蘑菇氣鎮

蘑菇氣鎮

蘑菇氣鎮隸屬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扎蘭屯市。位於扎蘭屯市西南75公里,轄區總面積707.96平方公里,共有13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總人口32078人(2017)。全鎮現有基層黨支部27個,黨員626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蘑菇氣鎮
  • 外文名稱:Moguqi Town
  • 別名:蘑菇氣、蒙古基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扎蘭屯市
  • 下轄地區:13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
  • 政府駐地:扎蘭屯市蘑菇氣鎮中央大街8號
  • 電話區號:0470
  • 郵政區碼:162673
  • 地理位置:扎蘭屯市西南75公里
  • 面積:707.96平方公里 
  • 人口:32078人(2017) 
  • 方言:漢語、蒙古語
  • 車牌代碼:蒙E
鎮名由來,城鎮規模,下轄,地理位置,政策方針,

鎮名由來

蘑菇氣鎮以前不叫蘑菇氣,這裡叫蒙古基,以前這裡有個放牧的蒙古人叫蒙古基,後來這片放牧的地區就用那個人的名字命名,久而久之就被大家叫做蘑菇氣了。

城鎮規模

2006年6月30日撤銷中和鎮關門山鄉,併入蘑菇氣鎮。3個鄉鎮合併後的蘑菇氣鎮總面積1435平方千米,總人口78495人,轄31個村民委員會和3個居民委員會,駐地蘑菇氣,鎮名:蘑菇氣鎮。
“蘑菇氣”為漢、鄂溫克混合語,意為“有蘑菇的地方”,因地得名。 又有民間流傳蘑菇氣鎮以前不叫蘑菇氣,叫蒙古基,據說以前這裡有個放牧的蒙古人叫蒙古基,後來這片放牧的地區就用那個人的名字命名,久而久之就被大家叫做蘑菇氣了。
轄區總人口32078人(2017),城鎮化率22.8%。另有流動人口4350人。總人口中,男性27346人,占51.46%;女性25794人,占48.54%;14歲以下10771人,占20.27%;15~64歲38282人,占72.04%;65歲以上4087人,占7.69%。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48856人,占91.94%;有滿、蒙古、朝鮮、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等9個民族,共4284人,占8.06%。2011年人口出生率9.69‰,人口死亡率5.32‰,人口自然增長率4.4‰。
轄區東西最大距離81.3千米,南北最大距離68.5千米,總面積707.96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76人。

下轄

磨菇氣鎮下轄利民居委會、團結2個居委會;蘑菇氣、鳳凰窩、興隆溝、太平溝、楊樹溝、三合、東風、惠風川、愛國、先鋒、南平、北安、中寧13個村委會。

地理位置

近年來,鎮黨委以爭創“五個好”先進黨委為目標,以深入開展“三級聯創”活動為載體,大力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改革思路,創新機制,有效促進了全鎮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003年被呼倫貝爾市評為“高標準六個好蘇木鄉鎮黨委”,2002—2008年連續6年被扎蘭屯市委評為“先進基層黨委”,2005年被呼倫貝爾市委確定為農村牧區黨的建設“三級聯創”活動示範鄉鎮,2007年被呼倫貝爾市委評為“三級聯創”先進集體,2008年榮獲“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先進村鎮”稱號。

政策方針

黨建先行,夯實基礎,穩中爭先進
(一)加強黨委班子自身建設,發揮黨委的“龍頭”作用。近年來,蘑菇氣鎮黨委結合農村黨建功能區特色,以深入開展“三級聯創”、“4+2工作法”等為載體,全力推進五個好黨委建設,有效地發揮了黨組織的堡壘作用,為全鎮實現科學發展指明了方向。2006年,提出了“生態立鎮、工業強鎮、農牧富鎮、商貿活鎮”的發展思路,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極大地促進了全鎮經濟和各項事業的發展。2007年,提出“蘑菇氣鎮永爭先進”的口號,全鎮廣大黨員幹部圍繞中心任務,同心協力,開拓進取,取得了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發展的全面勝利;2008年,黨委提出了爭創“嶺東第一經濟強鎮”的口號,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努力爭取國家建設項目,全鎮經濟社會始終保持旺盛的發展勢頭。
(二)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大力提升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一是切實加強以黨支部為核心的基層組織建設。兩年來,鎮黨委根據各村工作實際,通過“兩推一選”的辦法,先後對7個村黨支部書記、9名村幹部進行了調整,工作整體實力進一步增強。積極探索村“兩委”良性互動的運行機制,明確黨支部對村委會實行政治領導、工作指導、思想引導的職能,做到堅持領導不包辦、把握方向不旁觀、保障自治不違法、支持工作不拆台,村委會在黨支部領導下依法行使職權,工作到位不越位,努力形成“兩委”協調一致、良性互動的工作局面。通過“四點”辦法,即爭取項目支持一點,鎮、村自籌一點,幫扶單位投入一點,農民投工投勞乾一點的辦法,積極改善村級辦公場所建設,相繼投資90餘萬元,共新建村部4個,修繕村部3個,全鎮村級辦公環境明顯改善。二是充分發揮“黨員電教致富工程”的作用。自2006年開展黨員電教致富工程以來,全鎮共設黨員戶、積極分子、種養大戶電教播放點129個,發放種養殖、加工等22個類別光碟1000餘本,受到廣大農民、種養戶的極大歡迎。自2007年起,上級黨組織分三期為全鎮13村配備了電腦、電視機、衛星接收器等現代遠程教育器材,網路覆蓋面達100%,使全鎮黨員幹部及廣大農民充分利用“空中課堂”足不出村接受教育和科技培訓。切實加強了流動黨員的教育管理,成立了流動黨員服務站,制定了流動黨員管理制度,要求各支部做好流動黨員登記工作,定期向黨委匯報基層黨員動態,做到情況清、去向明。三是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建立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的決策機制,規範民主決策程式,健全議事規則。不斷健全和完善政務公開村務公開財務公開、依法治村、民主管理等制度,按制度辦事,用制度管人,促進各項工作制度化、規範化。四是積極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充分利用村集體擁有的林地、閒置的房屋、“四荒”、水塘等各種資源,採取承包、租賃、股份合作等方式,綜合開發利用,盤活存量資產,大力發展集體經濟。目前,全鎮屬村集體所有的經濟林5600餘畝,總價值3000餘萬元。據統計,全鎮各村集體經濟林可年增值600餘萬元。五是深入實施以“百村示範、百村攻堅”為主題的“雙百工程”活動。六是深入實施“為民代理服務承諾制”,對接待民眾來訪、辦理婚姻登記、民事調解等方面,按服務承諾制要求,為民眾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七是妥善做好選派中國小教師到村任村主任助理工作,共有13名教師被充實到13個村任職,村班子力量得到充實。八是妥善處理改革發展中的社會矛盾。農村各種矛盾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由於政策性因素和土地流轉不規範造成的土地矛盾糾紛;二是由於取消農業稅、“三提五統”引發的村級債權債務矛盾。針對這一實際,鎮黨委積極構建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民眾共同參與的矛盾糾紛調處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堵源截流,分類施策,紮實開展農村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工作,確保各種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2006年以來,累計接待上訪291人次,處理各類矛盾糾紛135件。其中,解決土地糾紛102件;通過明晰產權化債、清收債權還債、削減高息減債、結對抵沖消債等有效途徑,共疏理化解村級債務572.6萬餘元,占全鎮集體債務978.8萬元的58.5%。有力地維護了社會的和諧穩定,促進了各項事業健康發展。
典型帶動,“三級聯創”,幫扶保增收
一是進一步抓好“抓示範,樹典型”活動。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和工作特點,廣泛開展村級組織規範化管理、民主法制建設、優質服務視窗、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等示範評比活動,並制定出實施方案,明確目標任務和主要措施。全鎮共選出“黨建工作示範基地”5個、農民黨員中心示範戶128戶,有效推動了黨建工作深入開展。二是深入開展“支部+協會”活動。根據各村的農業生產布局和農牧業產業化經營要求,實行黨支部班子成員與協會負責人“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對於一些規模大、地域廣的行業,則由鎮黨委牽頭,跨村建立協會,擴大優勢產業。全鎮共組建奶牛、肉羊、大鵝、蔬菜等產業協會8個,有力地促進了農牧民增收和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三是深入開展黨員“雙鏈雙推雙提”活動。自活動開展以來,湧現出許多感人至深的先進事跡。惠風川村黨員杜煥東在村黨支部聯繫下與貧困戶高朋結鏈,幫助他發展奶牛養殖業,無償賒銷給高朋價值1萬多元的奶牛,同時幫助指導防疫、養殖技術。通過5年的結鏈,高朋現在已經發展為有10頭奶牛的富裕戶,但是他們倆一直沒有脫鏈,仍然相互扶持、相互幫助、相互學習,成為全鎮黨員致富鏈的典範。在2006年災房重建工作中,全體在職黨員幹部包村包戶,出資金,出思路,出辦法,與貧困戶結對幫扶。全鎮共重建房屋382戶,維修270戶,被扎蘭屯市政府評為“抗災救災先進集體”。現在全鎮共結成“三結合致富鏈”153條,“三級幹部服務鏈”78條,通過活動開展,有效調動了廣大黨員幹部及各站所部門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推動了地方經濟發展和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四是紮實開展無職黨員設崗定責活動。鎮黨委對全鎮無職黨員的數量、能力狀況進行詳細調查摸底,結合實際設定了政策宣傳、科技推廣、扶貧幫困、村務監督等崗位,並通過“自我認崗,支部定崗、引導履崗、考核評崗”四個環節,確保每個黨員都能上崗履職。三合村老黨員劉清貴在科技推廣的崗位上履行職責,自己拿出5000元辦起良種繁育基地,他先後幾次外出到黑龍江、吉林等地考察新品種,之後在村里試種繁育,成功後在村里推廣,經他培育的品種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強,經濟效益好,為當地農民人均增收600餘元。
多項並舉, 狠抓經濟,新中促發展
(一)大力實施農牧業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蘑菇氣鎮發展實際,鎮黨委及時確定了“樹上山,草、藥種中間;糧下川,旱澇保收田;牛羊進圈,牧業發展半邊天”的可持續發展思路。全鎮共實施退耕還林4.1萬畝,荒山造林5.5萬畝,全部順利通過國家驗收。在農區鄉鎮中,率先達到森林覆蓋率70%的目標。僅享受國家政策補貼一項,全鎮農民每年增收438萬元。堅持多元發展方向,大力提升牧業發展比重。全鎮興建模式化奶牛飼養小區1個,建成奶牛養殖規模村5個,建現代化擠奶站6個,共養殖奶牛6700頭,帶動全鎮人均增收800餘元。肉羊養殖堅持“小規模、大群體”的原則,發展小尾寒羊養殖專業村6個,建肉羊改良冷配站4個,截至2008年底,全鎮肉羊總存欄達到12萬隻。大鵝、獺兔、野豬、鹿等特色養殖業也日益興起,成為畜牧業發展的新亮點。全面實施特色農業工程,註冊成立了勝軍種植專業合作社,清欣蔬菜專業合作社,喜生奶牛專業合作社,通過項目拉動,在兩年內建100座保護地蔬菜大棚,已建成色素萬壽菊高油大豆、綠標水稻、無公害小雜糧基地3.7萬畝。
(二)全力發展工業經濟。近年來,成立了融加工、交易、服務為一體的綠色產品加工交易區,實現入區企業8家,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1640萬元。歷經幾年的發展,一批農牧產品加工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其中,凱業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固定資產總投資3500萬元,年工業生產總值0.7億元,實現利稅300多萬元;龍鳳萬壽菊科技公司固定資產總投資1200萬元,年工業總產值800萬元,實現利稅75萬元;綠野禽肉類屠宰公司固定資產總投資300萬元,年工業總產值600萬元,實現利稅40餘萬元。這三家企業極大地拉動了我鎮及周邊鄉鎮經濟的發展。
(三)積極推進城鎮建設。幾年來,共投融資900多萬元(其中民眾自籌200萬元),完成鎮區“三橫四縱”街道硬化工程,城鎮道路硬化面積達到6.6萬平方米,並與阿-海省際大通道、國道111線、蘑-阿線實現硬化路面連線。沿街安裝高桿路燈139盞,栽植垂榆1000餘株,拓寬改造橫穿鎮區水渠300餘延長米,使城鎮不斷亮化、綠化和美化。全鎮相繼建設開發商業樓、辦公樓、住宅樓32幢。鎮內建有占地面積1.0萬平方米的休閒廣場,城鎮自來水工程建成並投入使用。隨著城鎮基礎設施的日臻完善,城鎮功能、人口、產業、資本等要素的集聚效應正在日益凸顯,全鎮個體工商戶發展到300多戶,轉移農民就業550餘人。
(四)加快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三合村被確立為新農村建設試點村,硬化通村公路7.6公里,移民新村新建磚瓦房100所,自來水通村入戶,解決人畜飲水問題,新建標準化廁所100個。同時,加大資金投入,積極扶持農戶發展奶牛、肉羊、大鵝等養殖業,民眾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020元。教育條件不斷改善,相繼完成鎮中學、中心校辦公樓工程建設,並實現集中辦學,“全部免除中國小學雜費,並給予貧困學生一定補貼”政策得到全面落實,全鎮適齡兒童入學率100%。社會保障事業不斷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開展,全鎮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20128人,占應參合人口的92%;全鎮列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員1931人,貧困人口的生活狀況得到有效改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