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炮局

蘇州炮局,1862年11月17日(同治元年九月二十六日),同治皇帝發出上諭,要求各通商口岸,“認真學習洋人製造各項火器之法,務須得其密傳,能利攻剿,以為自強之計。”1863年,江蘇巡撫李鴻章在江蘇的上海和松江先後建立韓殿甲局、馬格里局、丁日昌局3個兵器作坊,仿製外國的炸彈(開花炮彈),以與購買的炸炮配套,用以鎮壓太平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州炮局
  • 地點:蘇州
  • 時間:1862年11月17日
  • 發起人:同治皇帝
1862年11月17日(同治元年九月二十六日),同治皇帝發出上諭,要求各通商口岸,“認真學習洋人製造各項火器之法,務須得其密傳,能利攻剿,以為自強之計。”1863年,江蘇巡撫李鴻章在江蘇的上海和松江先後建立韓殿甲局、馬格里局、丁日昌局3個兵器作坊,仿製外國的炸彈(開花炮彈),以與購買的炸炮配套,用以鎮壓太平軍。建在松江的那個兵器作坊的負責人叫馬格里,是雇用的英國人,該作坊就叫馬格里局。1863年底,馬格里局遷到蘇州,改名蘇州炮局。1864年1月購買了機器,4月開始用機器製造兵器,成為中國最早用機器製造兵器的工廠。(據《中國近代兵工史》)蘇州炮局初期有員工50多人,生產炸彈。機器投產後員工增加到300多人,雇用外國工匠四五人。生產的前膛炮有英式炮、法式輕銅炮、田雞炮(炸炮)3種,日產1-2門;日產炮彈(炸彈)150-200發,銅帽10餘萬粒。1866年12月,該局遷江寧(今江蘇南京),改名江寧炮局。約1874年,改名金陵機器製造局。亦稱金陵機器局、金陵製造局。1874年,派馬格里到歐洲購買機器,開始擴建。1879年,接並烏龍山機器局。同年,開始有固定的經費來源。1884年的中法戰爭後,該局再次擴建。生產的兵器有前膛炮、後膛炮、(舊式)火箭、多管式機關槍、馬克沁重機關槍、抬槍、槍彈、炮彈、水雷、地雷。該局1884年仿製成的2磅子熟鐵後膛過山炮,是我國最早製成的移動式後膛炮。1888年仿製成的馬克沁重機關槍,是我國最早製成的單管機關槍。1899年,有機器設備182部,員工1200多人。年生產能力為,2磅子熟鐵後膛過山炮40門、1磅子鋼管自來火子快炮12門、洋式後膛抬槍260支、炮彈2.48萬發、機槍彈3萬發、步槍彈11.82萬發,以及炮車、銅火、門火等。1905年,兵部左侍郎鐵良考察該局後上奏說,金陵機器局專造老毛瑟槍子彈,間造37-76毫米大炮,規模甚小,機器亦老,工藝未精。主管兵工的練兵處據此決定該局擇留工匠,專造槍彈,其餘產品立即停造。1907年11月,該局附屬於江南製造局。1908年,接並金陵製造洋火藥局。1910年,停止製造兵器,改為修械廠。1911年4月,主管兵工的陸軍部決定停辦,交江南製造局接收。不久又決定開工。
蘇州炮局
辛亥革命後,該局由北洋政府的江蘇督軍管轄。除繼續生產槍彈外,開始仿製重機槍、輕機槍、衝鋒鎗,並新建無煙藥廠,製造無煙火藥。1928年3月,改為北洋政府陸軍部直屬的上海兵工廠金陵分廠。1929年6月,國民政府軍政部兵工署將其改制為金陵兵工廠。這時有工人1100多人。生產馬克沁重機槍、迫擊炮、衝鋒鎗、槍彈、炮彈、飛機炸彈、防毒器材等。所產民20年式82毫米迫擊炮是我國的主要迫擊炮。所產民24年式馬克沁重機槍是我國的主要重機槍。
抗日戰爭開始後,該廠於1937年11月遷重慶。1938年4月,改名軍政部兵工署第二十一工廠。經過兵工署調整,該廠的規模逐步擴大。1945年,廠下設重迫炮、迫炮、重機槍、輕機槍、步槍、炮彈、火工等16個製造所。員工由遷川時的1100多人增加至10370人。有機器設備3424部。迫擊炮、機槍、步槍、防毒器材等的產量很大,是抗日戰爭中最主要的兵器生產廠。所產民33年式120毫米迫擊炮是我國的主要重迫擊炮。所產ZB26捷克式輕機槍是我國的主要輕機槍。所產中正式步槍是我國的主要步槍。
1949年7月,該廠改名為第二十一兵工廠。同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為重慶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