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

政府工作報告
——2013年1月7日在市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上
市長周乃翔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蘇州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2年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市政府在中共蘇州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團結依靠全市人民,緊扣科學發展主題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圍繞加快“兩個率先”、建設“三區三城”的奮鬥目標,積極應對國內外環境的複雜變化,深入實施創新引領、開放提升、城鄉一體、人才強市、民生優先、可持續發展戰略,突出加快轉型、穩定外貿、興盛文化、廣惠民生等重點,統籌做好各項工作,推動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1.經濟保持平穩增長,轉型升級成效明顯。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2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204億元,增長9.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265億元,增長17%。工業經濟提檔升級,實現總產值3.44萬億元,增長3.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87萬億元,增長5%。製造業領域新興產業實現產值1.23萬億元,增長11%,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43%,比上年提高5個百分點。提升發展支柱產業,實施萬企升級計畫,技術改造投資占工業投資的比重達到68.7%。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服務業量質齊升,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新增市級服務業集聚區10個、製造業分離發展服務業企業260家。金融業規模持續擴大,金融總資產達到2.7萬億元,增長18%。商貿業穩步增長,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54億元,增長15%。旅遊業快速發展,接待境內外遊客人次、旅遊總收入分別增長10%和17%。金雞湖景區成功創建國家5A級景區。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張家港軟體(動漫)產業園成為國家影視網路動漫實驗園,相城區陽澄湖數字文化創意產業園二期建成啟用,首屆文化創意設計產業交易博覽會成功舉辦。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太倉市、相城區進入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行列,全市現代農業園區面積增加到47.3千公頃。糧食單產、總產、效益全面增長,省下達的擴儲計畫順利完成。
積極構建區域創新體系,科技綜合實力保持全省領先。加大創新投入力度,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2.6%。實施高新技術產業倍增工程,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88家,實現產值1.17萬億元,增長11%。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提高到80%,新增4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蘇州納米城首期建成使用,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納入中科院序列,長三角地區首個國家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示範基地落戶我市。國家“千人計畫”創業投資中心暨沙湖股權投資中心二期加快建設,“科貸通”項目新增貸款34.8億元。國家專利審查協作江蘇中心投入運行,我市成為首批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城市,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均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一位,又添中國馳名商標17件。我市被列為全國首批創建質量強市示範城市和綜合服務標準化試點城市。實施各項人才計畫,擴大國際精英創業周、“贏在蘇州”創新創業大賽的品牌效應,新增國家“千人計畫”人才51人,累計達到105人,繼續位居全國地級市首位;新增省“雙創計畫”人才96人,累計達到301人,保持全省第一。
2.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發展活力持續增強。實施行政區劃重大調整,撤銷平江、滄浪、金閶區,合併設立姑蘇區,成立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撤銷吳江市,設立吳江區。省直管縣體制改革試點和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穩步開展。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紮實推進。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配備、使用並零差率銷售基本藥物。加強監督管理,最佳化資源配置,國有資產運行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開展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結構性減稅步伐加快。注重金融創新,新增金融機構75家,總數達到605家,東吳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開業運營;新增上市企業12家,累計達到82家;成功發行全國首單中小企業私募債和科技型中小企業集合票據。民營經濟進一步壯大,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註冊資本總額突破8700億元。
全力以赴穩定外貿增長,最佳化開放型經濟發展格局。全市完成進出口總額3060億美元,增長1.6%以上,其中出口1748億美元,增長4.4%以上。服務外包接包契約額、離岸執行額分別增長56.8%和52%。全國首個檢驗監管綜合改革試驗區獲批設立,首個加工貿易廢料交易平台建成運行。招商引資量穩質升,實際利用外資90.8億美元,服務業、新興產業利用外資分別占到33%和38.5%。中方境外協定投資額達到12億美元,增長71.3%,總量實現全省“九連冠”。吳中經濟開發區升格為國家級開發區,張家港保稅港區汽車整車進口口岸獲得國務院批准,蘇州高新區成為全國首個國家智慧財產權服務業集聚發展試驗區,蘇州工業園區被列為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中德(太倉)中小企業合作示範區獲批設立,太倉港成為全國第一個享受海港待遇的內河港口,蘇州工業園區—相城區合作經濟開發區建設大力推進。南北掛鈎合作與對口援建工作積極開展。外事、僑務、對台工作再創新業績,第二屆中非民間論壇在我市成功舉辦。
3.城鄉建設統籌推進,區域發展更趨協調。蘇州市城市總體規劃、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總體規劃完成調整修編工作,東部綜合商務城、西部生態科技城、南部太湖新城、北部高鐵新城高標準建設。蘇州火車站南站房和南廣場配套工程基本完工。軌道交通1號線建成運營,2號線實現“軌通”,崑山花橋與上海的軌道交通對接進入鋪軌階段。蘇虞張快速通道北段建成通車。蘇州港新增9個萬噸級以上泊位,完成貨物吞吐量4.3億噸、貨櫃吞吐量587萬標箱,分別增長12.4%和25.2%,其中太倉港貨櫃吞吐量突破400萬標箱。張家港複線船閘實現通航。±800千伏錦蘇特高壓輸電線路及同里換流站建成投運。新增人防設施72萬平方米。垃圾焚燒發電三期工程順利竣工,餐廚垃圾收集處置二期和七子山垃圾填埋場二期工程基本建成。強化市容環境、道路交通管理,打造最乾淨、最整潔城市取得成效。
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全面深化,農村發展更具活力。城鄉空間布局不斷最佳化,48%的農民實現集中居住,90%的工業企業進入工業園,88%的承包耕地實現規模經營。農村集體經濟繼續壯大,集體資產突破1200億元,村均收入達到580萬元,分別增長14.2%和15%。新增新型合作經濟組織431個,持股農戶比例提高到96%。城鄉養老保險、居民醫療保險全面並軌。公共財政投入“三農”的總量、增量和比例持續提高,政策性農業保險和農業擔保覆蓋面逐步擴大。做好全國水利現代化試點工作,加強農村水利和圩區堤防達標建設,防洪抗災能力進一步增強。在全省率先完成村莊環境整治任務,長效管理機制初步建立。
4.節能減排力度加大,生態環境不斷最佳化。加強水源地保護,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年度任務全面完成,東太湖綜合整治和走馬塘拓浚延伸工程基本完工。實施水質提升工程,乾河清淤城區河道110條,整治農村黑臭河道244條。新建和改造污水處理廠11座,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0.8萬噸,建設配套截污管網799公里,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5%,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60%,其中太湖、陽澄湖保護區分別達到80%和78%。實施藍天工程,開展PM2.5監測,空氣品質有所改善。防控噪聲污染,聲環境功能區噪聲達標率保持100%。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監管,規範固體廢物處置,切實防治重金屬污染。狠抓節能減排,淘汰落後產能,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減完成省下達任務。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占補平衡制度,土地利用水平明顯提高。實施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再生資源綜合利用體系和循環產業鏈加快構建。加強節能監察審計與契約能源管理,開展“能效之星”創建活動,重點企業能源消耗繼續下降。建成石湖濱湖景區等重大綠化工程,市區新增綠地450萬平方米。全市新增林地綠地13.3千公頃,陸地森林覆蓋率達到27.8%。高度重視濕地保護和管理,恢復濕地650萬平方米。我市獲批開展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工作,蘇州及各縣級市、區全部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地區,國家環保模範城市覆核實現“滿堂紅”。
5.惠民措施有效落實,民生水平得到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3.8萬元和2萬元,增幅均在14%以上。年度實事項目全面完成。新增就業16.8萬人,免費培訓城鄉勞動者43.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7%,蘇州籍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6.6%,零就業和零轉移貧困家庭保持動態清零,我市被評為全國創業先進城市。城鎮職工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大社會保險參保覆蓋面和基金征繳率均保持在99%以上,吳中、相城區社會保險與市本級實現並軌,太倉市大病再保險、吳江區特殊病症人員再救助等工作取得實效。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指導標準由每人每月500元提高至570元。蘇州社會保障·市民卡順利發行。全市發放各類社會救助資金18.3億元,惠及困難民眾16.8萬人次。市社會福利總院一期工程如期竣工。整體推進養老服務,新增養老床位8355張、日間照料中心87個、助餐點142個。發展殘疾人服務事業,我市進入全國首批“陽光家園”示範區行列,貧困殘疾人家庭普及基本家用電器計畫積極實施。開展接送流浪孩子回家專項行動,基本實現城市街面無流浪未成年人目標。紅十字和公益慈善事業健康發展。新開工保障性住房3.7萬套,竣工2.5萬套,為4894戶困難家庭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市區完成113萬平方米老住宅小區和16萬平方米零星居民樓整治任務,實施城區居民家庭“改廁”8739戶,解危修繕直管公房4.5萬平方米,啟動改造城中村(無地隊)17個。南環新村解危改造新建住宅封頂。全市新增參加住房公積金制度的職工52.6萬人,職工使用住房公積金187.6億元。落實公交優先發展新三年行動計畫,市區新購公車506輛,新增電調專用計程車300輛,增加公共腳踏車網點151個。開展食品安全集中整治“天安行動”和藥品安全示範市創建活動,建成食品安全監測預警體系。新建農產品平價直銷點102個、“菜籃子”直供店46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2.7%。
6.各項事業繁榮進步,社會管理全面加強。新建和改擴建中國小、幼稚園137所,新增公辦學位7.4萬個,基本完成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我市普通高中高考錄取率位居全省第一。市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旅遊與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改擴建工程全面完成,教育惠民服務中心、學生資助管理中心、教師發展中心相繼成立。與中外著名高校合作辦學取得新成果。完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和服務網路,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工作積極推進,張家港市在全國率先推出格線化公共文化服務模式。一批歷史遺存被列入中國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名單,崑曲遺產保護、繼承、弘揚工程通過國家文化創新工程驗收。滑稽戲《青春跑道》獲得國家文化部優秀保留劇目大獎。虎丘地區綜合改造、桃花塢歷史文化片區綜合整治保護利用工程加快推進,相門、平門、閶門段古城牆保護性修復順利完成,古建老宅、古村落保護修繕取得成效。《蘇州市志》完成總纂,《蘇州通史》抓緊編寫。健全城鄉社區衛生服務體系,鎮村衛生機構全部達到省定建設標準。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之間的雙向轉診廣泛實施,建成首個社區影像遠程會診中心。市區集約式電話預約掛號“一號通”平台投入使用。常熟市、吳江區成為國家衛生應急綜合示範市(區)。城鄉一體的人口和計畫生育管理體系不斷完善,生育關懷、科學育兒、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等工作有序開展。蘇州體育健兒在倫敦奧運會、殘奧會上爭金奪銀、再創佳績,我市獲得2015年世乒賽舉辦權。全民健身服務積極開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健康發展,依法管理宗教事務水平不斷提高。婦女兒童事業繼續走在全國前列。支持駐蘇部隊建設,做好優撫安置工作,軍政軍民關係更加密切。
精神文明建設深入推進,各項社會管理成效顯著。蘇州和張家港市在全國城市文明程度指數測評中獲得可喜成績,均被評為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城市。加強法治蘇州建設,崑山市成為全省首批法治建設示範市,7個縣級市、區被評為省法治縣(市、區)創建工作先進單位。法律援助、“關愛民生法治行”等工作有效開展。吳江區成為全國普法和依法治理聯繫點。太倉市“政社互動”經驗得到推廣。張家港、太倉、崑山市和吳江區獲評全國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單位。實施“萬企貫標、百企示範”和“誠信計量”工程,社會信用體系加快構建。強化格線化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安定和諧的社會秩序得到維護。實行流動人口居住證制度,與人口主要流出地建立全面協作機制。做好大排查大調解工作,層層落實信訪工作責任,調處解決了一批矛盾糾紛和信訪問題。切實增強應急管理能力,突發公共事件得到妥善處置。狠抓安全生產專項整治、重大隱患掛牌整改和“打非治違”工作,有效遏制了重特大事故。
與此同時,政府自身建設進一步加強。認真做好政府立法工作,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地方性法規2件,頒布政府規章3件,制定規範性檔案5件。紮實開展助企解憂、惠民服務、項目績效、服務提質、品牌引領等作風效能建設“五大行動”,健全行政審批跟蹤服務和行政權力公開透明運行機制,便民服務水平得到提升。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嚴肅查處了一批違法違紀案件。嚴控行政經費,公車購置及運行、會議、公務接待、因公出國(境)支出普遍下降。開展金融行業專項監督檢查,最佳化企業融資環境。加強審計監督,政府資金使用效率繼續提高。市政府自覺接受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堅持重大事項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向市政協通報,注重發揮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的參政議政作用。組織實施人大議案1件,辦復人大代表建議307件、政協提案615件。
二、2013年工作總體要求和主要預期目標
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0%,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1.5個百分點,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各提高2個百分點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左右,進出口總額增長3%左右,實際利用外資與上年基本持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均增長12%以上,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5%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7%,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減完成省下達任務。
我們要認真落實十八大確定的“五位一體”的總布局,按照本屆政府任期內實現“六個全國領先”的要求,重點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堅定不移地以加快轉型升級為核心任務。著力推動增長動力由資源消耗為主向創新驅動為主轉變、經濟結構由製造業為主向服務經濟為主轉變、工業經濟由傳統產業主導向新興產業主導轉變。完善區域創新體系,更多地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促進經濟發展。改善需求結構,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增強消費對經濟成長的基礎作用,發揮好投資對經濟成長的關鍵作用,千方百計拓展外需、穩定外貿,使消費、投資、出口三者結構更加合理、拉動更加有力。最佳化產業結構,發展新興產業,壯大現代服務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綜合效益。做大做強中心城市,更好地發揮其對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
堅定不移地以推進改革開放為強大動力。堅持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大膽探索、勇於實踐,用改革開放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矛盾和問題。尊重民眾的首創精神,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建設職能科學、結構最佳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更加注重對外開放與對內開放相結合、引資與引智相結合、“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加速形成以國際化企業為主體、國際化城市為基礎、國際化人才為支撐的新格局。
新格局。
堅定不移地以促進城鄉一體為戰略追求。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持續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共同繁榮,把城鄉一體化打造成為蘇州最大的優勢和品牌。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最佳化城鄉布局,拓展發展空間,著力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貫徹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鼓勵農民從就業向創業轉變,從單純生產者向既是生產者又是投資者轉變,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堅定不移地以加強社會建設為關鍵環節。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樹立強市惠民理念,更加注重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真正讓人民民眾成為幸福蘇州的建設者和共享者。促進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長,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縮小收入差距,做好就業創業、社會保障、社會救助、優撫安置等工作。健全公共服務體系,竭力解決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讓全市人民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增強城鄉社區服務功能,引導社會組織健康發展,充分發揮民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堅定不移地以打造文化強市為重要使命。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激發文化創造力,增強文化軟實力、競爭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發揚“張家港精神”、“崑山之路”和“園區經驗”,與時俱進豐富發展蘇州城市精神。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促進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推動文化傳承、借鑑與創新互動並進。
堅定不移地以建設生態文明為長遠大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健全土地開發、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加強“綠色蘇州”建設,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維護生態安全,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注重宣傳教育,提高全體市民的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始終不渝地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建設美麗宜居新蘇州。
三、2013年主要任務
1.在推動經濟持續增長上取得新成效
緊緊抓住國際環境倒逼我們擴大內需、提高創新能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機遇,保持消費、投資、出口協調增長,力促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強化有效投入的拉動作用,集中力量建設總投資超過1萬億元的200項重大項目,年內完成投資1900億元以上。著力化解土地、資金等方面的突出矛盾,保障項目順利推進。充實項目儲備,增強投資後勁。最佳化商貿網點布局,打造中心商圈,做強特色商業街區,構建軌道交通站點商貿集群,深入實施社區商業“雙進工程”和“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創建電子商務示範基地和示範企業,發展新型商貿業態。全面提升旅遊業,擴大旅遊消費,建設文化旅遊示範區、旅遊度假區和重點旅遊項目,開展智慧旅遊城市試點工作,力爭吳中太湖旅遊區和常熟沙家浜虞山尚湖旅遊區成為國家5A級景區。積極創建全國文化產業示範區,建設姑蘇區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吳江區絲綢文化旅遊產業集聚區和相城區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努力將中國蘇州文化創意設計產業交易博覽會打造成為全國知名的品牌展會,推動文化產業提速發展,促進文化消費。發揮外貿在穩增長中的重要作用,分類指導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支持出口型生產企業和大型商貿流通企業建立國際行銷網路。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建設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專業型示範基地,提高一般貿易比重,引導加工貿易向價值鏈兩端提升、向總部經濟形態發展,擴容提檔服務貿易,推動軟體和服務外包產業實現新突破。鼓勵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促進商品個性化、出口多樣化。有效應對國際貿易摩擦,推廣出口信用保險,防範和化解貿易風險。
2.在增強產業競爭能力上取得新成效
堅持創新引領,更加注重結構、質量和效益,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延伸完善納米新材料、新型平板顯示、新能源、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軟體和積體電路等重點產業鏈,建設一批位居全省乃至全國行業首位的特色產業基地、產業集群。繼續實施萬企升級計畫,推動企業技術改造,轉移產業低端環節,促進支柱產業和傳統產業最佳化升級。把穩增長、增實力的關鍵放到穩住實體經濟上,支持企業調結構、轉方式、抓創新、強管理。培育一批規模較大、創新能力較強的骨幹企業,增強大企業的支撐帶動作用。以信息技術集成套用為重點,深入創建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示範區、示範企業。促進服務業比重提高、質量提升,重點發展金融、商務、科技和智慧財產權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打造蘇州工業園區國際商務區、蘇州高新區國家智慧財產權服務業發展試驗區和崑山東部新城金融街,高水平規劃建設現代物流園、軟體產業園、工業設計產業園,扶持培育在技術、業態、品牌等方面具有領先優勢的創新型服務業企業。積極開展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新增1~2個省級現代服務業示範區。強化農業生態、生產、生活、生物功能定位,落實優質水稻、特色水產、高效園藝、生態林地“四個百萬畝”空間布局,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大力發展規模農業、設施農業、生態農業,新增現代農業園區面積6.7千公頃。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爭創國家創新型城市。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強科技創新、產品創新、品牌創新、產業組織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推動大中型內資工業企業全部建立研發機構,新增一批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技術創新示範企業。拓展科技資源共享、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金融服務平台,建設國家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示範基地。深化產學研合作,鼓勵骨幹企業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擴大“科貸通”覆蓋範圍,做好國家促進科技金融結合試點工作。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培育擁有優勢品牌、馳名商標、重要著作權、發明專利的智慧財產權密集型企業。加強新興產業重要技術標準研製,新增國際、國家標準化組織2個以上。深入實施“1010”工程、姑蘇人才計畫、海鷗計畫,辦好“千人計畫”太湖峰會、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技能英才周、“贏在蘇州”創新創業大賽,大力引進能夠引領和支撐產業發展的領軍人才與創新團隊。
3.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上取得新成效
推進重要領域改革,提升經濟國際化水平。最佳化國有經濟資本結構、產業結構,增強國有企業發展活力。降低民間投資準入門檻,扶持發展成長性中小民營企業,積極培育規模型民營企業。落實過渡性財政扶持措施,確保營業稅改徵增值稅工作順利進行。推動金融創新,支持企業上市,爭取“新三板”擴容試點和跨國公司外匯資金集中運營試點。引進各類金融機構,發展壯大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深化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實施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有序推進醫藥分開。穩步開展行業協會改革試點,支持公益性社會組織發展。以經濟國際化引領開放提升,在轉型創新中匯聚優質資源。提高利用外資水平,重點引進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龍頭項目和高端業態項目。創新體制機制,最佳化提升功能,加快開發區轉型發展步伐。放大中新合作優勢,爭創開放創新示範區,更大力度推進蘇州工業園區—相城區合作經濟開發區建設和招商。推動建立崑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太倉港綜合保稅區。擴大進口貿易,完善張家港保稅港區汽車整車進口口岸功能,力爭將中國國際進口產品交易會辦成國際知名展會。把“走出去”作為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引導企業通過境外加工貿易、境外併購參股、資源開發合作、工程總承包等方式參與海外市場競爭,培育本土跨國公司。發揮外事、僑務、對台工作的重要作用,推進地方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加快南北共建園區建設步伐,做好援藏、援疆等對口援建工作。
4.在推進城鄉一體發展上取得新成效
加大城鄉統籌力度,在形態最佳化和政策創新上實現更大突破。完善城鄉一體發展規劃,促進城鎮建設、土地利用、產業發展、生態建設等規劃有機融合。更大範圍落實城鄉建設用地置換空間,用足用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政策,開展土地復墾整治,合理配置產業用地。抓住國家重點推進城鎮化的有利時機,繼續推動農民居住向新型社區集中、工業企業向工業園集中、耕地向規模經營集中,鼓勵農戶將集體資產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及住房置換成股份合作社股權和城鎮住房,引導更多的農民換股、換保、換房進城進鎮落戶,加快農民市民化步伐。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推動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規範發展、異地發展、聯合發展,支持農村集體經濟參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建設,農村集體資產和村均收入均增長12%以上。強化集體經濟資源、資產、資金監管,穩步推進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進一步實施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公共資源向農村傾斜,加快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廣辟農民增收渠道,健全長效增收機制。增強農業擔保能力,探索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領域。改造農村水利設施,提高防洪抗旱能力。加強古村落保護和管理,激發古村落發展活力。鞏固村莊環境整治成果,落實長效化、專業化、社會化管理措施,持續改善農村環境狀況。
5.在加強城市建設管理上取得新成效
完善城市功能,增強承載能力,美化城市形象。按照“一核四城”定位,啟動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和綜合交通規劃編制工作,抓緊制定重點片區、重大工程規劃,做強做精做美古城核心,加快建設東部綜合商務城、西部生態科技城、南部太湖新城和北部高鐵新城。把姑蘇區打造成為歷史文化保護示範區、高端服務經濟集聚區、文旅融合發展創新區、和諧社會建設樣板區;把吳江區建設成為南部現代新城區、優勢產業新板塊、開放創新新高地、和諧樂居新家園。推動滬通、沿江、通蘇嘉城際鐵路建設,完成蘇州火車站綜合改造任務。建成太倉港疏港高速公路,續建常嘉高速公路崑山至吳江段、張家港疏港高速公路,實施312國道蘇州段分流線工程。建設中環快速路及東環、南環、西環快速路延伸線,擴建相城大道。確保軌道交通2號線投入試運營,推進4號線及支線、2號線延伸線和國內首條現代有軌電車線路建設。加快建設太倉港貨櫃碼頭四期工程。加大蘇南運河蘇州段、楊林塘、申張線三級航道整治力度。建立人口基礎資料庫,擴大無線區域網路熱點覆蓋面,推動家庭信息化。新增人防設施75萬平方米。確保餐廚垃圾收集處置二期工程投入使用,實施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終端處置項目。大力開展整治亂停亂放、非法營運、小區環境、違法建設“四大行動”,落實“路長制”和“門前三包”責任制,全面提升交通秩序、運管服務、人居環境、市容市貌。推行數位化城市管理,提高管理效能。完善市政設施,加強日常保潔和管護,塑造整潔優美的城市形象。
6.在強化生態環境建設上取得新成效
認真貫徹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更加自覺地珍惜自然、愛護生態。加強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和藍藻、水草防控,基本完成全市同城第二水源地建設和自來水廠深度處理工藝改造任務,確保飲用水安全。推進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東太湖北部湖區生態清淤,建設七浦塘和永昌涇綜合整治工程。實施古城區河道“活水工程”,疏浚整治農村河道。建設污水處理廠,完善污水收集系統,實現污泥無害化處置。建立健全水資源開發利用、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制度,提高工業污水達標排放水平和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治理機動車尾氣、工業廢氣和揚塵污染,改善空氣品質。控制噪聲污染,嚴肅查處噪聲擾民行為。嚴格防治重金屬污染,規範處置利用工業固體廢物。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實現城區生活垃圾全量焚燒和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實行環境風險源分類分級動態管理,有效預防和處置環境風險事故。把化解產能過剩和加強節能減排結合起來,深入開展“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和“能效之星”創建活動,促進節能降耗,削減排污總量。實施循環經濟示範工程,爭創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市。嚴格保護基本農田,積極盤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制定生態文明建設規劃,抓好全國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和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工作。完善生態補償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大力推進環古城河風貌保護提升和大運河、胥江綜合整治工程。建設上方山森林植物園、動物園、遊樂園及石湖景區二期工程,持續開展太湖、陽澄湖生態修復。加快實施虎丘濕地公園等重大綠化工程,市區新增綠地500萬平方米。加強農田河湖林網、綠色通道和生態片林建設,農村新增林地綠地4.2千公頃,全市陸地森林覆蓋率達到28.6%。
7.在統籌發展社會事業上取得新成效
推動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努力提供優質公共服務。落實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基本建成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改革發展示範區,力爭成為全國首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地級市。新建和改擴建幼稚園100所。深化素質教育,加強教育督導,實施學生身心健康關愛工程,探索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高度重視校長和教師隊伍建設,構築教育人才高地。推進教育綜合改革,開展現代學校制度試點,鼓勵發展民辦教育,進一步規範社會機構辦學行為。實施職業教育能力創新提升工程,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支持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加強與在蘇高校的合作,促進科教協同創新。倡導終身學習,提高全民素質。面向民眾文化需求,增強文化服務能力,確保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達標。加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力度,推進虎丘地區綜合改造、桃花塢歷史文化片區綜合整治保護利用和天賜莊片區、漁家村越城遺址、同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整治等工程,保護和修復古典園林,修繕利用古建老宅。建設中國崑曲劇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蘇州圖書館二期和文化資源數位化工程,打造博物館城。抓好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各點段環境整治工作,積極申報創意城市—工藝美術之都。繁榮文藝創作,辦好重大文化活動。基本完成新一輪《蘇州市志》編纂任務。加快建設市檔案館新館。最佳化公共衛生資源配置,鎮(街道)全部建立政府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改造升級社區衛生機構信息系統,建立社區臨床檢驗集中檢測中心。規範管理民營醫療機構。建成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門診急診樓、市立醫院本部門診急診樓,抓緊建設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園區總院,開工建設市公共醫療中心,籌建吳門醫派研究院。增設便民體育健身設施,推動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建成市全民健身中心體育場和市網球中心、兒童業餘體校,籌建運河體育公園、體育博物館。健全人口與家庭發展公共服務和政策體系,做好計畫生育家庭特別扶助對象幫扶工作,實現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全覆蓋。貫徹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保持我市婦女兒童事業率先發展。堅持走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提高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質量,開展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六連冠”工作。
8.在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上取得新成效
增加民生投入,辦好民生實事,提高民生質量。更大力度落實城鄉居民收入六年倍增計畫,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貫徹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重點做好就業困難人群的就業工作,確保城鄉零就業和零轉移貧困家庭動態清零。深化國家創業型城市建設,以創業促進就業,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持續開展城鄉勞動力職業培訓,完善城鄉一體的人力資源市場。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和爭議調解仲裁工作,推動企業建立工資集體協商制度,鞏固和諧勞動關係。推進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穩步提高待遇標準。探索引入商業保險參與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構建適度普惠、城鄉一體、公平公正的社會救助體系,保持救助標準全國領先。發展紅十字和公益慈善事業。合理布局養老服務設施,推廣“虛擬養老院”模式,擴大居家養老服務對象範圍。建設市殘疾人康復訓練服務中心二期工程,提升康復服務水平。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促進廉租住房與公共租賃住房統籌建設、並軌運行。完成南環新村危舊房解危改造工程和城區居民家庭“改廁”任務,推進第二批危舊房改造。繼續開展老住宅小區和零星居民樓綜合整治,解危修繕直管公房,改造城中村(無地隊)。拓寬住房公積金制度保障面,力爭城鎮職工住房公積金覆蓋率達到80%。加快公交優先進程,拓展網路,增加車輛,最佳化服務,提高乘坐便捷性、舒適性。做好蘇州社會保障·市民卡啟用和功能拓展工作。深入開展放心消費創建活動,加強食品安全監測、檢驗和防控,爭創國家和省藥品安全示範市(區)。擴建“菜籃子”生產基地,改造農貿市場,新增一批農產品配送中心、直供網點和放心糧油店。健全糧食市場體系,完成地方糧食儲備任務。加強價格調控和監管,保持物價水平總體穩定。
9.在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上取得新成效
加強精神文明、民主法治和平安蘇州建設,維護安定和諧大局。推進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和社會公共文明建設行動,定期進行城市文明程度指數測評,健全城鄉聯動、文明共建、長效管理機制,爭創全國文明城市群。實施基層科普行動計畫,提高市民科學素養。支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推動形成一批高質量的成果。堅持依法治市,爭創全省全國法治建設先導區,建成一批民主法治示範村、示範社區。積極開展“六五”普法,擴大法律援助受惠面。建設企業和個人信用平台,構建社會誠信體系。實施社會管理創新重點項目,著力形成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管理機制。抓好社會管理綜合治理,依法打擊違法犯罪活動,有效預防和懲處電信詐欺、非法集資、侵犯智慧財產權和網路違法犯罪等行為,高度警惕和堅決防範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活動。做好刑釋解教人員安置幫教和社區矯正工作。改進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務管理。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和矛盾糾紛排查化解長效機制,完善基層信訪網路,認真處理民眾來信來訪。強化基層應急管理,增強應急救援能力。強化消防和森林防火工作。加強公共安全體系和企業安全生產基礎建設,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和各類防範措施,堅決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
10.在提高政府工作水平上取得新成效
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切實加強自身建設,不斷改進政府工作。實施第六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穩妥推進省直管縣體制改革試點和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健全“區鎮合一”管理體制。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切實做到依法履行職責、行使權力。高質量起草地方性法規、制定政府規章,提高立法後評估成效。完善規範性檔案備案審查制度,實行定期清理和通報。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做到公正、嚴格、文明執法。做好行政複議和應訴工作。最佳化行政服務中心、便民服務中心功能,建立公共資源交易中心。認真開展第三次經濟普查。嚴格遵守廉潔從政的各項規定,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嚴肅查處違法違紀案件,努力實現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目標要求。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保證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利益。認真執行中共中央和省委、市委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民眾的各項規定,深入推進機關作風效能建設,堅決整治庸懶散奢等不良風氣。加強調查研究,紮實開展以訪基層企業促轉型升級、訪基層組織促創先爭優、訪基層民眾促改善民生為主要內容的下基層活動,著力解決基層和民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規範各類論壇、慶典、研討會等活動,精簡會議和檔案簡報,改進會風文風。深化政務公開,持之以恆開展納稅人評議政風行風活動,切實糾正損害人民利益的不正之風。嚴格財政預算管理,控制因公出國(境)、公務接待、公務用車購置等經費支出,穩妥推進公務用車改革。強化預算執行審計、經濟責任審計、政府投資跟蹤審計和專項資金績效審計,對會議活動等經費使用情況進行審查,充分發揮審計監督作用。各級政府要嚴格執行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決定和決議,主動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接受司法機關的監督,接受新聞媒體和社會輿論的監督。認真實施人大議案,提高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的辦理質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