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語文

藏族語文

藏族使用藏語文。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支,除了中國境內的藏族外,在尼泊爾、不丹、印度境內也有一部分人使用藏語。藏語主要分衛藏、康、安多三大方言區。儘管方言各異,讀音不同,但藏文仍然是統一的,書面語通用於整個藏族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藏族語文
  • 外文名:bod-yig
  • 作用:藏族人民的書面交際工具
  • 創製:吐蕃王朝的大臣吐彌桑布扎
藏文概況,藏文的創製,發展歷史,作品,

藏文概況

“藏文”一詞寫作“bod-yig”,意為“藏族的文字”。藏文作為藏族人民的書面交際工具,歷史之悠久在國內僅次於漢文。它是一種拼音文字,屬輔音文字型,分輔音字母、元音符號和標點符號3個部分。其中有30個輔音字母,4個元音符號,以及5個反寫字母(用以拼外來語)。
輔音字母每4個字母為一組,共7組半。每個字母的實際讀音古今有別、方言有異,但均附帶有一個元音a。元音字母,意為”悅耳的字”,是相對於輔音字母而言的。因元音發音時無阻礙,悅耳動聽而得此名。標點符號,意為“分界線”或“分界符號”。藏文標點符號形體簡單、種類極少,而且,其使用規則也與其他文字的標點符號有別。藏文標點符號共有6種形式,其中音節之間的隔音符號使用頻率最高。此外,還有雲頭符,用於書題或篇首;蛇形垂符,用於文章開頭處;單垂符,用於短語或句終;雙垂符,用於章節末尾;四垂符,用於卷次末尾。隨著社會的發展,為便於更加準確地表達語義,藏文中已開始借鑑並使用西方文字的標點符號。
藏文字形結構均以一個字母為核心,其餘字母均以此為基礎前後附加和上下疊寫,組合成一個完整的字表結構。通常藏文字形結構最少為一個輔音字母,即單獨由一個基字構成;最多由6個輔音字母構成,元音符號則加在輔音結構的上、下、正中。核心字母叫“基字”,其餘字母的稱謂均根據加在基字的部位而得名。即加在基字前的字母叫“前加字”,加在基字上的字母叫“上加字”,加在基字下面的字母叫“下加字”,加在基字後面的字母叫“後加字”,後加字之後再加字母叫“再後加字”或“重後加字”。藏文30個字母均可作基字,但是,可作前加字、上加字、下加字。後加字的字母均有限。再後加字,在文字厘定中已經取消,只出現於文獻中。
藏文書寫習慣為從右向左。字型分兩大類,即“有頭字”和“無頭字”,是根據字型的不同形式而得名。有頭字相當於楷書,常用於印刷、雕刻、正規文書等,無頭字相當於行書,主要用於手寫。無頭字又可細分為“粗通”(tshugs-thung),意為“筆畫短促”;“粗仁”tshugs-rin),意為“筆畫長”;“珠雜”(vbru-tsa),是一種筆畫轉折處稜角突出的行書字型。還有一種書寫迅速、筆畫簡化的草寫體,藏文叫“丘”(vkhyug),適合速記,其形體與印刷體差別甚大。衛藏地區盛行無頭字,安多地區盛行有頭字。

藏文的創製

關於藏文的創製,許多藏文史籍均把它歸功於吐蕃王朝的大臣吐彌桑布扎。據載:吐蕃贊普松贊乾布派大臣吐彌桑布扎等16人赴天竺(印度)求學、拜師。返藏後,仿梵文“蘭札體”,結合藏文聲韻,創製藏文正楷字型,又根據“烏爾都體”創製藏文草書。但這一傳統觀點已受到許多學者的懷疑。他們以為創造藏文的並不是被人們一再頌揚的吐彌桑布扎,而可能在吐蕃(松贊乾布時代)之前就有古代文字,是用來記錄原始宗教經典的。甚至有的學者傾向於認為“藏文是依據象雄文創製的”。無論吐彌桑布扎以前有無藏文,至少這位傑出人物對藏文或進行了改造,或進行了另外的創造,其貢獻同樣是巨大的。

發展歷史

藏文書法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3000多年前,藏族社會已有了文字,最早的藏文叫達斯奔益。在它的基礎上雍仲本教的創始人丹巴辛繞時期出現了大瑪爾文和小瑪爾文,還產生了天成文和斯益文。
公元七世紀中葉,吐蕃英主松贊乾布的名臣吞米桑布扎以瑪爾文為藍本,並參照古印度的古巴達文創製現行的藏文,並確定了烏金(楷書體)和烏梅(行書體)兩大書體。
在吐蕃王朝時期,先後產生了八大烏金體。
前弘期至後弘期之間約100年,其間出現了帕薩體。
後弘期以來,藏文書法藝術得到了很大發展。先後出現了徂同體、徂仁體、徂瑪酋、酋體、酋欽等書體。同時,後弘期以來,歷代大譯師、學者或書法家創新的書體層出不群,有覺羅體、恰羅體、貴羅體、多丹體、央丹體、仁布體、美妙體、八思巴體等等。

作品

1995年10月,西藏的藏文書法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展出,此次在北京展出的藏文書法作品約有150件,書體各類多達30餘種。其中不僅有徂仁、徂同、酋體、朱匝、烏金等常用書體的書法作品,而且還有諸多書家體的作品;不僅有現行藏文的各種書體作品,而且還有古老藏文瑪爾藏文、達斯奔益、斯益文等的臨摹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