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祠

蔡襄祠

蔡襄祠,亦名“蔡忠惠公祠”,坐落於有“海內第一橋”美譽的洛陽橋南側、泉州市洛江區萬安街道橋南社區內。祀洛陽橋建造者泉州郡守蔡襄。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洛陽橋的附屬文物。

歷史沿革,興建,重修,建築規制,介紹,大門,正殿,殿廳,碑亭,蔡襄簡介,

歷史沿革

興建

蔡襄祠始建於宋朝,時間不詳,據傳是在洛陽橋(又稱“萬安橋”)竣工不久後建成的。《萬安渡石橋記》碑勒石之後不久,當地人民為緬懷蔡襄在泉為官造福一方、為修建跨海長橋竭盡心智的功績,自發捐獻立祠,用以紀念他一生為官忠正、造福人民而奉敬之。

重修

蔡襄祠自宋朝始來,歷經多次重建、重修。1238年(南宋嘉熙二年
),郡守劉偉叔重建;明永樂年間,郡守胡器重重修萬安橋,一併重修蔡公祠;1470年(明成化六年),都察院右都御史騰公捐資重修;明弘治年間,李哲知泉州時重修;1523年(明嘉靖二年),郡守高越重修祠宇;1640年(明崇禎十三年),郡守孫朝讓重建;1692年(清康熙三十一年),福建陸路軍提督張雲翼重修並賦詩以紀其事;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晉江縣令羅溪人方鼎捐資重修;1875年(清光緒元年),義州人李鶴年重修,並賦詩以紀其事;1985年,泉州市文管會重修,重塑蔡襄坐像,祠內設蔡襄紀念館。

建築規制

介紹

蔡襄祠清代典型殿堂式建築,坐北朝南,三開間,三進深。寬15米多,每進深20米,三進計約60米,建築面積900平方米左右。

大門

首進為大門,門楣頂匾額大書“宋郡守蔡忠惠公祠”8個字。大門有一副1875年(清光緒元年)黃貽楫寫的對聯:“駕橋天地老;留筆驚鬼神。”前文柱有對聯(乃集蔡襄詩句):“曉虹跨江一千尺;樂事全歸眾人心。”後文柱有對聯:“四諫經邦昔日芳型垂史冊;萬安古渡今朝濟眾肅觀瞻。”

正殿

正殿中央,有蔡襄端坐雕像,體態莊重而灑逸,頗有文士、名宦之風範。塑像前為舉世聞名的《萬安渡石橋記》豐碑2方,分立左右兩側。該碑系蔡襄親自撰文,親筆題寫。《萬安渡石橋記》碑文簡潔凝練,僅153字,書法精湛,筆力雄健遒勁,刻工傳神,世稱文、書、鐫三絕。東側的為原碑,西側為解放後摹刻的。其他9方碑刻分立廊下兩側,均系明清兩代重修萬安橋及蔡襄祠之碑記,其中不乏考證文物和書法藝術價值。
正殿內景正殿內景

殿廳

第三進殿廳系20世紀80年代,泉州文管部門專門仿製泉州境內各地古代大小石橋之模型,展示中華民族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修造橋樑藝術和智慧。

碑亭

蔡襄祠門庭左右兩側分別豎立2方巨碑,並建碑亭保護,右側為清朝軍門提督、關中人張雲翼親自撰重修蔡忠惠公祠碑記及懷蔡忠惠公七言古長詩,分刻於巨碑兩面,左側乃清朝蔡致遠撰《輿慶堂》記及《張公又南去思歌》碑,也分刻於巨碑兩面。
碑亭碑亭

蔡襄簡介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謨,福建仙遊人,與蘇軾黃庭堅米芾並稱為書法“宋四家”。1030年(北宋天聖八年)參加開封府鄉試,獲第一名;次年舉甲科進士第十名。先後在宋朝中央政府擔任過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並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和杭州府事。卒贈吏部侍郎;乾道年中,又賜謚“忠惠”。
蔡襄蔡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