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荊子提取物

蔓荊子提取物

蔓荊子提取物為馬球鞭草科植物單葉蔓荊或蔓荊的果實,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的功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蔓荊子提取物
  • 外文名:Chaste Tree Extract
  • 植物拉丁名:Fructus viticis
  • 檢測方法:HPLC 
  • 主要規格:5% 牡荊素
資源分布,藥材鑑定,古籍考證,化學成分,活性成分,相關選方,原生形態,藥用價值,功效分類,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用藥忌宜,用藥配伍,炮製方法,性味歸經,

資源分布

①單葉蔓荊:分布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台灣、江西、湖南、湖北、雲南、廣東等地。②蔓荊(《本經》)分布我國沿海各省及雲南、廣西等地。

藥材鑑定

乾燥果實圓球形,直徑4~6毫米。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被灰白色粉霜,有4條縱溝;用放大鏡觀察,密布淡黃色小點。底部有薄膜狀宿萼及小果柄,宿萼包被果實的 1/3~2/3,邊緣5齒裂,常深裂成兩瓣,灰白色,密生細柔毛。體輕,質堅韌,不易破碎,橫斷面果皮灰黃色,有棕褐色油點,內分四室,每室有種子 1枚,種仁白色,有油性。氣特異而芳香,味淡微辛。以粒大、飽滿、氣芳香、無雜質者為佳。顯微鑑定: 果皮橫切面:外果皮為1列類方形表皮細胞,外被角質層,並有腺毛及非腺毛。中果皮寬厚,占果皮大部,外側2~3列細胞有色素,其餘細胞壁稍厚,木化;維管束細小。內果皮為數列石細胞,壁厚,孔溝明顯。果實粉末:深灰棕色。
①內果皮石細胞類方形、類圓形、類多角形、紡錘形或長方形,直徑9~65μm,長至171μm,壁厚5~22μm,層紋大多明顯,孔溝較細密,胞腔狹小,大工業多含1~數個細小草酸鈣方晶。
②果皮薄壁細胞類圓形、類多角形、類長方形或類橢圓形,19~70μm,壁稍厚,有呈連珠狀,木化,有的胞腔內含黃棕色物。
③外果皮表皮細胞斷面觀長方形,被角質層,外緣細齒狀;表面觀類多角形,具細密角質條紋,可見毛茸或圓形毛茸脫落痕。
④非腺毛1~5細胞,平直,少數彎曲或倒狀,完整者長36~191μm,直徑9~23μm,壁稍厚,有疣狀突起,以頂端細胞較密,足部稍皺縮。
⑤腺鱗頭部4細胞,直徑36~63μm,柄極短,單細胞。另有少數小腺毛,頭部1~4細胞;柄1~3細胞。⑥種皮表皮網紋細胞外平周壁具網狀增厚,微木化,紋孔條狀,排列較整齊。

古籍考證

出自《本草經集注》①《唐本草》:“蔓荊,苗蔓生,故名蔓荊。生水濱。葉似杏葉而細,莖長丈余,花紅白色。今人誤以小荊為蔓荊,遂將蔓荊子為牡荊子也。” ②《蜀本草》:“《圖經》云: 蔓荊,蔓生水濱,苗葉蔓延,春因舊枝而生小葉,五月葉成如杏葉。六月有花,淺紅色,蕊黃。九月有實,黑斑,大如梧子而虛輕。冬則葉雕。” ③《本草圖經》: “蔓荊, 舊不載所出州土,今近京及秦、隴、陰、越州多有之。苗莖高四尺,對節生枝,初春因舊枝而生。 葉類小楝,至夏盛茂。有花作穗,淺紅色,蕊黃白色,花下有青萼。至秋結實,斑黑如梧子許大而輕虛,八月、九月采。一說作蔓生,故名蔓荊,而今所有,並非蔓也。 ④《綱目》: “蔓荊,其枝小弱如蔓,故曰蔓生。” ⑤《廣雅疏證》: “蔓荊,倘是蔓生,則《本草》當入草部,今乃列之木部上品,陰非蔓生之物,《本草》木部有蜀椒,又有蔓椒,豈得謂椒蔓生哉。《唐注》以蔓生者為蔓荊,尤為乖謬也。”

化學成分

單葉蔓荊果實和葉含揮髮油, 主要成分為莰烯 (Camphene)和蒎烯(Pinene),並含有微量生物鹼和維生素 A;果實中尚含牡荊子黃酮(Vitexicarpin),即紫花牡荊。素(Casticin)。蔓荊果實含少量(0.01%)蔓荊子鹼(Vitricin)。果實含揮髮油約0.16%,油中主成分為茨烯和蒎烯。此外,尚含黃荊素(5,3’-dihydroxy-3,6,7,4’- tetramethoayflavone,vitexicarpin,casticin)和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及脂肪油約6.1%。種子含艾黃素(5-hydroxy-3,6,7,3’,4’-pentamethoayflavone,artemetin) 和黃荊素。

活性成分

單葉蔓荊果實和葉含揮髮油,主要成分為莰烯和蒎烯,並含有微量生物鹼和維生素A;果實中尚含牡荊子黃酮,即紫花牡荊素。蔓荊果實含少量(0.01%)蔓荊子鹼。

相關選方

①治頭風:蔓荊子二升(末),酒一斗。絹袋盛.浸七宿,溫服三合,日三。(《千金方》)
②治風寒侵目,腫痛出淚,澀脹羞明:蔓荊子三錢,荊芥、白蒺藜各二錢,柴胡、防風各一錢,甘草五分。水煎服。(《本草匯言》)
③治勞役飲食不節,內障眼病:黃芪、人參各一兩,炙甘草八錢,蔓荊子二錢半,黃柏三錢(酒拌炒四遍),白芍藥三錢。上嚼咀,每服三、五錢,水煎。(《蘭室秘藏》蔓荊子湯)

原生形態

①單葉蔓荊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約3米,有香氣。幼枝4方形,密生細柔毛,者枝漸變圓,毛漸脫落。單葉,葉柄長5~18毫米;葉片卵形或倒卵形,長2.5~5厘米,寬1.5~3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楔形至圓形,全緣,上面綠色,疏生短柔毛和腺點,下面白色,密生短柔毛和腺點,側脈約8對。 圓錐花序頂生,長2~12厘米;花萼鐘形,先端具5短刺,外面密生白色短柔毛,萼筒長約4毫米;花冠淡紫色,5裂,中間1裂片最大,下半有毛:雄蕊4,伸出花冠管外,花葯個字形分叉;子房球形,密生腺點,花柱無毛,柱頭2裂。漿果球形,直徑5~7毫米,大部為增大的宿存花萼所包圍。花期7月。果期9月。生長海濱、沙灘、湖畔等處。分布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台灣、江西、湖南、湖北、雲南、廣東等地。
②蔓荊(《本經》),又名:白背木耳(《嶺南採藥錄》),小刀豆藤、白背風、白背草。形態與單葉蔓荊相似,所異者葉通常為3小葉的複葉,在同一枝條的上部或下部有時為單葉;小葉無柄;小葉片倒卵形或倒披針形,中間小葉通常比側生的長約1/3,葉柄長1~3厘米,密被細絨毛。聚傘花序多數,相對排列成頂生圓錐花序。花期7月。果期11月。生長於平原草地、河灘和荒地上。分布我國沿海各省及雲南、廣西等地。
參考出處《本草經集注》,《唐本草》,《蜀本草》,《圖經》,《本草圖經》,《廣雅疏證》,《本草》,《唐注》

藥用價值

功效分類

解表藥,辛涼解表藥

功效主治

外感頭痛,偏正頭風,昏暈目暗,赤眼多淚,目睛內痛,齒齦腫痛,濕痹拘攣。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3錢;浸酒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用藥忌宜

血虛有火之頭痛目眩及胃虛者慎服。 ①《本草經集注》:“惡烏頭、石膏。” ②《醫學啟源》: “胃虛入不可服,恐生痰。” ③《本草經疏》: “頭目痛不因風邪,而由於血虛有火者忌 ④《本草匯言》:“痿痹拘攣不由風濕之邪,而由於陽虛血涸筋衰者勿用也;寒疝腳氣不由陰濕外感,而由於肝脾羸敗者亦勿用也。”

用藥配伍

配連翹:解表疏風;配菊花:入肝經,明目。配川芎:活血祛風;配人參:清肝明目。

炮製方法

炒蔓荊子: 篩淨灰屑,除去殘存萼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黃色,略噴清水,放涼。《雷公炮炙論》: “凡使蔓荊子,去蒂子下白膜一重,用酒浸一伏時後蒸,從巳至未,出,曬乾用。”

性味歸經

辛、苦,微寒。歸膀胱、肝、胃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