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硯

蒲硯

四川名硯。以蒲江縣鹽井溝的蒲石琢制而成得名。石質堅細,色彩青潤,研墨均勻,抗熱耐寒。傳說南宋寧宗時,蒲江人魏了翁赴京考試,適逢天寒地凍,應考文人用墨皆凍成冰,惟魏了翁所用蒲硯中墨水不凍,順利應考。從此,蒲硯美名遠揚,歷久不衰。現蒲硯,更展新容,雕琢技藝精湛,題材廣泛,有以神話故事為內容的太白醉酒、壽星獻桃,金龜、金魚、荷花、琵琶、杜鵑等三十餘種花色產品,暢銷國內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蒲硯
  • 類型:四川名硯
  • 名字來源:以蒲江縣的蒲石琢制而成得名
  • 特點:石質堅細、色彩青潤、研墨均勻等
簡介,四川名硯,產地,史料,歷史傳承,

簡介

四川名硯

傳說南宋寧宗時,蒲江人魏了翁赴京考試,適逢天寒地凍,應考文人用墨皆凍成冰,惟魏了翁所用蒲硯中墨水不凍,順利應考。從此,蒲硯美名遠揚,歷久不衰。現蒲硯,更展新容,雕琢技藝精湛,題材廣泛,有以神話故事為內容的太白醉酒、壽星獻桃,金龜、金魚、荷花、琵琶、杜鵑等三十餘種花色產品,暢銷國內外。

產地

以四川省蒲江縣鹽井溝的蒲石琢制而成得名,蒲硯自古便是蜀中名硯,在過去,是蒲江主要石雕產品。蒲江多石,石頭有珍品,那就是蒲石。蒲石琢磨成硯,就是蒲硯。至今蒲江鶴山鎮內尚有一村叫做“蒲硯村”,便是因為過去盛產蒲硯而得名。

史料

《蒲江縣誌》記載,“(蒲硯)石質堅實細潤,雕刻精美,有‘堅如金石,細如粉綢’之稱譽。磨出的墨汁色澤鮮亮,濃淡均勻,加以硯蓋抗熱耐寒,具有發墨不損筆,天寒墨不凍,書寫流利生輝的特點。做工考究,形態古雅,精心刻以花鳥、風景、人物,更覺妙趣橫生。”《中國工藝美術詞典》中有類似記載。
蒲硯是由蒲石雕琢而成的。《蒲江縣誌》云:“蒲石,產於熊坡背斜上三迭系須家河組,出露於東北鹽井溝、光明響水灘、朝陽大王井。其石色青帶紫,堅硬細膩,通常雕刻為墨硯稱‘蒲硯’。” 可見,蒲石的主要產地在蒲江長秋山鹽井溝和響水灘及大王井一帶。而這之中,尤以響水洞(即光明響水灘)為最佳。
響水洞為古蒲江十八洞之一,乾隆《蒲江縣誌》記載:“響水洞,縣南十五里,瀑布飛湍,聲聞數里,為八景之一,昔產蒲硯。”響水洞特產蒲石,用來雕刻的蒲硯被推為上品,超過鹽井溝、石牛潭所產蒲石。明天順五年(1461年)修成的《大明一統志》卷72記載:蒲江硯,蒲江縣出,其發墨與端(硯),歙(硯)不異。清乾隆《蒲江縣誌》:“蒲硯,舊出響水洞,其色墨。”光緒時,柯光禮《蒲硯銘》:“蒲石產響水潭者,上品也,唯水深難取。” 秀才李彰吉《響水遙鳴》詩云:一道當空響急泉,水簾百尺掛岑顛。斜拖玉帶山腰冷,倒瀉銀河洞口懸。漱破雲霞連天地,聲飛雷電澈長年。松濤雪浪渾天跡,高調疑從天際傳……可見,名硯出自勝地。

歷史傳承

蒲硯歷史悠久,從十五世紀起,就列為中國名硯之一,在歷代均深受文人墨客所喜愛。黃雲眉在《明史考證》中,對蒲硯極其稱譽,他借用元朝詩人宋無《古硯詩》里的“雕光發炯成禹壁”一句來大加讚嘆。明清時期,蒲硯便與攀枝花的“苴卻硯”、廣元的“白花硯”並稱為蜀中三大名硯,馳名全國。清康熙25年(1686年)陸應陽的《廣興記》中“蒲江石”,其記曰:“邛州蒲江產,作硯發墨。色土灰、質粗、發墨。”清末學者揚子元在其《蒲江鄉土志》中稱道蒲硯“色青而紫,質溫而堅”,“臨寒不冰,當暑不涸”。
民國時期,蒲江縣內能雕琢蒲硯的工匠有張世英、陳子軒、楊澤華、金殿臣、張雲貴。民國17年(1928年),縣人安榮章、孫玉學等開辦的平民工廠也有蒲硯產品。民國28年(1937年),張世英雕琢的蒲硯,被選送兩件參加全國手工藝品展覽會展出,受到與會各方的高度評價。民國時期,30多年蒲硯總產量約5000個。其時,價格比較昂貴,一個售價約五斗至一石米,購者多系省內外書畫作者或士紳名流。
建國後,由於大力倡導用鋼筆、原子筆寫字,用毛筆者大減。即喜揮毫者,亦大多用現成墨汁和瓦盤、瓷碟。蒲硯逐漸無人問津,以至停產,製作匠人轉營雕章刻字業。1973年,蒲江縣手管局為恢復名牌手工藝品生產,組織8人成立蒲硯生產合作工廠,招聘金殿臣為生產骨幹。產品曾參加廣州交易會展銷,結果銷路不暢,工廠開辦1年多即停閉。
1979年,為適應旅遊業發展需要,經溫江地區工美公司與縣二輕局商定,由蒲江輕機廠承頭恢復蒲硯生產。產品質量較前提高,造型優美,雕刻各種精細的裝飾圖案,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風格。硯蓋使用珍貴木料,運用淺雕、隱花等技法,使之與硯台配套。並印有精緻的中、英、日3種文字說明書,擬擴大外銷渠道。當時確也受到國內及海外華僑中書法愛好者和日、英、法等國際友人的讚譽。但終因產品成本高,售價昂貴,銷路欠佳,於1982年停產。
這以後,尚有為數不少的蒲硯,輾轉散落在民間書畫愛好者的手中,關於蒲硯的報導在蒲江及各地尚時有所聞──
1996年,《蒲江報》曾以《兩方蒲硯一春秋》介紹了蒲江民間書畫愛好者杜若華與蒲硯的故事,並輯錄了他寫蒲硯的詩句:石稀不忍棄,振奮操刀筆……力篆幾撇蘭,尚期透芬芳。
2003年,蒲硯再度引起轟動,眾多媒體競相報導蒲江發現巨型蒲硯的訊息:蒲江楊家學發現一巨大蒲石,請人雕琢而成一方重達50公斤的巨型蒲硯,硯上有一大一小兩個墨池,兩頭栩栩如生的水牛橫臥兩旁,實為硯中珍品。
2006年6月,《今日蒲江》以《尋覓蒲草蒲硯》為題,對蒲硯的發展及現狀進行了報導。並在探訪蒲硯蹤跡時意外發現一方名硯:其形體如蟠龍臥波,觀之其表潤澤光滑、肌理細膩,叩之有金玉之聲,撫之如嬰膚嬌嫩。該硯長約80厘米,寬約50厘米,底盤厚約20厘米,重約50公斤,堪稱蒲硯精品。收藏者介紹說,該硯石取材於蒲石之源,經蒲江著名雕刻師精心打造二月有餘,始成其形。此硯呵氣即潤,易於研墨,墨液勻細可佳,是其書房的心愛之物……成都市書法家協會領導在觀賞此硯時,稱之為成都名硯,是不可多得的精品。除此之外,該收藏者還藏有鴨獸硯、平板硯、巨洗池等,可謂蒲硯之藏家。
公元2011年11月6日,喜聞“中國蒲硯創作基地”繼承傳統生產蒲硯並參展《第六屆中華養生健康國際論壇》。詳細詢問得知今發展初期,中國蒲硯創作基地成立於2011年9月,基地坐落於蒲江縣光明鄉澗水橋旁,廠址建在頁岩開掘後廢棄地,磚混平房3間,專業雕刻工人5名,成品30餘件,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