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鮊

蒙古鮊

魚類,屬鯉形目,鯉科,鮊亞科,鮊屬。分布在黑龍江、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海南島、珠江等水系均有記錄。國外見於俄羅斯。平時生活在水流緩慢的河灣或湖泊的中、上層,遊動敏捷,活動較分散。5-7月集群繁殖,冬季多集中在河流深水處或湖泊的深潭越冬。幼魚以浮遊動物和水生昆蟲為食;成魚則以小魚為主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蒙古鮊
  • 拉丁學名:Culter mongolicus Basilewsky
  • 別稱:紅梢子,尖頭紅梢子、紅尾
  • 二名法:Mongolian culter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硬骨魚綱
  • :鯉形目
  • :鯉科
  • 亞科:鮊亞科
  • :鮊屬
  • 分布區域:黑龍江、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海南島、珠江等
  • 英文名:mongolian redfin
形態特徵,生態特徵,長江流域分布情況,資源狀況,使用價值,

形態特徵

體長,側扁,頭部背面平直,頭後背部稍隆起。吻稍突出,口端位,下頜稍突出,口裂稍斜。腹鰭基甚至肛門有腹棱,背鰭具光滑的硬刺;尾鰭分叉深,兩葉末端尖,下葉稍長於上葉。體背部及頭部呈淺棕色,腹部銀白,背鰭灰色,胸鰭、腹鰭、臀鰭及尾鰭上葉均為淺黃色,尾鰭下葉為桔紅色。
蒙古鮊蒙古鮊
背鰭iii-7;胸鰭i-15--18;腹鰭i-8;臀鰭分支鰭條18~22。側線鱗69~77。鰓耙外側17—20,內側20—24。下咽齒3行,2. 4. 5--4. 4. 2或2. 4. 4--5. 4. 2。脊椎骨4+41—42+1。鰾3室,前室較短;中室最長,前端粗,後端小;後室細長,末端尖,伸達體腔後部;中室約為前室長的1.6倍,為後室長的1.5倍。腸管較粗大,前腸最大,彎折2次,腸長約與標準長相等。腹腔膜銀白色。標準長為體高的3.8—4. 3倍,為頭長的3. 6--4. 5倍,為尾柄長的5. 6--6. 5倍,為尾柄高的9. 0--10. 8倍。頭長為吻長的3. O--4. 0倍,為眼徑的5.4--6.5倍,為眼間距的2. 9--3. 9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2--2.0倍。體長形,側扁,頭較長,背面平坦,頭後背部稍隆起。腹鰭基部至肛門前有腹棱。頭較長,頭背面平。吻較短,前端鈍。口端位,口裂稍平,後伸達鼻孔下方。下頜突出,略比上頜長。眼中等,位於頭的前半部。鼻孔在眼前緣上方,與眼上緣平行。鰓耙細長,較硬,排列較稀疏。鰓絲細長,最長鰓絲比鰓耙長。咽齒稍細,頂端呈鉤狀。背鰭較長,外緣平截,末根不分枝鰭條為光滑硬刺,其起點至吻端比至尾鰭基部為近。胸鰭較小,末端後伸達胸鰭基部到腹鰭起點的1/2處。腹鰭短,後伸不達臀鰭起點。臀鰭基部長,外緣略內凹。尾鰭分叉深,上下葉末端尖。肛門靠近臀鰭起點。鱗片較小,腹鰭基部有狹長的腋鱗。腹部鱗稍小。側線平直。從鰓孔上角伸達尾柄中央。生殖季節雄魚的頭、背部以及胸鰭第1~3根鰭條上有許多白色珠星,雌魚無珠星。頭背面和體背部呈灰色帶黃褐色,體側下半部和腹部為白色。背鰭為灰色,胸鰭、腹鰭、為淺黃色,臀鰭淺黃色帶紅色。尾鰭上下葉呈鮮紅色,下葉更鮮艷。
蒙古紅鮊個體較大,最大個體重1.5--2.0kg,常見個體重O. 2—0.6kg。

生態特徵

中上層魚類。生活於水流緩慢的河流、湖泊、行動迅速,平時活動分散,繁殖季節常集群。一般2齡性成熟。常見個體500g左右,最大可達3kg,漁獲個體一般為2~3齡。是一種重要的經濟魚類。生長速度稍慢,1冬齡魚體長100--150mm,體重20—60g;2冬齡魚體長200--250mm,體重100--180g; 3冬齡魚體長280--300mm,體重250—350g;4冬齡魚體重可達1OOOg。屬肉食性魚類,其食物組成隨個體大小有明顯的差異,200mm以下的個體主要以枝角類和橈足類以及昆蟲幼蟲為食,也吃魚、蝦等。較大的個體則以小魚、蝦、水生昆蟲為主,同時吃一些甲殼類和植物。在湖泊和水庫中常食小型魚類,也攝食經濟魚類的苗種。生殖季節在5-7月。產卵盛期在6月中下旬。在有流水的環境中產卵,卵具粘性,白色,粘附在水草上發育孵化。懷卵量較大,體長400--600mm的個體懷卵量為40-70萬粒。

長江流域分布情況

分布廣泛,長江流域各水系均有分布。

資源狀況

中型魚類。具有一定的天然產量。

使用價值

該魚生長速度及個體雖不及翹嘴鮊,但分布極廣泛,天然產量占一定比重。常見個體約500克左右,最大個體可達4公斤。肉質鮮嫩而不腥,其蛋白質含量為15.3%,脂肪為5.0%,故經濟價值也較大。
肉性味甘、溫,有利水、消水腫之功效。入藥可用以治療消瘦浮腫、產後抽筋等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