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紅鮊(蒙古紅鮊)

蒙古紅鮊

蒙古紅鮊一般指本詞條

蒙古紅鮊(鯉科),Erythroculter mongolicus (Basilewsky, 1855),是鯉科紅鮊屬的一種魚類。俗名紅梢子、尖頭紅梢、紅尾巴,在中國分布廣泛,其肉可入藥,有利水、消腫之功效。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蒙古紅鮊
  • 拉丁學名:Culter mongolicus
  • 別稱:紅梢子,尖頭紅梢子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鯉形目
  • 亞目:鯉亞目
  • :鯉科
  • 亞科:鮊亞科
  • :紅鮊屬
  • :蒙古紅鮊
  • 分布區域:黑龍江、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海南島、珠江等水域
生活環境,外形特徵,分布範圍,生長繁殖,經濟價值,

生活環境

平時生活在水流緩慢的河灣或湖泊的中、上層,遊動敏捷,活動較分散。
蒙古紅鮊

外形特徵

蒙古紅鮊(鯉科)Erythroculter mongolicus 鯉形目鯉科鮊亞科紅鮊屬。俗稱:紅梢子、尖頭紅梢、紅尾巴。體中型,常見者為0.25~0.75千克,最大達3千克。體長側扁,頭稍尖,頭背面平,頭後背部斜平。下頜比上頜長,口斜裂,後端伸至鼻孔後緣正下方。鼻孔下緣與眼下緣幾乎在同一水平線上。側線直,側線鱗73~79。腹棱自腹鰭基部至肛門。背鰭第3根不分支鰭條為光滑硬刺,最長鰭條比頭短。胸、腹縮短。臀鰭不分支鰭條3,分支鰭條18~22。尾鰭深叉形。身體上半部淺棕色,下半部銀白色,背鰭較暗,胸、腹鰭和尾鰭上葉淺黃色,尾鰭下葉鮮紅色。

分布範圍

分布廣,黑龍江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海南島珠江等水系均有記錄。國外見於俄羅斯

生長繁殖

蒙古紅鮊5-7月集群繁殖,冬季多集中在河流深水處或湖泊的深潭越冬。5~7月在流水中產卵,卵粘附在石塊或其他物體上.幼魚以浮遊動物和水生昆蟲為食;成魚則以小魚為主食。
該魚生長速度及個體雖不及翹嘴鮊,但分布極廣泛,天然產量占一定比重。常見個體約500克左右,最大個體可達4公斤。肉質鮮嫩而不腥,其蛋白質含量為15.3%,脂肪為5.0%,故經濟價值也較大。

經濟價值

肉性味甘、溫,有利水、消水腫之功效。入藥可用以治療消瘦浮腫、產後抽筋等症。
中型魚類,最大達6市斤,常見者為0.5~1.5市斤。天然產量較大,口感稍遜於淡水紅鮊,漁業上有一定地位。
最佳魚獲季節為5-9月,水庫使用4.5米拋桿串鉤擬餌,加底掛麬食遠投,固定位以2分鐘一次投收,日獲頗豐。亦可用手桿,活蝦單發中層水域施釣,常中大紅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