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湖泊

著名湖泊指的是世界上的著名湖泊,並進行歸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著名湖泊
  • 外文名:famous lake
  • 最大淡水湖:蘇必利爾湖
  • 世界最大湖:裏海
  • 非洲最大湖泊:維多利亞湖
  • 世界最深湖泊貝加爾湖 
裏海暮景
著名湖泊著名湖泊
面積(平方公里) 位置
371000 俄羅斯聯邦、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伊朗、亞塞拜然
平均深度184米 總儲水量7.63萬立方千米 北部平均水深4-8米 中部170-788米 南部最深處1025米。
蘇必利爾湖,世界面積最大的淡水湖

世界面積最大的淡水湖
著名湖泊著名湖泊
簡介
蘇必利爾湖(Lake Superior)是北美洲五大湖之一,是世界僅次於裏海的第二大湖。蘇必利爾湖為美國和加拿大共有。湖東北面為加拿大,西南面為美國。
湖面東西長616公里,南北最寬處257公里,湖面平均海拔180米,水面積82103平方公里,最大深度405米。蓄水量1.2萬立方公里,占五大湖蓄水量一半以上。湖岸線長3000千米,沿岸森林密布,北岸曲折多湖灣。有近200條河流注入湖中,以尼皮貢和聖路易斯河為最大。湖區氣候冬寒夏涼,多霧,風力強盛,湖面多波浪。水面季節變幅為40~60厘米,冬季水位較低,夏季較高。水溫較低,夏季中部水面溫度一般不超過4℃。冬季湖岸帶封冰,全年可航期一般約6~7個月。
湖中主要島嶼有羅亞爾島(美國國家公園之一)、阿波斯特爾群島、米奇皮科滕島和聖伊尼亞斯島。
沿湖多林地,風景秀麗,人口稀少。蘇必利爾湖水質清澈,湖面多風浪,湖區冬寒夏涼。季節性漁獵和旅遊為當地娛樂業主要項目,湖區為毛皮獸產地。蘊藏有多種礦物,鐵、銀、鎳、銅等礦產資源豐富。有很多天然港灣和人工港口。主要港口有德盧斯、蘇聖瑪麗、桑德貝等。
主要港口有加拿大的桑德貝和美國的塔科尼特等。全年通航期為8個月。該湖1622年為法國探險家發現,湖名取自法語,意為“上湖”。
湖水較純淨。湖中最大島嶼為羅亞爾島,已闢為美國國家公園。北岸岸線曲折,多湖灣,背靠高峻的懸崖岩壁;南岸多低沙灘。接納約200條小支流,較大的有尼皮貢河和聖路易斯河等,多從北岸和西岸注入,流域面積(不包括湖面積)12.77萬平方公里。湖水經聖瑪麗斯河傾注休倫湖,兩湖落差約6米,水流湍急。建有蘇聖瑪麗運河,藉以繞過急流,暢通兩湖間的航運。湖區森林茂密。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梅薩比的鐵、桑德貝的銀以及湖泊北面的鎳和南面的銅等。主要湖港有美國的德盧斯和加拿大的桑德貝等。
維多利亞湖
維多利亞湖是非洲最大的湖泊,也是尼羅河主要水庫。該湖大部分在坦尚尼亞和烏干達境內,為兩國與肯亞的界湖。面積69484平方公里,僅次於北美的蘇必利爾湖,為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域呈不規則四邊形,南北最長337公里,東西最寬240公里,湖岸線長逾3220公里,海拔1134米,平均水深40米,已知最大深度82米。
維多利亞湖
著名湖泊著名湖泊
維多利亞湖水產豐富,尤以非洲鯽魚著名,眾多漁村環湖分布,棉花、水稻、甘蔗、咖啡和香蕉廣泛種植。1858年英國探險家為尋找尼羅河發源地而發現此湖。1954年修建了歐文瀑布水壩,使湖面水位逐漸提高,水壩提供了大量電力,並使該湖成為大水庫。湖區是非洲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沿湖80公里以內地區居住著數百萬人。
湖中多島嶼群和暗礁,島嶼面積近6000平方公里,其中以烏凱雷韋島最大,高出湖面200米,島上人口稠密,長滿樹木。西南岸有90米高的懸崖,北岸平坦而光禿。湖岸線曲折。常年有卡蓋拉河等眾多河流注入其中,湖水唯一出口是北岸的維多利亞尼羅河,在那裡形成里本瀑布,排水量每秒達600立方米,著名的尼羅河支流白尼羅河就發源於此。
鹹海
簡介
鹹海(Aral Sea )在俄語作Aralskoye More,亦作Aralskoje More。
中亞地區的鹹水湖。舊譯"阿拉海",位於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之間。面積5萬餘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3米,最深處水深64米。有中亞兩大內流河阿姆河和錫爾河注入。北部和東部湖岸曲折,分布有許多小湖灣和沿岸島嶼,南岸為阿姆河口三角洲,西岸為陡岸。湖盆地區屬極端大陸性氣候。歷史上受周期性乾旱氣候影響,湖水位變比較大。20世紀60年代初,湖面海拔53米,面積6.45萬平方千米,為世界第四大湖。此後,由於阿姆河和錫爾河的河水大量用於農業和工業用水,加之70年代以來氣候持續乾旱,導致湖面水位下降、湖面積急劇下降和湖水鹽度增高,魚產量減少,多種魚類滅絕,湖盆附近地區大量乾鹽堆積,植物受到破壞。湖內可通航,通航期7個月。
鹹海
在裏海以東,哈薩克和烏茲別克之間。海拔53公尺(175呎),南北最長435公里(270哩),東西290公里(180哩),面積68,000平方公里(26,300平方哩),平均深度16公尺(53呎),在西海岸外最深處達69公尺(226呎)。
海中散布著1,000多個小島。北岸地勢高低不均,海岸線曲折,有許多大小海灣。東海岸的北部是巨大的錫爾河(Syr Darya)三角洲,南海岸也有同樣大的阿姆河(amu Darya)三角洲,西海岸是烏斯秋爾特(Ustyurt)高原。海岸線一帶有海洋沉積層和大陸沉積層,海底平坦,從東到西傾斜,海底沉積有石英石、石灰石、沙、黏土和黏土-石灰石淤泥,都是河道急流沖刷和風、冰侵蝕海岸而產生。
鹹海是在上新世(700萬∼250萬年前)末期形成,當時地殼下沉,地面水匯瀦。從更新世(250萬∼1萬年前)以後,錫爾河與阿姆河的河水都注入鹹海,使水位保持經常不變。鹹海的氣候屬沙漠大陸型。平均氣溫︰1∼2月,北部為-12℃(10.4℉),南部為-6℃(21℉);7月,北部為23.3℃(73.9℉),南部為26.1℃(79℉)。全年降雨量100公釐(4吋)。7月水溫是23∼25℃(73∼77℉);11∼12月水溫-0.7℃(30.8℉),海面冰凍。海水的蒸發量與流入量大致相同,但從長時間來看,水平面有逐步下降的趨勢。海水含鹽量8∼15 鹹海 現在的鹹海
位於中亞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兩國交界處,離塔什乾市約640千米。在這裡,發生了一次世界上最嚴重的環境災害。災難起源於將該湖周圍地區用來種棉匹配的決策。這一規模工程,計畫將河水改道,流入農田,以灌溉農作物。結果是以前排入鹹海的河水不再流入。自1960年以來,鹹海水平面下降14米以上。
此外,大量的殺蟲劑以及其他農用化學品被用於增加農作物產量,而這些化學品也排入湖底。當鹹海的水平面下降後,這些化學品便暴露在岸邊,損害了該地區居民的健康。
鹹海水面經歷了多次變化。在19世紀大部分時間裡水面都在下降,但從1880年起它開始升高。到1908年,水面已升高將近3米。後來種植棉花的決策將這個上升勢頭逆轉。
這裡曾經是鹹海的主體部分,現在成了一片大面積的爛泥地。如圖所示,一年中有很長時間泥土乾裂。更有甚者,殺蟲劑排入土壤中,使這裡的土地幾乎無法耕作。
一件可怕的事實是,在鹹海周圍地區,每10個嬰兒便有1個出生後第一年內死去。
專家們說,如果鹹海繼續以目前速度縮小,那么到2000年它將所剩無幾。原來鹹海每升湖水中含鹽量為9克,而現在是22.5克。 由於鹹海沿岸沙漠化嚴重,所以大風把大量鹽份吹入大氣之中, 使鹹海沿岸居民的健康受到威脅。
鹹海水面的急劇下必由圖中的船舶可顯示出來。曾經載舟的水不見了,船舶毫無用途地擱淺在岸邊。
鹹海面積縮小的主要原因
位於中亞地區的鹹海,曾是世界第四大內陸湖泊,鹹海地區也曾是地球上最富饒地方之一,不過,由於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忽視了生態問題,鹹海正經歷著一場空前的危機。
拉貝克和阿曼是生活在南部村莊的漁民,每天他們都要駕船在鹹海海面上捕魚。過去,他們所居住的村莊就坐落在海岸線附近,而現在,由於海岸線後退了100多公里,他們不得不花上幾個小時才能趕到岸邊。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鹹海水域出現如此大面積萎縮呢?
鹹海的水源主要靠阿姆河和錫爾河注入,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兩河上游地區的人們開展的大規模開荒造田運動使大量的河水被用於灌溉農田。由於缺乏科學的灌溉系統,水資源浪費現象極為嚴重,阿姆河和錫爾河已基本不能再為鹹海輸水,鹹海面積因此迅速縮減,最終被分為北部的小鹹海和南部的大鹹海兩個部分。隨著海洋面積不斷縮小,沙漠化和環境污染問題相繼出現,生活在鹹海附近的人們感受到了巨大的生存壓力。
為了拯救鹹海,世界銀行出資8500萬美元,準備在哈薩克斯坦境內的“小鹹海”附近修建一座水壩,以便將錫爾河的水逐步引入“小鹹海”乾涸的湖底。拉貝克和他的鄰居們希望,這一努力能讓鹹海重回到自己的村旁。
著名湖泊著名湖泊
在裏海以東,哈薩克和烏茲別克之間。海拔53公尺(175呎),南北最長435公里(270哩),東西290公里(180哩),面積68,000平方公里(26,300平方哩),平均深度16公尺(53呎),在西海岸外最深處達69公尺(226呎)。
海中散布著1,000多個小島。北岸地勢高低不均,海岸線曲折,有許多大小海灣。東海岸的北部是巨大的錫爾河(Syr Darya)三角洲,南海岸也有同樣大的阿姆河(amu Darya)三角洲,西海岸是烏斯秋爾特(Ustyurt)高原。海岸線一帶有海洋沉積層和大陸沉積層,海底平坦,從東到西傾斜,海底沉積有石英石、石灰石、沙、黏土和黏土-石灰石淤泥,都是河道急流沖刷和風、冰侵蝕海岸而產生。
鹹海是在上新世(700萬∼250萬年前)末期形成,當時地殼下沉,地面水匯瀦。從更新世(250萬∼1萬年前)以後,錫爾河與阿姆河的河水都注入鹹海,使水位保持經常不變。鹹海的氣候屬沙漠大陸型。平均氣溫︰1∼2月,北部為-12℃(10.4℉),南部為-6℃(21℉);7月,北部為23.3℃(73.9℉),南部為26.1℃(79℉)。全年降雨量100公釐(4吋)。7月水溫是23∼25℃(73∼77℉);11∼12月水溫-0.7℃(30.8℉),海面冰凍。海水的蒸發量與流入量大致相同,但從長時間來看,水平面有逐步下降的趨勢。海水含鹽量8∼15

著名湖泊著名湖泊
現在的鹹海
位於中亞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兩國交界處,離塔什乾市約640千米。在這裡,發生了一次世界上最嚴重的環境災害。災難起源於將該湖周圍地區用來種棉匹配的決策。這一規模工程,計畫將河水改道,流入農田,以灌溉農作物。結果是以前排入鹹海的河水不再流入。自1960年以來,鹹海水平面下降14米以上。
此外,大量的殺蟲劑以及其他農用化學品被用於增加農作物產量,而這些化學品也排入湖底。當鹹海的水平面下降後,這些化學品便暴露在岸邊,損害了該地區居民的健康。
鹹海水面經歷了多次變化。在19世紀大部分時間裡水面都在下降,但從1880年起它開始升高。到1908年,水面已升高將近3米。後來種植棉花的決策將這個上升勢頭逆轉。
這裡曾經是鹹海的主體部分,現在成了一片大面積的爛泥地。如圖所示,一年中有很長時間泥土乾裂。更有甚者,殺蟲劑排入土壤中,使這裡的土地幾乎無法耕作。
一件可怕的事實是,在鹹海周圍地區,每10個嬰兒便有1個出生後第一年內死去。
專家們說,如果鹹海繼續以目前速度縮小,那么到2000年它將所剩無幾。原來鹹海每升湖水中含鹽量為9克,而現在是22.5克。 由於鹹海沿岸沙漠化嚴重,所以大風把大量鹽份吹入大氣之中, 使鹹海沿岸居民的健康受到威脅。
鹹海水面的急劇下必由圖中的船舶可顯示出來。曾經載舟的水不見了,船舶毫無用途地擱淺在岸邊。
鹹海面積縮小的主要原因
位於中亞地區的鹹海,曾是世界第四大內陸湖泊,鹹海地區也曾是地球上最富饒地方之一,不過,由於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忽視了生態問題,鹹海正經歷著一場空前的危機。
拉貝克和阿曼是生活在南部村莊的漁民,每天他們都要駕船在鹹海海面上捕魚。過去,他們所居住的村莊就坐落在海岸線附近,而現在,由於海岸線後退了100多公里,他們不得不花上幾個小時才能趕到岸邊。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鹹海水域出現如此大面積萎縮呢?
鹹海的水源主要靠阿姆河和錫爾河注入,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兩河上游地區的人們開展的大規模開荒造田運動使大量的河水被用於灌溉農田。由於缺乏科學的灌溉系統,水資源浪費現象極為嚴重,阿姆河和錫爾河已基本不能再為鹹海輸水,鹹海面積因此迅速縮減,最終被分為北部的小鹹海和南部的大鹹海兩個部分。隨著海洋面積不斷縮小,沙漠化和環境污染問題相繼出現,生活在鹹海附近的人們感受到了巨大的生存壓力。
為了拯救鹹海,世界銀行出資8500萬美元,準備在哈薩克斯坦境內的“小鹹海”附近修建一座水壩,以便將錫爾河的水逐步引入“小鹹海”乾涸的湖底。拉貝克和他的鄰居們希望,這一努力能讓鹹海重回到自己的村旁。
貝加爾湖
貝加爾湖,名稱源於古肅慎語“貝海兒湖”,漢代稱為“北海”,位於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南部,歷史上曾長期是中國的固有領土。其是世界上年代最久的湖泊,為世界第七大湖,形狀為新月形,曾是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主要活動地區,漢代蘇武牧羊之地,湖中動植物資源豐富。該湖水質好,透明度深達40.5米,被譽為“西伯利亞的明眸”。2015年貝加爾湖水體總容積23.6萬億立方米,最深處達1637米,蘊藏著地球全部淡水量的約20%,相當於北美洲五大湖水量的總和,超過整個波羅的海的水量,是世界上儲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泊。湖畔陽光充沛,有300多處溫泉,是俄東部地區最大的療養勝地。1996年被列入世界人類文化和自然保護名錄。
最早生活在湖邊的居民是距今7000年前的肅慎族系先民,後人從他們留下的壁畫等
物來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在湖岸的薩甘扎巴懸崖壁上刻著海東青、天鵝、鹿、狩獵台、跳舞的薩滿巫師等圖畫,這些圖畫在1881年被發現。另外,在湖岸上,沿著路邊還建有許多石祭台。這些圖畫和祭台可能是早期居民的生活見證。
公元前6~前5世紀,突厥族庫雷坎人從東方遷移至貝加爾湖邊,他們在這裡遇到了土著居民埃文基人(中國稱鄂溫克人)。埃文基人以捕魚、採集野果和養鹿為生。
在西漢時期,“貝加爾湖”是在匈奴的控制範圍之內,名曰“北海”,蘇武被匈奴王單于流放到“北海”去牧羊。蘇武在北海邊艱難熬過19年,最後回到漢都長安。
在東漢、三國和西晉時期,“貝加爾湖”是在鮮卑的控制範圍之內,名亦曰“北海”;在東晉十六國時期,“貝加爾湖”改稱為“於巳尼大水”;南北朝時期,“貝加爾湖”先被柔然控制,後又被突厥控制,名仍稱為“於巳尼大水”;隋朝時期,“貝加爾湖”被東突厥控制,復改稱“北海”;到了唐朝前期,“貝加爾湖”成為大唐帝國版圖的一部分,歸關內道骨利乾屬,“貝加爾湖”也改稱為“小海”;後東突厥(史稱後突厥)復國,“貝加爾湖”復歸突厥,後又歸回鶻所轄,仍稱“小海”;宋朝,“貝加爾湖”被蒙古八剌(音là)忽部控制;13世紀,蒙古後裔布里亞特人也來到貝加爾湖地區。無論是突厥人還是布里亞特人都沒能改變埃文基人的生活方式。蒙元時期,“貝加爾湖”又 劃入蒙古帝國版圖,屬“嶺北行省”;明朝時期,“貝加爾湖”被瓦剌不里牙惕部控制;
清聖祖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和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喀爾喀蒙古和準噶爾蒙古分別先後被清軍控制或征服。不過之前在清俄《尼布楚條約》中,屬於布里亞特蒙古的貝加爾湖以東地區被康熙皇帝劃歸俄羅斯帝國,清世宗雍正帝在位期間劃分清俄中段邊界的《布連斯奇條約》和《恰克圖條約》簽訂後,標誌著中原王朝最終與貝加爾湖徹底隔離。1908年6月30日,在湖西北方800千米處發生了通古斯大爆炸,部分影響了湖附近的森林。
1643年,葉尼塞哥薩克庫爾巴特·伊萬諾夫來到貝加爾湖地區時,布里亞特人已經是貝加爾湖地區的“主人”了。庫爾巴特繪製了貝加爾湖及注入河流的平面圖,這是歷史上對貝加爾湖的第一次直觀描述。不久後,大司祭阿瓦庫姆在生活記錄中也描述了貝加爾湖,1655年,他在流放途中經過了貝加爾湖的一些地方。
1729年,彼得大帝派德國人達·梅塞施米特考察西伯利亞,他對貝加爾湖進行了第一次科學考察。20世紀初,學者們繪製出了貝加爾湖的第一張全圖,並測量了湖深。1977年,蘇聯學者使用深水考察儀“派西斯”對貝加爾湖進行了考察,湖裡的許多秘密在考察儀的探照燈下“曝光”了,此前一些被懷疑存在的東西也從黑暗的湖裡“走”了出來,這件事當時轟動一時。迄今為止,沒有儀器能探測貝加爾湖湖底,湖的最深處並不是1637米,現還無法探測。
貝加爾湖
貝加爾湖,名稱源於古肅慎語“貝海兒湖”,漢代稱為“北海”,位於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南部,歷史上曾長期是中國的固有領土。[1]其是世界上年代最久的湖泊,為世界第七大湖,形狀為新月形,曾是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主要活動地區,漢代蘇武牧羊之地,湖中動植物資源豐富。該湖水質好,透明度深達40.5米,被譽為“西伯利亞的明眸”。2015年貝加爾湖水體總容積23.6萬億立方米,最深處達1637米,蘊藏著地球全部淡水量的約20%,相當於北美洲五大湖水量的總和,超過整個波羅的海的水量,是世界上儲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泊。畔陽光充沛,有300多處溫泉,是俄東部地區最大的療養勝地。1996年被列入世界人類文化和自然保護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