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家布畫

萬家布畫

萬家繪染布畫系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產生於生產水平較低的農耕時期,距今已有350餘年的歷史。它是在紡織品上用手工直接描畫出各種花紋,是織物紋樣染色的一種最古老、最原始的繪染裝飾方法。囿於當時的經濟因素,民間就沒有流行,只在朝廷使用。相傳明朝末年,因避戰亂,萬家祖上在官府織造坊做畫布師傅的先人,將繪染布畫技術帶到鄱陽湖濱,一直在萬家流傳至今。現由第三代傳人萬陽智傳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萬家繪染布畫
  • 發源地:南昌
  • 傳承人:萬陽智
  • 類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簡介,傳承人,發展歷程,社會評價,

簡介

繪染布畫是一種古老,原始的織物紋樣染色的繪染裝飾方法,萬家繪染布畫於300多年前在南昌市青雲譜區發源開基並在2012年被列入南昌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第三代傳人萬陽智在繪畫技巧及載體材料加工製作等方面進行了創新,還從中國畫、唐卡等藝術門類中吸取較多的養分,在實踐中摸索,不斷改進,積二十年研究之成果,以“幼翁繪染布畫”形式創新萬家繪染布畫。

傳承人

萬陽智,字祥望,號豫章幼翁,南昌人,1940年生。江西教育學院中文系畢業。中國書畫院高級院士,江西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江西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南昌市美術家協會會員,南昌市民間美術創作中心理事,青雲譜書畫協會顧問,江西服裝學院教授,豫章幼翁繪染藝術研究工作室主人,萬家繪染布畫代表傳承人。喜畫牡丹,荷花,仙鶴等花鳥,京劇臉譜,佛像,古典人物等。代表作:《萬民祝壽圖》。此圖長60米,高1.5米,系以整幅平布繪染的巨幅長卷。新華社、江西省內外30餘家媒體作了報導,南昌市電視台《感動南昌》欄目進行了專題報導。
萬陽智從小耳濡目染,對布畫十分喜愛,也掌握了一些製作技術。改革開放以後,深知繼承和發揚祖國傳統文化的重大意義,把挽救、發掘和繼承萬家繪染布畫傳統藝術視作自己的責任,在實踐中摸索,不斷改進表現技法,積數十年研究之成果,以“幼翁繪染布畫”形式創新萬家繪染布畫,創作了一批頗受愛好者喜愛的作品,使之走出了國門。
萬陽智工作照萬陽智工作照

發展歷程

萬家繪染布畫產生於生產水平較低的農耕時期,距今已有350餘年的歷史。是辟邪禳災、吉利喜慶的必選畫種,它是在紡織品上用手工直接描畫出各種花紋,是織物紋樣染色的一種最古老、最原始的繪染裝飾方法。在南昌德勝門外鄱陽湖濱一帶有著廣泛的民眾性基礎。
萬家繪染布畫是用染料直接在布上描畫出各種花紋,要經歷設計、過稿、墨線、(分塊)上色、固色等環節。產品主要有壁掛、桌圍、門窗簾、婚慶、壽幛等,由於使用材料的特性,繪染布畫經久耐用,下水不易脫色。裝裱方式簡易多樣,便於攜帶收藏,有一定的獨創性、審美性與實用性,深受百姓喜愛。
相傳萬家祖籍在山西芮城,明朝末年,祖上有人在官府織造坊做畫布師傅,因避戰亂來到南昌東面鄱陽湖濱開基,以耕織為生。農閒做些布畫貼補家用,因此帶來了自己傳統的繪染布畫。開始布畫只在過年時走村串戶或在廟會上擺攤銷售。民國初年,第二代傳人萬發水在黃溪渡開了一家小百貨布疋店,同時製作銷售自家的布畫,鄉民婚嫁喜慶需要,都會到店購買,“萬家布畫鋪子”由此遠近聞名。
到了現代,萬陽智老人以“幼翁繪染布畫”形式創新萬家繪染布畫,創作了一批頗受愛好者喜愛的作品,使之走出了國門。
萬陽智繪染作品萬陽智繪染作品

社會評價

萬家繪染布畫選用上等材料,作品不易破損,可長時間裝掛或收藏,下水不會脫色,使用攜帶極為方便。製作手法精,二十餘道工序道道全靠手工操作,十分注意作品細部的加工處理,突出作為單件作品耗時費工的精雕細琢,件件作品都是一種個性化特色極強的民族傳統藝術品,能產生一種令人神往的現代審美價值。畫面風格新穎,經發掘整理的萬家繪染布畫格調更加請新,除保持傳統的草根風骨外,還注意了國畫彩墨氣韻的表現,畫面還有幾分西畫厚重之感。在立意、布局、謀篇諸方面更加注意了現代元素的融入,使繪染布畫更具可讀性,更能激起現代讀者的欣賞興趣。“第一次看到這樣的畫”,所有看過萬家繪染布畫的人都如是說。
2010年10月在八大山人梅湖景區舉辦《梅湖墨香百幅牡丹迎國慶》特色書畫展。多幅作品參展鄱陽湖國際生態文化節,其中繪染布畫《牡丹》(扇面)獲銅獎並被江西工藝美術館收藏,牡丹孔雀《春光燦爛》參加2012年江西工藝美術優秀作品展榮獲銅獎,《觀音法像》等多幅作品被中國書畫院收藏。數百幅作品被國內愛好者和社會團體收藏。還有作品走出國門,《國色天香中華情》,《聖母庇黃圖》,《佛光普照圖》被菲律賓、馬來西亞、高棉、法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個人或社團收藏。《錦上添花》,《笑口常開》等五幅作品被中國國際集郵網聯合國家郵政、電信等部門編成2012年《科學發展,再創輝煌——中國當代書畫名家紀念珍藏郵冊》,成為了“國家名片”的構成元素。
萬家布畫萬家布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