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陽之戰

華陽之戰

華陽之戰,是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3年),秦國名將白起、魏冉率軍在韓國的華陽(今河南新鄭北)一帶同魏國、趙國的軍隊發生的戰爭。魏趙兩國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占魏國大片城池,此戰共斬殺魏趙聯軍十五萬。

前275年,趙國與魏國進攻韓國的重要城邑華陽,韓國向秦國求救,秦昭襄王便派遣武安君白起、穰侯魏冉和客卿胡陽率軍救援韓國。

秦軍採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戰術,以平均每日急行百里的行軍速度進行長途奔襲,秦軍突然出現在華陽的戰場上,大敗趙、魏聯軍。

此戰,秦軍共斬首魏軍十三萬,俘虜三名魏將,魏將芒卯敗逃,趙國將領賈偃亦被秦軍擊敗,秦軍將趙軍俘虜兩萬人沉入黃河中。秦軍乘勝攻取了魏國的卷縣、蔡陽和長社和趙國的觀津,魏國被迫獻南陽與秦國求和。

基本介紹

  • 名稱:華陽之戰
  • 地點:華陽(今河南新鄭北)
  • 時間:公元前273年
  • 參戰方:秦 趙 魏
  • 結果:秦獲勝,魏趙慘敗
  • 傷亡情況:秦軍不詳;魏軍陣亡十三萬,趙軍溺亡兩萬
  • 主要指揮官:秦:白起、魏冉、胡陽;魏:芒卯;韓:賈偃
戰爭背景,戰爭起因,戰爭過程,戰爭結果,戰爭評價,戰爭影響,

戰爭背景

戰國時期秦與趙、魏所進行的一場戰爭。前279年,秦大舉攻楚,占領楚都郢,建立南郡,此後秦將主要攻擊目標對準魏國。秦原曾遠征齊國,攻取齊的定陶等城邑,然這個地區不和秦本土相連線,所以,秦力圖滅掉橫亘在秦與陶邑之間的魏國。同時,滅魏以後可以隔絕燕、趙與楚、韓的聯繫,給對付秦國的“合縱”以打擊。前275年,秦伐魏,攻至魏都大梁,韓派暴鳶救援,被秦打退,魏不得已而獻溫地於秦求和。前273年,魏聯合趙國攻韓,打到華陽(今河南鄭州市南)。
華陽之戰

戰爭起因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前273年)魏國聯合趙國攻打韓國,攻打到韓國重城華陽(今河南鄭州市南)。韓國無力抵抗求救於秦國,秦國隨即派軍隊救援韓國,與魏國趙國在華陽展開激戰。

戰爭過程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趙軍與魏軍聯合進攻韓國,包圍韓國重要城邑華陽。韓國求救於秦,秦國拒絕了韓國的請求。
韓國相國對使臣陳筮說:“事態急迫,您雖有病,還是希望您連夜到秦國去。”陳筮到秦先會見穰侯魏冉。
魏冉說:“韓國的事情很危急嗎?特地派您來。”陳筮說:“不危急啊。”魏冉生氣地說:“您這樣可以為您的國君作使者嗎?你們韓國的官員車馬不絕於道地向秦國求救,向敝國報告情況危急,您來了卻說不危急,為什麼呢?”
陳筮說:“韓國危急了就會改變立場投靠其他國家。因為情況不那么危急,所以我再一次來這裡了。
魏冉說:“您不用見秦王,我這就發兵援救韓國。”
穰侯魏冉和客卿胡陽、名將白起率軍救援韓國。
聯軍與韓軍膠著於華陽,而華陽距秦地較遠,魏、趙估計援韓秦軍短期內不會趕到而疏於防範。
白起採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方針。大軍由鹹陽出發,以平均每日百里的急行軍進行遠途奔襲,僅8天就到達華陽城下。立即向魏軍發起攻擊,一舉殲滅魏軍13萬人,生擒3名魏將,魏國宰相芒卯敗逃;接著,又進攻趙將賈偃,經激戰,大敗趙軍,並將趙軍俘虜兩萬人沉入黃河中。
秦軍隨後乘勝攻城略地攻取了魏國的卷縣(今河南省原陽縣舊原武西北)、蔡陽(今湖北省棗陽市西南)和長社(今河南省長葛市東)和趙國觀津(今河北省武邑縣東部審坡鎮),並與韓軍圍攻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境)。
魏國軍隊主力多被殲滅,無力再戰,魏將軍段乾子請求把南陽割讓給秦國來求和。蘇代對魏王說:"想升官的是段乾子,想得到土地的是秦國。如今大王讓想得土地的人控制官印,讓想升官的人控制土地,魏國的土地不送光了就不會終結。況且用 土地侍奉秦國,就好像抱著乾柴去救火,柴不燒完,火是不會滅的。"魏王說:"那是當然了,儘管如此,可是事情已經開始實行,不能更改了。"蘇代回答說:" 大王沒見過玩博戲的人所以特別看重梟子的緣故,是由於有利就可以吃掉對方的子,無利就停下來。如今大王說'事情已經開始實行,不能更改了',大王使用智謀 怎么還不如博戲時的用梟呢?"魏王不聽,將南陽割給了秦國。
魏被迫獻南陽(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地區)與秦國求和,秦聞知燕、趙聯合起兵救魏,便接受魏國南陽地後退兵。戰爭結束。

戰爭結果

華陽之戰以秦國大獲全勝而告終。戰後,魏國元氣大傷,無力再戰。

戰爭評價

《戰國策·魏策》:今梁王,天下之中身也。秦攻梁者,是示天下要斷山東之脊也。

戰爭影響

華陽之戰後,秦、韓圍攻大梁,燕、趙兩國發兵救魏,魏獻南陽地於秦求和,秦怕山東諸國因此合縱抗秦,於是便接受南陽之地並退兵。秦將南陽連同過去攻占的楚國上庸之地合併起來,設定南陽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