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萊士事件

華萊士事件

曾任第三屆羅斯福副總統的商務部長亨利·華萊士,不贊成杜魯門的對蘇強硬政策,希望繼續推行與蘇聯的戰時合作關係。華萊士構想了一個戰後由國際維和力量和國際法庭治理的時代,而不是通過均勢政治。他的計畫也號召結束歐洲在亞洲和非洲帝國主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萊士事件
  • 外文名:Henry Agard Wallace
  • 發起人:亨利·阿加德·華萊士
  • 主要思想:平民的世紀
  • 時間:1942年5月8日
事件過程,事件結果,

事件過程

在1942年5月8日在自由世界協會的演講中,華萊士勾勒了他的“平民的世紀”——他贊同聯邦政府對工人的教育和集體衛生保健的支持。這些建議要求繼續華萊士欽佩的新政時期的計畫,但是政府缺乏足夠的政治資本來促進一個擴大的國內社會福利計畫,因為總統採納了強化行政戰爭權力。不僅僅是新政鼓舞了亨利·華萊士。基督教道義和社會信仰形成了他演講背後的基本靈感。作為清教徒自由主義的產物,他遵循訓誡準則並且他認為他自己有義務完成主的工作。
羅斯福總統欣賞並且試圖控制他的副總統的理想主義自由主義,而在同一時間,試圖教會他在華盛頓的政治機器是如何操縱的。羅斯福認為華萊士超出他那個時代很多年,期望他的思想能夠最終實現。但是華萊士沒有能夠抓住華盛頓政治,導致副總統任期的最後一年在國會山的地位顯著下降。

事件結果

富蘭克林·羅斯福死後,杜魯門繼任了總統。杜魯門政府採取一個對蘇聯的強硬路線,這個政策導致了杜魯門內閣中保守主義的影響日益強烈,使華萊士陷於窘境和被疏遠。在表達他對杜魯門的外交政策的不滿方面,華萊士寫了一封12頁的信,呼籲美國謹慎實施放棄暫時強有力的同盟的政策。華萊士堅定地認為唯一的結束共產主義擴張的方法是提高世界的生活水平。在1946年9月的麥迪遜廣場花園的演講中,華萊士警示道,美國的對俄羅斯的外交政策可能會導致第三次世界大戰。儘管華萊士先前同杜魯門清晰地表達了他的評論,他的演講就在詹姆斯·伯恩斯國務卿同蘇聯當局在巴黎談判的時候進行的。伯恩斯指責華萊士的演說破壞了美國的政策,並且損害了政府的團結。不久杜魯門解僱了作為商務部長的華萊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