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林山墾殖場

華林山墾殖場距江西高安市區50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林山墾殖場
  • 地點:高安市區50公里
  • 歷史沿革:公元前201年高安設縣
  • 政策出台:2005年12月13日
墾殖場介紹,歷史沿革,年轄,政策出台,

墾殖場介紹

華林山是江西歷史名山,距高安市區50公里。明代爆發的華林寨農民起義,震撼了明王朝,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寫下了悲壯的一頁。唐代創辦的華林桂岩書院,開一代重學興教之先河。崇元觀曾留下了唐宣宗的足跡,陶淵明、楊萬里的詩句,道人李八百最後飛升於華林山李家嶺,唐宣宗賦詩:"愛此華林幽,穴居聊避世"。播遷於海內外的胡氏華林世家,其祖居地就在華林山。這裡仍保存著成片原始次森林,空氣清新,氣候宜人;巨型象形石群丫口石,歷經九億年風雨,雄踞在華林山巔。目前正按規劃建設"華林寨軍事文化旅遊景區"、"桂岩書院文化娛樂景區"、"八百洞天仙風道骨探秘景區"等遊覽區域,其中超果寺和八百洞天已經開發。
華林山墾殖場華林山墾殖場

歷史沿革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
1年)高安設縣。“以其創建城邑,故名建成”,隸屬豫章郡。其轄境相當於現在的高安、上高、宜豐、萬載四縣全境和樟樹市部分地區。西漢元始四年(公元4年)改建成縣為多聚縣。東漢建武元年(25年)恢復舊名;中平年間(184~189年),從建成縣劃出一部分設定上蔡縣(今上高縣)。東漢末年,三國鼎立,建成縣屬孫吳。黃武年間(222~228年),又從建成縣、上蔡縣分別劃出一部分設定宜豐、陽樂(今萬載縣)兩縣。晉及南朝時期,建成縣仍屬豫章郡。開皇九年(589年),隋朝統一全國,廢望蔡(即上蔡),並康樂(即陽樂),宜豐復入建成,是時改豫章郡為洪州,遂屬洪州;大業初年(605年),廢州復置郡,建成縣仍屬豫章郡。唐朝改郡為州。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因避太子李建成諱,改建成為高安,這一縣名緣於“地形似高而安”,並在高安設定靖州,恢復望蔡、宜豐、陽樂三縣,增設華陽縣,連同高安,五縣悉統於州。武德七年(624年),先改名米州,繼改名筠州;武德八年(625年)廢靖州,將望蔡、宜豐、陽樂,華陽四縣併入高安縣,隸屬洪州。五代十國時期,高安先屬吳政權、後屬南唐政權所轄。保大十年(925年)復置筠州,領高安、上高、萬載、清江四縣,高安是筠州治所。
北宋大平興國六年(981年),從高安、上高分別劃出一部分設定新昌縣(今宜豐縣)。紹興十三年(1143年),筠州改名高安郡,五年後復名筠州。寶慶元年(1225年),因“筠”字與理宗趙昀名同音,且恰逢州治後山的碧落堂發現一株十四莖靈芝草,視為祥瑞之兆,乃改筠州為瑞州,高安仍是縣名,為瑞州治所。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改州為府,高安屬瑞州府治,高安俗稱瑞州府,其因由此。
民國3年(1914年)全省劃為四道,高安隸屬廬陵道。民國15年(1926年)廢道,高安直屬省管。民國21年(1932年),全省劃為十三個行政區,高安隸屬第一行政區。民國24年(1935年)全省縮為八個行政區,高安隸屬第二行政區。民國28年(1939年)全省擴為十一個行政區,高安仍屬第二行政區。民國31年(1942年)全省調整為九個行政區,高安改屬第一行政區。
1949年7月10日,高安解放,同年7月14日成立高安縣人民政府,隸屬於江西省人民政府南昌分區督察專員公署管轄。1959年1月南昌專員公署改名宜春專員公署,高安隸屬宜春專員公署(1968年2月改為宜春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7月改為宜春地區行署)。1993年12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高安撤縣設市。2000年8月宜春撤地設市,代管高安市。 (以上資料出處1、2)
華林山墾殖場華林山墾殖場

年轄

筠陽鎮黃沙崗鎮相城鎮石腦鎮灰埠鎮獨城鎮八景鎮新街鎮建山鎮東方紅鄉伍橋鄉汪家圩鄉大城鄉村前鄉祥符鄉龍潭鄉藍坊鄉楊圩鄉荷嶺鄉上湖鄉太陽圩鄉田南鄉華林山鄉下陳鄉 ?年轄12個鎮、12個鄉、311個村。(詳細) 2003年,撤銷筠陽鎮,設立筠陽街道辦事處;撤銷東方紅鄉,設立瑞州街道辦事處;撤銷下陳鄉,併入相城鎮;撤銷華林山鎮,併入村前鎮。(出處)
轄2個街道、18個鎮、2個鄉。 瑞州街道 轄:解放居委會、橋北居委會、八角亭居委會、連錦住宅社區、鳳凰社區、連錦社區、西門村、月潭村、赤溪村、港溪村、文昌村、濠溪村、南浦村。 筠陽街道 轄:程家巷居委會、紅旗居委會、勝利居委會、郊區社區、南門村、聶圩村、新沙村、院背村、杭橋村、東門村、左橋村、茜頭村、清湖村。 藍坊鎮 轄:單圩街居委會、漢塘村、藍坊村、魏家村、興仁村、先崗村、漆溪村、新社村、長坪村、長樂村、萬石村、坑上村、塘坊村、銅湖村、石牌村、三孫村。 荷嶺鎮 轄:三馬崗居委會、壋下村、菊坊村、茜塘村、三橋村、左程村、楓樹村、仁塘村、三塘村、清溪村、石溪村、三山村、琴嶺村、石崗村、上寨村。 黃沙崗鎮 轄:黃沙崗居委會、鐵團村、黃沙村、田壠村、長沙村、田溪村、梘溪村、獅子村、松林村、古塘村、掛榜村、橫港村、港西村、湖田村、南山村。 新街鎮 轄:新街墟居委會、站上村、大港村、新街村、協塘村、穩泉村、建成村、鄧家村、景賢村、楊橋村、月塘村、西港村、源塘村、城上村、江渡村。 八景鎮 轄:八景社區、西南嶺村、莊頭村、觀上村、石頭渡村、胡家坊村、樟坑村、槐山村、禮港村、上保村、灶港村、鹽湖村。 獨城鎮 轄:獨城街居委會、力山村、木溪村、山東村、橫江村、南湖村、田心村、三皇村、和溪村、安塘村、獨城村、鹿江村、新華村、八景村。 太陽鎮 轄:太陽居委會、淨慈村、西陽村、太陽村、文家村、宋家村、火田村、楊家村、泉港村、管頭村、嶚山村。 建山鎮 轄:建山街居委會、牌樓村、下坊村、龍城村、楓林村、興民村、新橋村、長安村、坎頭村、英嶺村、雲堆村、上前村、青山村。 田南鎮 轄:田南街居委會、陳村、付圩村、張家村、羅家村、田南村、新屋村、廣城村、上歷村、橋頭村。 相城鎮 轄:楊柳坪居委會、黃笯村、華陽村、嚴家村、石梅村、棠山村、冷塘村、相城村、會上村、官塘村、善坊村、礦山村。 灰埠鎮 轄:灰埠居委會、盧圩村、武圳村、沙州村、錦州村、錦江村、梅湖村、花苑村、小港村、希嶺村、櫟林村、荷山村、觀前村、鈞山村、五里村、碧山村、山背村、銅塘村、鳳嶺村、銀樹村、塘下村。 石腦鎮 轄:石腦街居委會、石腦村、赤岸村、港背村、高沙村、左家村、塔溪村、相山村、龍溪村、望城村、聞家村、溪橋村、萬家村、菜田村、丁家村、陳羅村、港口村。 龍潭鎮 轄:龍潭居委會、高湖村、陵和村、金家村、鄭家村、梅口村、萬善村、羅塘村、龍潭村、塔水村、小王村、上港村、南爐村、新湖村、洛城村。 楊圩鎮 轄:楊圩居委會、況家村、仙遊村、楊圩村、寨里村、四美村、塘頭村、謝家村、愛國村、雷豐村、和平村、下塘村、周家村、路口村、漢塘村、湖背村、錦秀村、涌溪村、梨塘村、魯家村、新建村、楊圩園藝場。 村前鎮 轄:村前街居委會、肖坊村、龍橋村、九美村、村前村、雷峰村、瑤元村、龍溪村、社前村、黃谷村、山下村、高坪村、桐墅村。 伍橋鎮 轄:伍橋居委會、伍橋村、聯合村、沽塘村、洋源村、堎上村、高家村、學山村、龍山村、末元村、東方村、白土村、桂塘村。 祥符鎮 轄:祥符居委會、龍灣村、西湖村、早塘村、祥符村、傘橋村、竹龍村、蓮花村、建山村、東崗村、南山村、塔前村、赤崗村、杉林村、星龍村。 大城鎮 轄:大城居委會、楊村、高郵村、青洲村、京崗村、長江村、鄧坊村、金田村、儀鳳村、官莊村、赤土村、西坪村、洲上村、塗家村、赤塘村、鄧龍村、古樓村、高溪村。 上湖鄉 轄:上湖街社區、三湖村、赤星村、南坪村、上湖村、崗上村、付背村、古橋村、廣福村、珠湖村、盧家村、漢溪村、坪湖村、永安村。 汪家圩鄉 轄:團山村、燕溪村、官田村、竹山村、白沙村、倉下村、米嶺村、大族村、浮橋村。 華林山墾殖場 轄:下觀街居委會、艮山村、茶溪村、柏樹村、朱家村、富樓村、半嶺村、東溪村、李口村、陳家村、蘇家村、費家村。

政策出台

2005年12月13日,《關於高安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域的批覆》(贛民字145號):1、同意將筠陽街道辦事處所轄的南門、聶圩、郊區村委會劃歸上湖鄉管轄;杭橋、院背、新沙村委會劃歸荷嶺鎮管轄;東門、茜頭、左橋、清湖村委會劃歸藍坊鎮管轄。2、同意將瑞州街道辦事處所轄的連錦、鳳凰、南浦、濠溪村委會劃歸祥符鎮管轄;文昌、赤溪、港溪、昌溪村委會劃歸汪家鄉管轄;三聯、西門、月潭村委會劃歸石腦鎮管轄。
華林一詞之來由:一是出自於宮苑名一華林園。據清趙翼撰《陔余叢考》記載:華林園有三處⑴古址在洛陽樂。東漢有芳林園,魏齊王曹芳因避芳字改為華林園。⑵河北臨漳縣西南古鄴城,東晉列國後趙遷州於此,仿洛陽建華林園。⑶南京雞嗚山古台城內三國東吳建有華林園。二是出自佛教園林。東晉列國鳩摩、羅什、彌勒成佛住之處,爾時彌勒佛於華林園,其園縱廣百山甸。三是華林源出浮雲山,具體是指華林胡氏祖居及書院所在地。據《華林胡氏族譜》及清朝四部《奉新縣誌》記載:宋紹定元年(公元1228年)端午奉新邑湯淳漢撰《重修華林書院記》中是這樣寫的:“由浮雲山麓蜿蜓而下結為華林,是為胡公仲堯旌表門閭之舊地,南垣(今會埠吟村南垣)磊落而上,背黃山、面鳳凰石、俯臨墨池(九龍池)、平眺硯峰,則書堂(華林書院)之遺址存焉……”。《華林胡氏族譜》中《華林書院圖》詩云:“仰望浮雲山,山腰繞白雲;樵哥笑指引,深處是華林”。又據歷屆《奉新縣誌》及《華林胡氏族譜》載:唐宣宗《浮雲宮》賦:“道人西蜀來,自謂八百歲;愛此(浮雲山)華林幽,穴居聊避世……”。這說明早在唐朝以前華林就在浮雲山中。公元424年華林胡氏始祖藩賜土豫章西,愛新吳華林山水之美而居焉。華林胡氏清獻公:“聞望昭隆重基址克拓,顯詩書門第,振仕宦宗風”,先祖清獻、 公等對我華林胡氏後代寄予殷切期望:“為邦國之華,樹儒林之望”。歷代華林胡氏後裔果不負先厚望:簪纓世,科甲蟬聯,顯宦儒仕,精英輩出,而成名門望族。隨著華林胡氏聲名鵲起,苗裔宦居大江南北及隋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應智頊屯兵華林;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鐘傳紮寨華林;特別是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胡雪二等領導的數以萬計的農民起義,“華林軍”紮寨數十里;華林山才逐漸泛指現今橫跨奉新、高安、宜豐三縣,周圍百里的大山脈。 廣義上的華林山位於江西省奉新縣西南、高安市西北、宜豐縣之北,是奉新、高安、宜豐三縣(市)的交界山。華林山脈其龍來自於黃山,屬贛西北九嶺山系支的余脈,其山脈中浮雲山中玄女秀峰附近有主嶺、南北嶺、浮丘嶺、三寶嶺、沖霄山、鳳形山(詳見族譜“祖山禁約”),山勢險峻、綠樹浮嵐、風景奇秀,周圍百里。其山在奉新縣赤岸、會埠、羅市、上富四鎮,高安市伍橋鎮、華林墾殖場和宜豐縣的花橋鎮境內。 華林山是座歷史名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明朝正德年間(公元1510-1513年)陳福一、羅光權、胡雪二領導二萬多農民起義以主峰華林寨為大本營,歷時四年攻克數縣,震驚全國。 華林山是座文化名山,是中華華廈書院的發祥地。這裡唐代中期就創辦了華夏首座私家書院——桂岩書院,後來這裡書院有十多家。其中:北宋初期,我祖仲堯公創辦了影響最大、震驚文壇的華林書院。 華林山是座道教名山。自晉代開始,這時有二十多座道觀、寺廟。如晉之崇元觀,唐之浮雲觀,超果寺、李八百洞、浮丘石室等。 華林山是國內外華林胡氏的發源地。華林胡氏,始於南朝劉宋、興於唐、盛於宋,歷代人才輩出。據清光緒十三年編修的《華林胡氏大成宗譜》儒林表載:宋、明兩代堪稱教育家的有胡令斌、胡仲堯、胡仲容、胡瑗、胡安國、胡寅、胡思之、胡大廉、胡大魔、胡文岸、胡尚德共11人。據仕宦表記載:沮獻公後裔在宋、明兩代人仕者縣令以上官員有493人,其中:考取狀元1人、探花2人、進士104人、解元1人、舉人46人;以後擔任宰相的有1人、尚書的有23人、御史6人、刺史4人;享受國公爵位的有胡持、胡徽、胡直孺、胡大海共4人。仕宦之盛或宦遊而遷徙,兵燹之災或避地異地而定居。從東海之游到雲貴高原,從大江南北到閩浙粵沿海乃至海外,廣居著華林胡氏1800多萬。真可謂:“北辰上列眾星朝,華林苗裔遍神州”。 我西嶺胡氏屬名人故里,耀邦叔繼任中央要職後,四方族人來信來訪者不少,或互贈譜蝶,究其淵源,該稱出自於華林胡氏,或同屬耿夫人後裔。據近年來了解情況,仲容公第16世孫胡仁朝於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任武陵總兵,明燕王朱棣兵變。仁朝公夫人耿氏救駕有功,明惠帝誥封耿氏為一品扶國夫人,耿夫人生九子,皆因仕宦而遷徙湘西、鄂西、廣西、貴州、雲南、四川等均散居著其後裔。湖北洪湖烏林鎮居住著仲順公後裔一萬多人。又據《中川史志》載:福建永定縣霸公支後裔旅居海外僑胞就有一萬五千多人,其中華僑領袖胡文虎就出自中川。上述者均未參加過合修大成譜。 華林苗裔似枝葉而蔓延。如雲南鎮雄一支4000人,由湖北孝感而遷入;四川領水縣1000多人,由湖南安化而遷入……;枚不勝數。如能運用現代通訊建立《華林胡氏網站》,將是我華林胡氏兒女的最大幸運。 華林苗裔似枝葉而蔓延。如雲南鎮雄一支4000人,由湖北孝感而遷入;四川鄰水縣1000多人,由湖南安化而遷入……;枚不勝數。如能運用現代通訊,建立《華林胡氏網站》,將是我華林胡氏兒女的最大幸運。 據《奉新縣誌》大事記載:1984年12月8日上午10時,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在省、地委領導陪同下來到奉新視察工作,聽取了縣委書記陳梅芳的工作匯報,然後對奉新縣如何發展小水電作了指示。離前與黨政軍和單位負責人及保衛人員合影留念,還令其兒子交了中餐一伙食費。他於當天中午12點40分離開奉新赴南昌。他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位視察奉新的中共中央總書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