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工出國史料彙編

華工出國史料彙編

《華工出國史料彙編》 Collection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Concern in Emigration of Chinese Laborers, 中國有關清代僑務招工方面的檔案彙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與陳翰笙等人合編,第一輯由中華書局1985年出版,平裝,4冊,約138萬餘字,附有專題索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工出國史料彙編
  • 外文名:Collection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Concern in Emigration of Chinese Laborers
  • 出版時間:1985年
  • 出版社:中華書局
內容簡介,作者介紹,

內容簡介

該書共輯入1054件清代檔案,在國別和地區之下,分事件按時間順序進行編排。所輯檔案史料大部分出自北京圖書館所藏清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招工類清檔,如英、法、秘魯古巴、巴西等國的招工專案,共32冊;一部分選自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清代軍機處、宮中及外務部的檔案;個別史料譯自上海海關所藏的海關檔案。主要內容為19世紀中葉清代華工出洋的背景和原因,華工對英、 美、 法等國及殖民地早期經濟發展的貢獻和犧牲,清王朝對華工出國政策的演變過程,華工與其所在國人民在長期勞動和鬥爭中結成的深厚友誼,以及華工在經濟上對祖國革命與建設的巨大貢獻。

作者介紹

陳翰笙,原名陳樞,1897年2月5日生於江蘇無錫縣城。父陳浚,前清生員,曾參加辛亥革命。陳樞幼年就讀於無錫東林國小,後隨父母到長沙,人愛國人士創辦的明德中學,受同盟會會員、南社詩人、歷史教師傅榮湘的思想影響很深。1915年母親看他才智過人,變賣首飾送他去美國深造。
出國工讀
獲得美國碩士和德國的博士學位
到了美國,先考入東北部麻薩諸塞州赫門工讀學校,一面學習,一面參加種菜、養雞等勞動。1916年夏考入洛杉磯珀瑪拿大學,原想選讀植物學科,因視力差看不清顯微鏡下的觀察物,改學地質學,同樣看不清地形地質圖。一年後,接受導師衛斯特加德(後任美國歷史學會會長)的勸告,改學歐美歷史,並協助導師閱卷,假期出校打工得點收入。1920年畢業後,轉入芝加哥大學研究生院任助教。那時,俄國十月革命震撼世界,陳樞很想找機會去看一看,便抓緊機會學俄文。這為他後來去第三國際工作準備了條件。他在芝加哥大學研究生院工作期間,以《五口通商茶葉貿易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為題,寫成碩士論文,論述“五口通商”後,中國的茶葉主要由廣州出口,而產地則分布在浙江、福建,從產地運到廣州,主要靠人搬運,一般要由幾批挑夫分段運輸,在漫長的路途上,茶商、挑夫常年絡繹不絕,因此,沿途的飲食業、旅店、商店和各種手工業也都迅速發展起來。論文一致獲得好評,並授予他碩士學位。在此期間,他還擔任中國留美同學會的秘書長,編印《中國留美學生》季刊等一些社會活動。
出任北大教授
1921年冬,美、英、法、德、意、日等國為對遠東和太平洋殖民地半殖民地勢力範圍再分配,在華盛頓召開新的分贓會議,北洋政府派出以顧維鈞為團長的代表團參加,留美同學組成後援會監督和聲援代表團,阻止他們在喪權辱國的條約上籤字,他是這項活動主要參加者。同年,有位無錫鄉親名叫顧淑型也在美國學教育,將要畢業,兩人相識後,志同道合,遂結為夫婦。並因在報上發現有同名人,正式改名為陳翰笙
1922年春,得獎學金到波士頓哈佛大學學習東歐史。是年秋,因德國馬克貶值,為使手中所有的少量美元能維持夫婦倆人較長時間的學習生活,遂改赴德國,他自己進柏林大學史地研究所,隨奧托赫契教授研究東歐史,顧淑型攻讀德文。1924年夏,陳翰笙以《1911年瓜分阿爾巴尼亞的倫敦六國使節會議》為題的研究論文,獲得柏林大學的博士學位。同年秋,蔡元培去歐洲考察,邀請他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
結識李大釗和第三國際取得聯繫
陳翰笙回國後,先在北京大學歷史系講授歐美通史和史學史,後又在法學系講授美國憲法史,當時他才27歲,是北大最年輕的教授。蔡元培主持北大,實行兼容並蓄的辦學方針,不同學派和政治觀點都可以上講台,陳翰笙是受學生歡迎的教授之一。他在北大任教期間,參加胡適、王世傑等創辦的《現代評論》,先後發表過55篇文章。1925年5月30日上海發生“五卅慘案”,他積極參加北京學生聲援運動,上街遊行。並與高仁山一起向李大釗提出參加中國共產黨的要求,李大釗告訴他們:“現在是國共合作時期,還是先參加國民黨好。”就由李大釗和於樹德介紹,加入國民黨。
1926年3月18日,北京爆發反對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段祺瑞政府賣國行為的革命運動,李大釗領導了這次鬥爭,陳翰笙和他夫人顧淑型帶領學生參加了示威遊行,受到反動政府軍警的鎮壓,發生震驚中外的大慘案,當場被打死的學生47人,重傷300餘人,他夫婦幸免於難,他根據現場看到的情況,撰寫了《三月十八日慘案目擊記》發表在3月27日出版的《獨立評論》3卷68期上。
慘案次日,段褀瑞發出逮捕李大釗的通緝令,李大釗和國共兩黨在北京的領導成員躲進東交民巷的蘇聯駐華使館,陳翰笙仍經常與李保持聯繫,並經李大釗介紹,認識蘇聯駐華大使加拉罕、文化參贊加托諾維奇,以及俄專教師格里湼維基。受他們的影響和啟發,研讀《資本論》等馬克思主義著作,並了解蘇聯十月革命後的發展情況。李大釗還介紹他參加第三國際的工作,並為第三國際在柏林出版的《國際通訊》撰寫英文通訊稿。
1926年冬北伐軍打到長江,武漢國民政府外交部陳友仁部長,電邀陳翰笙王世傑、周鯁生前往武漢任外交部顧問,協助政府辦理收回武漢、九江英租界。不久,應李大釗電召回到北京。
逃難到莫斯科
1927年“4·12”事變後,白色恐怖籠罩全國,10月李大釗在北京被殺害,陳翰笙處境危險,遂偕同剛由莫斯科學習回國的夫人秘密離開北京經由日本去蘇聯。抵達莫斯科後,就在共產國際(即第三國際)剛成立的國際農民運動研究所任研究員。20年代末,共產國際內部對中國社會性質問題發生爭論,當時主持國際農民運動研究所東方部工作的匈牙利人馬季亞爾寫了一本《中國農村經濟》(1928年莫斯科出版,有中文譯本),把爭論引向高潮。馬季亞爾認為:中國自原始社會解體後,既無奴隸社會,又無封建社會,而只是一種由亞細亞生產方式決定的“水利社會”。到20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傳人中國後,中國也就成了資本主義。因此,認定中國農村也就是資本主義的農村。陳翰笙不同意這種觀點,認為馬季亞爾講的只是農產品商品化的問題,實際上農產品商品化,早在宋代就開始了,如菸草、絲、麻等,但這只是商業資本,而不是工業資本。中國農村基本上是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封建社會性質,不能說是資本主義社會。雖然,中國共產黨1922年第二次代表大會就已經指出,中國社會性質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並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通過這次大爭論使陳翰笙深深感到,由於對中國農村經濟缺乏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在討論問題時沒有確切有力的材料足以說服對方,因而萌生要對中國農村經濟進行實地調查研究的責任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