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大學甘肅積石山支教團

華僑大學甘肅積石山支教團

華僑大學是在周恩來總理關懷下,於1960年創建的綜合性大學,學校隸屬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領導,是國家重點建設大學,是面向海外開展華文教育的重要基地。

積石山縣是甘肅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縣,也是國僑辦定點幫扶縣,作為國僑辦直屬的高校,華僑大學自2008年來組織優秀大學生暑假期間前往甘肅積石山扶貧支教,發揮僑校優勢,支教團以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線,發揮人才聚集優勢,傳播科教文化知識,發揮文化包容優勢,轉變當地教育觀念,發揮資源整合優勢,牽線搭橋捐資助學,促進境內外學生心靈成長,培養學生的公益意識。截至2017來,華僑大學共派出452 名志願者,赴積石山40所次中國小開展扶貧支教,募捐愛心款累計121.6 萬元,添置教學設備改善教學條件,家訪陪伴留守兒童,設立“一幫一”圓夢助學金,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累計達781 人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僑大學甘肅積石山支教團
  • 成立時間:2008年
  • 組織單位:華僑大學團委
  • 團隊規模:40-60人/年
支教團介紹,組織情況,石山縣介紹,支教,

支教團介紹

華僑大學是在周恩來總理關懷下,於1960年創建的綜合性大學,學校隸屬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領導,是國家重點建設大學,是面向海外開展華文教育的重要基地。作為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直屬高校,華僑大學自2008年來組織優秀大學生暑假期間前往甘肅積石山支教。為了把這一工作做好,基於學校學科優勢和人才優勢,針對西部地區的實際需求,我們不斷總結支教團的工作經驗,及時調整完善支教計畫。幾年來,支教團不僅立足本職工作,克服一切困難,授人以漁,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同時,立足學校資源,努力凝聚華大和社會各界力量,廣泛發動多樣捐資助學活動;立足東部優勢,深入調研宣傳,為當地經濟與教育事業獻策獻力。
華僑大學甘肅積石山支教團
華僑大學2014年甘肅積石山志願服務支教團是華僑大學第七年組派的團隊,支教團於3月底開始面向全校學生招募志願者,吸引了來自全校各學院的數百名成績優異、能力突出的同學報名。經過初審、面試、考核等層層選拔,最終來自經濟與金融學院、文學院、信息學院等51名同學組成了支教團隊。團隊成員興趣十分廣泛,而且多才多藝,不僅擅長英語、舞蹈、美術、音樂、體育、演講、歷史、地理、素質拓展、心理輔導等課程的教學,還兼具攝影、設計、救護、料理、寫作、交際等才能,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修養、道德修養、心理素質修養、職業技能修養和審美修養並具備較強的教學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創新能力、科研能力、教學反思能力、團隊合作精神。
華僑大學甘肅積石山支教團

組織情況

華僑大學甘肅積石山支教團
支教團志願支教工作的開展得到了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和支持,學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確保支教工作的順利開展,成立了專門的積石山支教工作領導小組,執行小組由校團委負責,從組織發動到培訓隊員等各方面,精心組織,使整個支教工作有序開展。
1、加強領導,政策到位Ø加強領導。學校團委作為支教直接指導單位,成立了支教執行小組,大家各施其責,通力合作,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從組織上確保了支教工作能夠真正的落到實處,收到實效。
華僑大學甘肅積石山支教團
Ø政策到位。華僑大學制定出台了《華僑大學甘肅積石山志願支教服務團招募和管理辦法》、《華僑大學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重點團隊立項資助制度》、《華僑大學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獎懲細則》、《華僑大學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指導手冊》。制度完善,程式規範,確保了支教工作的順利開展。
2、規範管理,健全機制
華僑大學甘肅積石山支教團
Ø規範管理。華僑大學採用“公開招募、自願報名、統一面試、公平競爭”的選拔機制,嚴格選拔制度,規範選拔程式,保證選拔工作的公開、公正、公平。由校團委會同相關職能部門共同組成選拔小組,綜合考慮專業成績、奉獻精神、身體素質、教學技能等方面因素,選拔堅持高標準,可以說是優中選優來招募選拔志願者。
Ø健全機制。為了工作圓滿進行,校團委提前部署支教工作的具體安排,要求同學們做好記錄與總結工作,使實踐活動能夠務實求真。為了確保志願學生支教生命安全與支教活動順利展開,我們簽訂三方安全協定書。同時,我們確定了一套內容全面、實效性強的培訓方案,強化知識結構,學習業務技能和安全健康知識,針對性了解當地民風民俗等培訓,舉行前後批志願者工作交流會,共同探討新一批支教團工作方向和要點,為新一批支教的順利成行做好鋪墊。
華僑大學甘肅積石山支教團
3.健全支教保障長效機制
高素質的支教隊伍也需要強有力的管理保障機制。為做好支教團各項管理保障工作,該校制定了支教團管理辦法、工作手冊等,對支教紀律做了明確的規定,同時校團委還負責做好服務工作,及時了解每位支教隊員的思想、工作、學習、生活等情況。
華僑大學甘肅積石山支教團

石山縣介紹

甘肅積石山縣概況
大禹治水的源頭 中國彩陶王的故鄉 保全族聚居的地方
生態旅遊的樂園 中國花椒之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民歌(花兒)採錄基地
積石山保全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位於甘肅省西南部,處於黃土高原青藏高原交匯地帶。全縣總面積910平方公里,轄13個鄉、4個鎮,總人口22.47萬人,有保全、東鄉、撒拉、漢、回、土、藏、維吾爾、羌、蒙古等10種民族,其中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51.9%,是全國唯一的保全族聚居地,保全族人口占全國保全族總人數的95%以上。境內屬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冬春乾燥,夏秋濕潤,年降水量467—734毫米。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西南部為高寒陰濕山區,東北部為高寒乾旱山區,海拔1735—4309米。
華僑大學甘肅積石山支教團
積石山縣是1981年成立的甘肅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縣。這裡歷史悠久,人傑地靈,風光秀美,民情淳樸。我國最早的地理書《尚書·禹貢》記載:大禹“導河自積石,至龍門,入於滄海”,《史記·夏本紀》記載:禹“道河積石,至於龍門,……入于海。”境內有極為豐富的文化遺存和獨特的人文景觀。縣境內已探明的古文化遺址有140多處。據已經發現的石塬鄉元山、安集鄉三坪、銀川鄉新莊、別藏鄉橋頭等遺址出土的墓葬和陶器表明:在第四紀全新世時期,這裡已具有發達的馬家窯文化類型、馬廠類型、半山類型、齊家文化類型和辛店文化類型,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1949年8月出土於安集鄉三坪村的一件彩陶瓮,被譽為“彩陶王”,現珍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並被國家郵電部製成紀念郵票發行國內外。還有積石雄關、禹王廟遺址、臨津古渡、魯班石等眾多的歷史遺蹟,香水坪、蓋新坪、吊水峽瀑布、積石民俗村等自然景觀,“保全三莊”民俗風情別具一格。縣北與著名的炳靈寺石窟隔黃河相望,西與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孟達“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毗鄰。縣內氣候清爽宜人,空氣、土壤、水源均無污染,是盛夏季節旅遊避暑的好去處。
華僑大學甘肅積石山支教團
積石山是一個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縣,大河家、四堡子的蛋皮核桃、冬果梨,安集、銀川的花椒,石塬三二家的串椒等久負盛名。花崗岩、石英石、矽鐵等儲量豐富,民族工藝品保全腰刀聞名遐邇,冬蟲夏草系列產品及皮革、牛絨、花崗岩製品初具規模。黃河在境內流程達40公里,水能蘊藏量豐富,還有大面積草場、宜林地,發展畜牧業、林果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
自治縣成立以來,在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全縣各族人民發揚“大禹治水,導河積石,戰天鬥地,改造山河”的積石山精神,艱苦奮鬥,苦幹實幹,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和建設,全縣呈現出經濟發展,事業興旺,社會安定,人民民眾安居樂業的喜人景象。
但是,由於歷史和自然等方面的原因,積石山經濟社會發展還相對滯後。1998年,國務院決定由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定點幫扶甘肅省積石山保全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從此,這片土地成了國僑辦幹部職工、華僑大學全體師生心中的牽掛。通過捐資捐物等方式幫助當地貧困民眾改善住房、教學和醫療衛生條件,調整種植養殖結構、培育特色產業等方式使當地老百姓脫貧致富。十多年來,僑辦所有領導都曾來到這裡,指導工作,參觀考察;十多年來,一批又一批海外僑胞奔赴這裡,讓愛在這片土地生根開花;2008年來,一批又一批的華僑大學師生來到這裡進行志願服務支教活動……

支教

項目簡介
播種貧苦地區孩子素質教育的種子
——記華僑大學甘肅積石山縣支教團
華僑大學是在周恩來總理關懷下,於1960年創建的綜合性大學,學校直屬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領導,是國家重點建設大學,是面向海外開展華文教育的重要基地。
華僑大學甘肅積石山支教團成立於2008年。大學生社會實踐是該校團委體驗式教育的育人平台之一,已經在該校開展多年。積石山保全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成立於1981年,位於甘肅省西南部,是國務院確定的甘肅省唯一的多民族貧困縣,1998起由國務院僑辦定點扶持。學校作為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直屬高校,連續7年組織優秀大學生前往甘肅省積石山縣進行暑期志願支教服務活動。
一、活動開展情況
2008年至2014年,一路走來,華僑大學甘肅積石山支教團始終以教學、扶貧和調研為己任,並重視不斷總結和提升。
(一)立足本職工作,克服一切困難,授人以漁,關愛學生,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
七年來,志願者們克服水土不服、高原反應、生活條件艱苦等困難,出色地完成了語文、英語、數學、社會、科學、音樂、舞蹈、美術、手工等教學任務;教學中注重與當地老師的交流,互勉共進,推動提升當地老師教學水平;通過學習方法引導,改進學生學習能力,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通過多種形式的素拓課程,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活躍、豐富校園文化生活。
華僑大學甘肅積石山支教團
(二)立足學校資源,努力凝聚華大和社會各界力量,廣泛發動多樣捐資助學活動。
七年來,支教團通過聯合校園媒體,舉辦圖片展、開設部落格等多種方式,宣傳積石山的教育現狀、宣傳支教活動。在媒體的關注下產生了積極的效應。在開展校內募捐和校外募捐過程中,該校領導、各學院老師、同學,以及泉州和廈門的中國小師生們,紛紛獻出愛心,捐款捐物。
截至2013年9月,華僑大學共派出225名支教志願者前往積石山,在32所國小開展過支教活動,組織倡議捐款總計27.1萬餘元,圖書近一萬冊,書籍、文具等愛心物資數千公斤,“一幫一”定向資助近400名。
2014年,甘肅積石山支教團由51名志願者組成,將前往吹麻灘鎮後溝國小(長期共建校)、吹麻灘鎮後陽窪國小(長期共建校)、大河家鎮梅坡保全族國小、大河家鎮甘河灘保全族國小、大河家鎮大河家中心國小和大河家鎮四堡子國小進行支教,同時,組織為貧困兒童倡議募捐數十萬元,預計“一幫一”定向資助數百貧困學子。
華僑大學甘肅積石山支教團
(三)立足東部優勢,深入調研宣傳,外引內聯,為當地經濟與教育事業獻策獻力。
支教團在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積極開展調研工作,緊扣積石山當地的實際情況,科學選擇和確定調查研究的課題。及時組織開展調研活動,組織人員深入支教地附近農村,幾年來先後對少數民族義務教育狀況、代課教師生存現狀、積石山縣教育改革與教育現狀等課題進行深入研究。
(四)立足傳承延續,開展支教回訪,幫助支教團進一步完善工作,提高支教水平。
七年的支教活動留下太多的故事,支教期間,志願者們有計畫地回到往年支教團支教的國小,和學校領導、家長及學生就教授課程、物資分配、“一幫一”定向資助聯繫狀況等內容進行廣泛交流,詳細了解支教的各方面情況。不僅有助於清晰把握往屆支教活動的開展情況,也不斷挖掘出支教改進和提升的空間,推進支教活動的深入展開。
華僑大學甘肅積石山支教團
二、活動的效果和影響(一)自活動開展以來,不斷受到當地政府、教育界、師生的肯定和支持。2010-2012年,全體隊員連續三年被中共積石山縣委、積石山縣人民政府評為“優秀支教老師”。志願者的到來,不僅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更是帶去先進的教育模式和思想理念,為當地教育教學注入新鮮血液。08年以來,我們不斷收到當地政府、學校、學生、家長的感謝信和表揚信。
一個孩子這樣寫道:“尊敬的老師,您和我們只是相聚短短的一個月的時間而已,就為我們做了那么多事,您一個陌生人都會幫助我們,我們要更加努力學習,來回報你們,回報社會。”
華僑大學甘肅積石山支教團
在支教期間,隊員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把先進的文化理念傳達到西部與當地人交流,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生產狀況,提供幫助與建議,改變當地落後觀念,形成了良好的“漣漪效應”,並通過舉辦支教文藝匯演,與當地民眾結下了深厚友誼。
(二)予人玫瑰,手有餘香,用行動感知的莘莘學子。積石山七年的支教活動中,該校湧現出一批又一批的具有奉獻精神,素質高,能力強的青年學生,他們用自己的青春熱血,為西部支教做出了貢獻,更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有一種生活,你沒有經歷過就不知道其中的艱辛;有一種艱辛,沒有體會過就不知道其中的快樂;有一種快樂,沒有擁有過就不知道其中的純粹。”09年隊長王海成如是寫道。是的,這樣的一段經歷讓每一個支教隊員讀懂了什麼是艱辛、感動、快樂和幸福,也讓我們變得更加成熟。
支教團連續參加華僑大學2008-2013年暑期社會實踐華僑大學兩校區匯報會,師生反應熱烈,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和宣傳效果。七年來,支教活動參與人數、支教國小數、募集物資數量及愛心“一幫一”捐款數,都在不斷提高。青年學生參加西部支教等志願活動在校園內蔚然成風。近年更是有境外生學子投身其中,2011年支教團成員王泳樂、2012年支教團成員游嘉豪都是來自香港的同學,2014年1名香港和4名印度尼西亞的同學也將與我們一同前往積石山支教,充分發揮僑校優勢。
華僑大學甘肅積石山支教團
(三)活動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支持。
中國僑網、中新網、人民網、甘肅新聞網、福建團省委等多家重要媒體不斷報導我們的活動,國僑辦張毅副司長與張健青副司長先後親切問候了志願者們!
學校高度重視積石山的支教工作,校團委通過社會實踐匯報、櫥窗、廣播、網路、報紙、橫幅海報等形式向廣大學生宣傳志願服務精神和相關政策,倡導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貧困地區服務的理念,與高尚同行,讓青春綻放。
華僑大學甘肅積石山支教團
(四)廣泛輻射,引領新風,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喚起各界關注西部發展。
該校發揮支教的社會公益價值及良好的品牌效應,廣泛吸納社會資源,擴大支教成果,讓更多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單位認識支教,以支教為橋樑,參與到扶貧活動中來。
華僑大學甘肅積石山支教團
三、持之以恆,讓愛延續
支教點亮生活,愛心相伴成長!
華僑大學甘肅積石山支教團始終堅持內聚力量,外樹形象,將“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者精神繼承發揚!以解放思想的態度看待支教工作中面臨的困難和不足,以實事求是的精神改進支教工作的觀念、思路和方法,為大學生暑期志願支教工作不懈奮鬥!
——2014年6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