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寄梁汾苕中

菩薩蠻·寄梁汾苕中

《菩薩蠻·寄梁汾苕中》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寫的一首詞。上片詞人構想好友顧梁汾獨自在歸途中遇到荒涼景色,心中十分蕭索,與市集上的繁鬧形成對比;下片講述孤舟夜行之後,即將見到壯觀景色與妻子的喜悅心情。全篇從荒涼和寂寞落筆,以歡快與祝願結尾,表達了詞人對好友顧梁汾的思念與慰籍之情。

該詞將絕美的藝術與悲憫淑世之情結合起來,體現了納蘭詞獨特的個性特徵和鮮明的藝術風格。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菩薩蠻·寄梁汾苕中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納蘭詞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納蘭性德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菩薩蠻·寄梁汾苕中
知君此際情蕭索,黃蘆苦竹孤舟泊。煙白酒旗青,水村魚市晴。
柁樓今夕夢,脈脈春寒送。直過畫眉橋,錢塘江上潮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菩薩蠻:詞牌名。為雙調,四十四字,屬小令,以五七言組成。下片後二句與上片後二句字數格式相同。上下片各四句,均為兩仄韻,兩平韻。前後闋末句多用五言拗句“仄平平仄平”,亦可改用律句“平平仄仄平”。
②苕(tiáo)中:江蘇蘇州西北閭門外有苕溪,溪有東苕、西苕二源,兩源合流入太湖。顧梁汾南歸後曾寓居蘇州此地,故云。
③“知君”二句:白居易《琵琶行》有“黃蘆苦竹繞宅生”之句,此處化用。
④柁(tuó)樓:船上操柁之室,借指乘船之人。
⑤“直過”二句:意謂梁汾得享和美的家庭快樂和安閒隱居錢塘江畔的生活。畫眉,指漢張敞為妻子畫眉之故實,喻夫妻和美。橋,梁汾與嚴繩孫同里,繩孫家居藕盪橋邊,此處或為同指。故畫眉橋則為借指其美滿的家。

白話譯文

我知道你現在情懷為什麼如此的蕭索落寞,因為你一個人駐留在孤舟中,身邊圍繞的都是黃蘆苦竹,就像當年白居易被貶江州一樣。現在已經是早春,江南的景色想必已經很美了,青青的酒旗叢中有裊裊的白煙升起,晴朗的天空下水村中販魚的集市十分熱鬧,生意興隆。
遙想朋友今晚在船上的舵樓中,伴著外面淡淡的春寒,一定會做一個好夢。夢中會順流而下,經過畫眉橋,看到壯觀的錢塘江大潮。

創作背景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顧梁汾南歸後,曾在苕溪寓居。在創作此詞之前詞人曾托人帶信給顧梁汾,但顧梁汾沒有回信,詞人仍認為顧梁汾居住在苕溪,故題名“寄梁汾苕中”。寫這闕詞時,應是康熙二十二年春天,距離顧梁汾南歸時的桂花時節已經過去了一年半。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詞人用極具浪漫主義色彩的筆觸描寫了好友歸家途中的情景和心境。此小令雖然短小,卻是非常精緻經典,在心頭唇間把玩,意味無窮。
“知君此際情蕭瑟,黃蘆苦竹繞孤舟”。起句愁悶淒清。黃蘆、苦竹、孤舟,已是自然勾勒出一情蕭索的場景。“黃蘆苦竹繞孤舟”化自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黃蘆苦竹繞宅生”,很是荒涼寂寂無相伴。顧梁汾的仕途是不得志的,故詞人擬出蕭瑟的情境,亦有深知君心之意。
“煙白酒旗青,水村魚市晴”。卻是截然不同的場景了。此句極具唐詩的凝練疏朗,一副怡然安然之態。讀此句,一下讓人想到張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每句前兩詞簡單羅列畫龍,末字點睛。整句瞬間生動起來。江南之旅,江南的迷濛煙雨山光水色必定給容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處傳神之極的信手拈來,很有有孟浩然詩中“水村山郭酒旗風”的氣象。此二句一出,頓將前二句的愁苦淒清之浮雲一掃而光,水落石出般的神氣一清。
“柁樓今夕夢,脈脈春寒送”。想像顧梁汾輕寒春夜,舟中獨宿的孤單景象。柁樓,船上操柁之室,借指乘船之人,亦即顧梁汾。如同上闕,這兩句的走低為接下來的穿雲破霧宕開一筆蓄足了勢。
“直過畫眉橋,錢塘江上潮”二句,是全詞最為精妙的一筆。此處詞人說直過畫眉橋,一是代指梁汾故鄉,二來暗用漢張敞為妻畫眉的典故。漢代的張敞是當時的名臣,和妻子感情很好。因為他的妻子幼時受傷,眉角有了缺點,所以他每天要替妻子畫眉後,才去上朝。此事慢慢傳開,大臣們都對張敞嗤之以鼻,認為張敞有失身份和體面。有好事者把這事告訴了漢武帝。一次,漢武帝在朝廷中當著很多大臣對張敞問起這件事。張敞不僅絲毫沒有難為情,而且理直氣壯地說:“閨房之樂,有甚於畫眉者?”容若在這裡用“直過”,大有戲謔好友歸心似箭“千里江陵一日還”的心情。用畫眉的典,也喻有願顧梁汾夫妻和美。
末句“錢塘江上潮”,也是意味無窮的一句。可以理解為顧梁汾直過畫眉橋時錢塘江上潮水起伏的自然景觀,烘托此刻顧梁汾的心潮起伏的心情。詞人的想像力總是豐富無窮的。也可以理解為直喻那一刻好友的心情,如同錢塘江潮之起伏。俗語說,近鄉情更怯,過了畫眉橋,便離家人更近了。若是再引申一點,也可以理解為是詞人對好友人生的一個美好祝願和寬慰,意思如同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者,詞人是暗喻好友歸家之後的閨中之樂,也無不可。詞人的詼諧俏皮,在他《菩薩蠻·為陳其年題照》中可見一斑,他說陳其年,“須髯渾似戟,時作簪花劇。背立訝卿卿,知卿無那意”,讀來讓人忍俊不禁。

名家點評

清末學者陳延焯《雲韶集》:“畫景。筆致秀絕而語特凝練”。
民國學者張曉風國學講壇》:“懷不世之絕技,目高於頂,不肯在凡夫俗子身上浪費一絲一毫的美,然而這並沒有什麼不對。但肯起身為風雪中行來的人奉一杯熱茶,看著對方由僵冷而舒活起來,豈不更為感人。通篇將絕美的藝術與悲憫淑世之情結合起來,更為妙哉”。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685年),葉赫那拉氏,字容若,滿洲正黃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名為性德,一年後太子更名胤礽,於是納蘭又恢複本名納蘭成德。號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詞人。
菩薩蠻·寄梁汾苕中
他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