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中藥)

菊花(中藥)

菊花,中藥名。在植物分類學中是菊科、菊屬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按栽培形式分為多頭菊、獨本菊、大立菊、懸崖菊、藝菊、案頭菊等栽培類型;有按花瓣的外觀形態分為園抱、退抱、反抱、亂抱、露心抱、飛午抱等栽培類型。不同類型里的菊花又命名各種各樣的品種名稱。菊花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三,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切花(菊花、月季、康乃馨、唐菖蒲)之一,產量居首。因菊花具有清寒傲雪的品格,才有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悠見南山”的名句。中國人有重陽節賞菊和飲菊花酒的習俗。唐·孟浩然《過故人莊》:“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在古神話傳說中菊花還被賦予了吉祥、長壽的含義。

菊花為菊科植物的乾燥頭狀花序。主產於浙江、安徽、河南等地。9-11月花盛開時分批採收,陰乾或焙乾,或熏、蒸後曬乾。生用。藥材按產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為“亳菊”、“滁菊”、“貢菊”、“杭菊”等。由於又有花的顏色不同,又有黃菊花和白菊花之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菊花
  • 別稱:壽客、金英、黃華、秋菊、隱逸花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桔梗目
  • :菊科
  • :菊屬
  • :菊花
  • 分布區域:中國各城鎮與及農村
  • 採收時間:9-11月初開花時
  • 用量:5-10g
  • 毒性:無毒
生理特性,產地,藥用部位,炮製方法,性味,歸經,功效,套用,1、風熱感冒,溫病初起,2、肝陽眩暈,肝風實證,3、目赤昏花,4、瘡癰腫毒,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禁忌,鑑別用藥,相關論述,

生理特性

菊花為短日照植物,在短日照下能提早開花。喜陽光,忌蔭蔽,較耐早,怕澇。喜溫暖濕潤氣候,但亦能耐寒,嚴冬季節根莖能在地下越冬。花能經受微霜,但幼苗生長和分枝孕蕾期需較高的氣溫。最適生長溫度為20℃左右,生長最高溫度32℃,最低10℃,地下根莖耐低溫極限一般為-10℃。花期最低夜溫17℃,開花期(中、後)可降至15—13℃。喜充足陽光,但也稍耐陰。較耐 乾,最忌積澇。喜地勢高燥、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輕鬆肥沃而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在微酸性到中性的土中均能生長,而以PH6.2-6.7較好。忌連作。 秋菊為長夜日植物,在每天14.5小時的長日照下進行莖葉營養生長,每天12小時以上的黑暗與100攝氏度的夜溫則適於花芽發育。但品種不同對日照的反應也不同。

產地

菊花遍布中國各城鎮與農村,尤以北京、南京、上海、杭州、青島、天津、開封、武漢、成都、長沙、湘潭、西安、瀋陽、廣州、中山市小欖鎮、滁州等為盛。

藥用部位

植物的乾燥頭狀花絮。

炮製方法

揀去雜草,陰乾、生曬。

性味

味苦、甘,性微寒。

歸經

歸肺、肝經。

功效

散風清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

套用

1、風熱感冒,溫病初起

本品味辛疏散,體輕達表,氣清上浮,微寒清熱,功能疏散肺經風熱,但發散表邪之力不強。常用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溫邪犯肺,發熱、頭痛、咳嗽等症,每與性能功用相似的桑葉相須為用,並常配伍連翹、薄荷、桔梗等,如桑菊飲(《溫病條辯》)。

2、肝陽眩暈,肝風實證

本品性寒,入肝經,能清肝熱、平肝陽,常用治肝陽上亢,頭暈目眩,每與石決明、珍珠母、白芍等平肝潛陽藥同用。若肝火上攻而眩暈、頭痛,以及肝經熱盛、熱極動風者,可與羚羊角、鉤藤、桑葉等清肝熱、熄肝風藥同用,如羚角鉤藤湯(《通俗傷寒論》)。

3、目赤昏花

本品辛散苦泄,微寒清熱,如肝經,既能疏散肝經風熱,又能清泄肝熱以明目,故可用治肝經風熱,或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腫痛,治療前者常與蟬蛻、木賊、白僵蠶等疏散風熱明目藥配伍,治療後者常與石決明、決明子、夏枯草等清肝明目藥同用。若肝腎精血不足,目失所養,眼目昏花,視物不清,又常配伍枸杞子、熟地黃、山茱萸等滋補肝腎、益陰明目藥,如杞菊地黃丸(《醫級》)。

4、瘡癰腫毒

本品味苦性寒,能清熱解毒,可治療瘡癰腫毒,常與金銀花、生甘草同用,如甘菊湯(《揣摩有得集》)。

主治

風熱感冒,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眼目昏花,瘡癰腫毒。

相關配伍

1、但咳,身熱不甚,口微渴:桑葉二錢五分,菊花一錢,杏仁二錢,連翹一錢五分,薄荷一錢八分,桔梗二錢,甘草八分,葦根二錢。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溫病條辨》桑菊飲)
2、腫毒疔瘡:白菊花四兩,甘草四錢,水三碗煎一碗,沖熱黃酒服。(《仙拈集》二妙湯)

用法用量

5-10g。

禁忌

氣虛胃寒,食少泄瀉者慎用。

鑑別用藥

桑葉與菊花皆能疏散風熱,平抑肝陽,清肝明目,通可用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發熱、微惡風寒、頭痛,肝陽上亢,頭痛眩暈,風熱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以及肝腎精血不足,目暗昏花等證。但桑葉疏散風熱之力較強,又能清肺潤燥,涼血止血。菊花平肝、清肝明目之力較強,又能清熱解毒。

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風熱,目疼欲脫,淚出,養目去盲,作枕明目。
2、《本經》:諸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痹。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
3、《別錄》:療腰痛去來陶陶,除胸中煩熱,安腸胃,利五脈,調四肢。
4、《本草衍義》:近世有二十餘種,惟單葉花小而黃,綠葉色深小而薄,應候而開者是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