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竹鄉(四川省沐川縣茨竹鄉)

茨竹鄉(四川省沐川縣茨竹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茨竹鄉位於沐川縣境西北部邊緣,東鄰黃丹鎮,南接舟壩鎮、楊村鄉,西界峨邊縣平等鄉和五渡鎮,北與沙灣區銅茨鄉接壤。

茨竹鄉全境幅員面積80.79平方公里,包括10個行政村(分別為西門村、五四村、桐林村、友愛村、雄心村、青龍村、涼井村、茶坪村、乾溝村、寺坪村 )、1個社區( 朝天馬社區),共75個村民小組。城鎮所在地朝天馬社區,城鎮建成區面積為1.5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茨竹鄉
  • 外文名稱:Cizhu
  • 別名:茨竹坪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四川省沐川縣
  • 下轄地區:10個行政村、1個社區
  • 政府駐地:朝天馬社區
  • 電話區號:0833
  • 郵政區碼:614505
  • 地理位置:沐川縣境西北部邊緣西峨邊縣平等鄉和五渡鎮北與沙灣區銅茨鄉接壤
  • 面積:80.79平方公里
  • 人口:9120
  • 方言:西南官話灌赤方言岷江小片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龍藏寺
  • 機場:樂山機場
  • 火車站:樂山站、樂山北站
  • 車牌代碼:川·L
行政區劃,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口民族,經濟概況,科教衛生,歷史文化,風景文化,

行政區劃

茨竹鄉全境幅員面積80.79平方公里,包括10個行政村(分別為西門村、五四村、桐林村、友愛村、雄心村、青龍村、涼井村、茶坪村、乾溝村、寺坪村 )、1個社區( 朝天馬社區),共75個村民小組。城鎮所在地朝天馬社區,城鎮建成區面積為1.5平方公里。
茨竹鄉

地理環境

茨竹鄉位於沐川縣境西北部邊緣,東鄰黃丹鎮,南接舟壩鎮楊村鄉,西界峨邊縣平等鄉和五渡鎮,北與沙灣區銅茨鄉接壤,東經103°34′40″~103°32ˊ51″,北緯29°12′23″~29°08ˊ29″,。全鄉幅員面積80.79平方公里,距沐川縣中心城區81公里,距樂山市區80公里。集鎮建成區面積達1.5平方公里。茨竹鄉集鎮交通便捷,省道103線(計畫將成為國道408線路)公路從集鎮穿過,鄉村道路八方相連,交通十分方便。
茨竹鄉地處四川省盆地西南緣山區,以中低山為主,兼有少量淺丘。屬五指山余脈峨馬大背斜東翼中部地段,地勢西高北低,茶坪村境內鵝兒包海拔1640米,為全鄉最高點。最低海拔450米,平均海拔800米,地質構造單元屬馬邊複式褶皺.茨竹鄉所在地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境內氣候特點為雨日多,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春夏日照足,秋冬雲霧多,降水四季分配不均。年平均日照940小時,夏季最高溫度33℃,冬季最低溫度0℃,年平均氣溫15.7℃,年平均總降雨量1553mm,適宜慈竹和林木生長。大渡河經本鄉寺坪、涼井兩村邊緣流入沙灣區銅街子電站水庫。茨竹鄉內林木覆蓋面積92000畝,林竹資源主要以杉木、桉樹、慈竹為主。主要盛產玉米、水稻、紅苕等糧食作和生薑、芋頭等經濟作物。

自然資源

土壤資源茨竹鄉地表為粘土,土層約1—2米,成土母質為土質以遂寧組、嘉陵江、飛仙關灰組,土壤為小土沙泥土、夾石黃泥土。土壤質地粘、沙粘,微量元素鐵、鎂、硫基本正常,硼、鋅較缺,土壤偏酸,有機質正常偏低,速效氮中等偏少,有效磷中等,速效鉀中等偏少。
生物資源茨竹鄉內林木覆蓋面積92000畝,林竹資源主要以杉木桉樹慈竹為主。近年來,茨竹鄉一直在提升林業資源優勢,促進林業產業發展並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目前,已在乾溝村建立了占地一萬多畝的柳杉示範園區。無國家保護動物和珍稀植物,飼養動物有家禽家畜,主要有雞,豬,牛,兔等。境內無隨意捕殺、銷售、食用國家珍稀野生動物現象。
農業資源茨竹鄉境內主要盛產玉米、水稻、紅苕等糧食作物和生薑、油菜、花生等經濟作物,農業、畜牧業發展以及勞務輸出是主要經濟來源。全鄉基本形成了農業、養殖業(養雞、養豬)為主的特色經濟結構。
礦產資源茨竹鄉礦產資源主要有玄武岩礦、粘土礦石灰岩礦等,主要分布在寺坪、涼井、茶坪、五四和友愛村等。
旅遊資源茨竹鄉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境內龍藏寺等歷史遺蹟,吸引了大量的遊客。
自然災害由於全球氣候變暖等因素影響,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較高,規律也發生變化。自然災害類型主要有氣象災害、生物災害、地質災害等。其中以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尤為突出。茨竹鄉主要自然災害為風災、雪災、山體滑坡垮塌以及地震等。現有3個地質災害隱患點7處,主要分布在鄉境內的茶坪村、雄心村、涼井村等地。風災、雪災等其它自然災害,具有不確定性、突發性,防範難的特點,要隨時做好防禦工作。

人口民族

茨竹鄉轄10個行政村,1個社區,75個村民小組,共有2994戶,9146人。鄉政府駐朝天馬社區。
各村現狀規模結構一覽表
序號
村名
戶數
人口
耕地面積
(公頃)
1
西門
312
1057
64.5
2
桐林
156
542
54
3
五四
392
1274
60
4
涼井
322
1090
57.4
5
寺坪
230
697
36
6
乾溝
82
284
25
7
茶坪
347
1239
110.5
8
友愛
255
914
84.8
9
青龍
180
666
67
10
雄心
241
894
122.6
合計
2868
9172
681.8

經濟概況

全鄉共有耕地面積10227畝,其中田2217畝;森林面積92000畝,其中退耕還林面2500畝,茶葉1500畝,優質茶園700畝,果園460畝,優質果園134畝,中藥材29畝;蔬菜1665畝。
201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836元,較去年增加21.5%,增幅位居全縣第一。結合鄉域經濟發展實際,打造白姜種植基地、芋頭種植基地、柳杉種植基地、藤椒種植基地、林下養殖基地。以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形式,實現芋頭生薑種植面積達5000餘畝,發展規模養殖戶30戶,實現年出欄生豬1.7萬頭,肉牛1000頭,羊6300頭,家禽11萬隻,肉兔3.3萬隻,實現畜牧年產值3500萬元。確定貧困戶491戶,1498人,並積極向上爭取扶貧資金400萬元,實施寺坪村整村推進和茶坪村、涼井村烏蒙山連片開發項目。2014年脫貧360人,2015年預脫貧123人。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銅礦、玄武岩礦、粘土礦、方解石等,現有玄武岩企業4家,粘土礦企業3家。主要分布在寺坪、涼井、茶坪、五四和友愛村等.
【第一產業】茨竹鄉在縣級農業區劃分區中屬養殖業、林竹業產區,是沐川縣的林畜生產基地。大部分村組以豬、牛、雞為主的養殖業和林竹為主的種植業是人民民眾的主要經濟來源,以玉米、水稻、油菜、花生和生薑為主的傳統種植業是農戶發展養殖業的基礎。2009年全鄉糧食產量達3584噸,農民人均糧食產量419公斤。共出欄生豬14458頭,肉牛917頭,出售肉用羊6838隻,出售和自宰家禽95871隻。
【第二產業】茨竹鄉的工業主要是以玄武岩、粘土礦為主。現有工業企業8個,各企業從業人員210人,銷售收入1100萬元,註冊資金600萬元,實交稅金20萬元。
【第三產業】茨竹鄉第三產業主要以餐飲和商業服務業為主,主要集中在建成區所在地,該鄉共有13家餐館,添置有油煙淨化器有4家。城鎮服務功能較為齊全,交通便利,第三產業發展良好,但是城鎮基礎設施還不完善,不能滿足城鎮發展的需要,亟待進一步改進,以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

科教衛生

各村小與茨竹國小、茨竹中學合併為茨竹學校(樂山市沐川縣茨竹學校),位於五四村禹王街,現有教職工82人,21個班級,中小學生955人,學校占地畝,建築面積㎡。另有幼稚園2所,位於朝天馬社區。
茨竹鄉茨竹鄉
茨竹鄉中心衛生院位於朝天馬社區,其內設有普通內、外科、中醫科等科室。現有醫護人員16人,床位數55張,全鄉有6個衛生站標準化建設,分別位於西門、五四、友愛、雄心、寺坪。

歷史文化

茨竹鄉歷史悠久,鄉政府駐地茨竹坪,素有“古城堡” 之稱。占地面積約150畝,四周石砌圍牆,牆內青石板鋪就的老街街巷交叉,有高低錯落的小青瓦木板房,穿行其間,建造於何年代無從考證,宋朝建有“九宮十八廟” ,是佛家勝地。清朝道光庚子年建制為“四川嘉州府萬全營”,是大渡河畔碼頭重鎮,又是邊關要塞,駐紮清兵108餘人。民國年代為映碧鄉、青龍鄉,隸屬屏山縣管轄。1951年改為平建鄉
茨竹鄉茨竹鄉
1955年新茨鄉(樂山縣管轄)平建兩鄉並為新平鄉
1958年建茨竹人民公社
1983年社改鄉為茨竹鄉至今。

風景文化

旅遊資源茨竹鄉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境內龍藏寺等歷史遺蹟,吸引了大量的遊客。
龍藏寺:距沐川縣茨竹鄉集鎮北0.5公里,始建於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占地面積約5畝。是茨竹鄉境內“九宮十八廟(寺)”中主要寺廟之一。解放前“九宮十八廟”尚存,文革期全被“破四舊、立新風”浪潮中損毀。龍藏寺(俗名),源於宋大中祥符元年賜今名。茨竹龍藏寺被毀前正殿的中軸線上(山門外)有清代建重檐攢尖式的檐葡亭及對獅雄踞。山門內大雄寶殿依次為釋迦牟尼殿、彌勒殿、十八羅漢佛。東西廂房有主持和僧人寢食舍等。其中大雄寶殿為最古老而有代表性的建築。現龍藏寺於2007年經沐川縣民宗局審批在遺址上重建,占地面積近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大殿內釋迦牟尼殿、彌勒殿、十八羅漢佛。下殿設天王殿,東西廂房一樓一底設有接待室、辦公室、廚房、飯廳、主持、僧人寢食舍等。每年正月二十的會期,都有一大批香客慕名而來,熱鬧非凡,會期日人流量達3萬人次,成為茨竹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