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墓(安徽渦陽范蠡墓)

范蠡墓(安徽渦陽范蠡墓)

范蠡墓為范蠡死後之墓葬地,相傳全國有好多處墓葬,因其一生走過的地方廣泛;又因其身邊的歷史原因和西施之間的關係,造成其墓葬多少和西施之間有著不分的情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范蠡墓
  • 外文名:Fanyi Tomb
  • 俗稱:范蠡孤堆
  • 又稱:范蠡冢
  • 地理位置:位於渦陽縣東南15公里
俗稱范蠡孤堆,又稱范蠡冢,位於渦陽縣東南15公里(原屬蒙城縣)。清光緒《安徽通志》:“越大夫范蠡墓在渦陽東南范蠡村。”舊時湖水環繞,墓浮其中,高如土山,上建廟宇,內塑西施像,並有松柏密林覆照,異常壯觀。范蠡,楚人,越國大夫,助勾踐滅吳,功成身退,偕西施游齊、魯間。經商致富,號陶朱公,卒於定陶(今山東定陶)。傳墓地在鄂、魯、皖有6處之多。清乾隆間(1736-1795),蒙城縣令淡若水曾刻石題於墓前曰:“范蠡冢”。 近處原有范子祠。歷經戰亂,松柏祠宇已毀,土冢尚存。
范蠡墓
據傳,越大夫范蠡助越王滅吳後,功成身退,偕西施乘一葉扁舟,出入三江五湖,先遊歷齊、魯,後至商(商湯定都北亳,即今亳州 市),因大風破其船,遂上岸定居於西陶,即今西陽。二人逝後被葬於西河之畔,鵝毛山間。後人念其事跡,于山頂塑像建廟,俗稱奶奶廟。山上松柏密林覆罩,山下綠水清流圍繞,幽雅秀麗。每年古歷正月十六廟會,八方信女善男,工農商吏鹹集於此,乞福求祥,蔚為壯觀。如有盼生女兒的人家,來此祈願,來年定能抱得一美慧千金,頗為靈驗。西施奶廟一度香火旺盛,惜因破四舊時廟塌像毀,大煉鋼鐵時林樹被伐一空,加之計生國策下鄉人重男輕女,今廟宇不存,廟會亦絕。從省道307線經過而望去,唯見荒山一座,禿樹幾枝。繞山九曲八回的西河也在興修水利時被取直挖深,更名為“金溝。”如今卻常見水枯至底,魚蝦絕跡,終未流金淌銀。心念於茲,不勝欷歔。
在古代渦陽境內的白洋河是一條大河,是可以行大船的,橫穿渦河,由北向南入淮河。後因黃河泛濫數次改道奪渦入淮,渦河以南的白洋河 已淤為平地。現在渦陽境內渦河以北白洋河還有,只不過是一條很小的河流了,在高爐入渦河。
范蠡墓的形成,相傳是他以前所率領的軍隊乘船經白洋河南下,在行軍途中聽到當時范蠡去世的死訊,士兵軍官感念他的功績,於是就地一人一杴土堆成了他的衣冠冢用於紀念他,於是就形成了當地人口中相傳的“峨眉山”(音)。也就是現在的渦陽范蠡墓。可見當時部隊的人數之多。
當地關於“峨眉山”(音)的傳說很多,這些傳說在附近的村里范蠡村,現名為李村,廣為流傳。
有一個傳說是范蠡和西施在此隱居。當時西施在河裡浣紗,當地人見之美貌驚為天人,後尊為仙人,喚作峨眉奶奶。
現在流傳至今的香火是在峨眉山栓閨女。就是正月十六這天想要女兒的人家,到峨眉山燒香許願拜峨眉奶奶賜給他們一個像西施那樣漂亮的女兒。就像何家庵栓兒子那樣據說還是很靈驗的。生了女兒之後到時還要去還願!
其實關於"峨眉山""峨眉奶奶“的傳說還有很多。
相傳在以前“峨眉山”上有一個一人多高的大石滾,那是開山門的鑰匙。因為范蠡和西施在此隱居。後來成仙后就把他們的財寶埋在了“峨眉山”下。要是在特定的時間(傳說中的哪一天給忘了)有人能一個人把那石磙推著繞著山腰 正傳三圈在倒轉三圈,山門就會自動打開 ,裡面的財寶就是他的了。小時候聽老人說還在半山腰見過那大石滾。就是千百年來還從沒有人能推動過。
不過以前山比現在要大的多,山上的確有老人們傳說的盜墓賊攫取的盜洞。
歷史記載 :范蠡西施墓
占地地很廣,土丘甚高,建有廟宇,供奉范蠡、西施。當地曾有地名范蠡村,渦河的一條支流叫西河,附近集鎮叫西陽集,古時叫西陶,指西施與陶朱公合葬於此。
史載:司馬遷所說的陶,“據天下之中”,應該是個水、陸皆能四通諸侯各國的地方。對於今安徽渦陽來說,歷史上的東、西、北方,都是古代中原地區,南方正是剛剛壯大起來的吳、楚、越地。渦水西北通黃河,東南通淮河達長江。它正符合“據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
此外,《戰國策》中有一段秦“客卿造”對鑲侯說的話。客卿造對鑲侯魏崖說,秦國封你“陶”地,你必須攻打齊國,“陶”可以存在;而攻齊不成“陶”地也就不能存在了。燕國曾經下齊七十餘城,你可以利用燕國攻齊,可派人去對燕國相國說,攻齊國,你若能滅亡齊國,就可以“封君於河南,達途於中國,南與陶為鄰,世世無患。”這段話點明陶的地理位置,封燕相國於河南,南與陶為鄰。這地方正當今之范蠡墓所在地的歷史地理範圍。“陶”,正是安徽渦陽縣,因此渦陽縣的范蠡墓才是真正。
范蠡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