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營村(河南省南陽市社旗縣橋頭鎮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范營村隸屬:河南省南陽市社旗縣橋頭鎮相莊村委,全村共有第1-4生產小組,南距橋頭鎮區三里許,距縣城社旗12.5公里,距市區南陽市35公里。 村西瀕臨珍珠河。沿河逆流而上百餘米,即是有名的“老鱉頭”。此處因北邊地形酷似“鱉蓋”而得名,新中國成立後,由於興路、渠的原因,現已舊貌全非。全村四個組,人口一千有餘,土地二千四百畝,分布在珍珠河兩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范營村
  • 行政區類別:南陽市
  • 所屬地區:河南省
  • 下轄地區:社旗縣
  • 郵政區碼:473303
  • 面積:二千四百畝
  • 人口:人口一千有餘
  • 方言:河南話
  • 車牌代碼:豫R
行政區劃及概況,村名由來與變遷,姓氏與民俗,歷史事件,文化娛樂,人文景觀,老鱉頭,珍珠河橋,人物,特產,

行政區劃及概況


范營村

村名由來與變遷

明永樂年間,有一軍官,戰後攜帶家小定居於此,名之曰范營。近代王清賢家扒房子時,曾發現有范氏與他人簽訂的房地買賣契約。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村民王清合挖紅薯窖時,挖出銅質護心鏡、銅錢、硯瓦、墨錠等物,其中墨錠上刻寫有“范騰”二字。清初,王姓祖上在范營走馬圈地,得地二十四頃。此時,該村范姓僅存有一戶。後來,范姓變賣家產遷徙異地,該村沒了范姓。大約在清中後期,王姓又把半數土地賣予山西省曲沃縣劉姓(即橋頭街“正興盛號”)。劉姓在該村建有青磚灰瓦的倉房院。南北屋各五間,東西屋各三間,村內至今殘存有部分房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夕,“正興盛號”又把此地變賣給國民黨二十八軍軍長高德林(祖籍橋頭西高莊)和晉莊的王姓人家。新中國成立前夕,該村除王姓外,還居住有張、劉、臧、牛、孫、黨、康、閆、黃等姓氏,他們多數是“正興盛號”的佃農。 該村初級社時屬和平社,歸李莊鄉管轄,高級社時歸何營鄉管轄。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歸橋頭人民公社相莊大隊管轄。據說在過去,該村珍珠河西側原有前秦、後秦兩莊.

姓氏與民俗

該村諸多姓氏中,王姓人數居多,占百分之六七十,是村中的望族。王氏始祖居太原,隨後遷居天津北郊和山東曹州。明中期,曹州王氏依皇命遷入本鎮埂里村。到了明代末期,王氏祖上王隆懷韜略精武功,因功擢升為守備,後耕讀有成,人丁興旺。王隆生子四人:王家、王模、王廉、王聘。子孫繁衍分布於津、豫、鄂三地百餘村莊。范營王氏是埂里村王氏中的一支,清代康熙年間,王聘的後人尚富、尚安、尚0胞兄弟三人遷入范營。王氏祖塋坐落在村西珍珠河西岸,改革開放後,瑩地修葺一新,重立墓碑,新建磚混牌坊一座。據說,家族分支在湖北南漳的,在那裡建村時仍用埂里、范營村名。 該村張姓祖籍山西洪洞縣,明清時遷入范營,祖塋在小徐莊與小劉莊之間。 過去,范營村東西各有一廟,一間房大小。東廟供奉的是猴王爺、龍王爺、火神爺,西廟供奉的是老天爺、關爺、螞蚱爺。每年麥罷,全村男女老少,聚集在廟前,歡歡喜喜看大戲。西廟門前有棵大楊樹,樹上掛有一米高的大鐘。村里每有大事,都要敲響大鐘,把大家集中起來,採取一致行動。 大年初一,王家在上年娶的新媳婦都要到祖墳上拜祭,而王家的老族長和頭面人物則穿禮服戴禮帽到每個王氏族人家拜訪寒暄

歷史事件

民國時期,該村建有影響方圓百里的黃槍社,首領是老張青,王恆祥任法長。入社者腰系黃帶,手持黃纓長矛,日夜在村頭廣場擺架勢,念咒語。傳說,他們在村邊支起罐炮,向河西開炮練習射擊。河西有武藝高強之人手執扇子,對著飛來的炮彈唿扇一下,把炮彈拍落在筐,以此表明功夫已練得刀槍不入。他們的口號是“抗兵,抗匪,抗苛捐雜稅”,對於維護地方治安、保護老百姓利益起了不少作用。黃槍會頭領之一王恆祥敬奉鬼神,屋裡擺滿大大小小的神胎。他初學扎針,後學中醫,會跳大神。做法斬妖時,在桌上放碗水,水內摻鹼,上覆黃紙,紙上罩紅布。手執大刀,奔突跳躍,舞扎一番後,“啪”的一聲,把碗劈破,紅水淌了一地,意即妖魔已斬。 一九四八年五月,宛東戰役爆發,解放軍把國民黨部隊包圍於南陽與賒店之間,雙方展開慘烈的肉搏戰,死傷慘重。當時,范營是“馬劉營戰役”的後方醫院,每天收治大量傷員。據該村老年人回憶,當時是輕重傷員分開,輕傷員安置在王清錄家的梨樹園裡,重傷員安置在臧家的院子裡。范營村後三間屋子裡住有解放軍指揮員,房前樹林裡拴有大白馬。救治無效的烈士葬在范營南地“娃娃墳”。當時,先後挖有四五穴墓坑,每穴四圍用門板遮擋,烈士被成排葬入其中,圓墳之後在墳前插上木牌,上寫烈士住址姓名。後來,部分烈士遺骨被其家人遷出。另有三位烈士原葬於村邊,後遷葬相莊村烈士公墓。

文化娛樂

解放初期,橋頭文人楊子剛、胡漢全等常來王家談古論今。他們時而喝茶吸菸,時而吟詩作對。村人至今還清楚記得他們當年做的兩副對子:“懷志氣懷恆氣懷壯氣方為俊品;有雞聲有咳聲有啼聲才算人家”,“從來歲月易催人,對黃卷青燈以惜寸陰如尺璧;莫道文章不得力,到龍樓鳳閣方知一字值千金”。 解放前,范營建立有旱船隊、高蹺隊,年來節到,穿行於鄉間鎮區表演。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該村村民自籌資金辦劇團。上演曲劇《白玉簪》、《金錢記》等,演員有王清貴(丑角)、劉新田(老生)、臧金山(花旦)、王清林(花旦)、王清太(老旦)、閆玉祥(老旦)、高清義(花旦)、張福林(小生)等,樂隊有王清發、王清貴等。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該村村民成立有舞獅隊,適逢春節,串村走街,活躍鄉民文化生活

人文景觀

老鱉頭

范營西北的老鱉頭,泉眼眾多,泉水長流不斷,是珍珠河的重要水源。建國前,潭深泉旺,股股泉水從這裡翻湧而出,流向鎮區,滋養了了大量老鱉、螃蟹、魚蝦、河蚌,從這裡到鎮南的河段,河蚌中不少含有珍珠,該珠即馳名遠近的“宛珠”。近些年,老鱉頭泉水減少,河道污染嚴重,老鱉絕跡,河蚌減少,蚌內幾乎尋不到珍珠了。
范營老鱉頭風光范營老鱉頭風光

珍珠河橋

1988年,村西珍珠河上新建了一座鋼混結構橋,名曰“珍珠河橋。”該橋在河心立一橋墩,兩邊各設一個弧形橋孔,是一座雙孔橋。設雙孔不設單孔的原因,是因為河寬岸低,單孔橋弧度太大,難以支撐橋身。雙孔橋能減小橋身弧度,提高了橋樑的承載力和穩定性。每個橋孔的兩端又各加設兩個小孔,總計八個小孔,大拱小孔均衡對稱,這樣既節省材料,又減輕橋身自重,增加河水的泄流量,使橋身更加美觀,輕巧秀麗。珍珠河橋是范營村一個重要景點。
范營珍珠河橋范營珍珠河橋

人物

張金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清華大學畢業,曾任新疆烏魯木齊市電視台副台長。
王廣遠:北大研究生畢業,現任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助理。

特產

老鱉頭以西,出產一種中草藥——來馬回,醫治小腸火有奇效,每年都有人到此采割。
范營倉房院范營倉房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