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見川區

花見川區

花見川區是日本千葉縣千葉市西北部的一個區,區名來自流經區中心的花見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花見川區
  • 位置:日本千葉縣千葉市
  • 面積:34.24km2
  • 人口:179,698
簡歷,概要,歷史,沿革,町名變遷,交通,JR東日本,京成電鐵,公車,

簡歷

人口:179,698(截至2012年12月1日)

概要

區名來自流經區中心的花見川。
區內有皋月丘(さつきが丘)、犢橋台(こてはし台)、花見川等住宅團地,而長作、畑、柏井等花見川流域仍保留許多農田景觀。此外,此地也是千葉縣天然紀念物、千葉市之花大賀蓮發源地。

歷史

本區在過去屬舊千葉郡檢見川町、幕張町、犢橋村。因此市區也分為檢見川、幕張、花見川團地(舊犢橋村)3區。

沿革

  • 1889年(明治22年)4月1日-町村制施行,成立以下町村(全屬千葉郡)。
  • 檢見川町←檢見川村、畑村、稻毛村(現稻毛區)
  • 犢橋村 ←犢橋村、花島村、柏井村、橫戶村、宇那谷村、六方野原、長沼新田(現稻毛區)、小深新田(現稻毛區)
  • 幕張村←馬加村〈幕張町〉、武石村、天戶村、長作村、實籾村(現習志野市)
1891年(明治24年)5月1日-檢見川村實施町制,為檢見川町。
1896年(明治28年)4月22日-幕張村實施町制,為幕張町。
1937年(昭和12年)2月11日-檢見川町編入千葉市。
1954年(昭和29年)
  • 4月1日-千葉郡八千代町(現八千代市)安生津〈東習志野〉編入幕張町。
  • 7月1日-犢橋村編入千葉市。但犢橋村未向千葉市報告が村內有軍事設施,1979年(昭和54年)發現未爆彈引起騷動。
  • 7月6日-幕張町編入千葉市。
  • 8月1日-舊幕張町的實籾、愛宕〈東習志野〉、安生津、長作、天戶編入千葉郡津田沼町。津田沼町改稱習志野町,即日施行市制,為習志野市。
  • 8月28日-習志野市長作、天戶(全為舊幕張町)編入千葉市。
1959年(昭和34年)2月1日-印幡郡四街道町(現四街道市)大日的飛地編入千葉市。
1985年(昭和60年)6月1日-佐倉市下志津原、上志津原、上志津、下志津各一部分編入千葉市。
1992年(平成4年)4月1日-千葉市成為政令指定都市,設立本區。

町名變遷

舊檢見川町
  • 1937年(昭和12年)2月11日-檢見川町編入千葉市,為大字檢見川、稻毛、畑。
  • 1938年(昭和13年)-大字檢見川成立花園町、朝日丘町、浪花町、檢見川町一~三、五丁目,大字稻毛成立稻毛町一~五丁目,大字畑成立畑町。
  • 1958年(昭和33年)-稻毛町二丁目一部分成立稻毛台町。
  • 1964年(昭和39年)-東京灣公有水面埋立地編入稻毛町一、五丁目。
  • 1965年(昭和40年)1月1日
  • 花園町一部分實施住居表示,為花園一~五丁目。
  • 稻毛台町、稻毛町二丁目一部分實住居表示,為稻毛台町。
  • 稻毛町二丁目、黑砂町一部分實住居表示,為稻毛東一丁目。
  • 稻毛町二丁目一部分實住居表示,為稻毛東二~四丁目。
  • 稻毛町二丁目一部分實住居表示,為小仲台一丁目一部分。
1966年(昭和41年)1月1日
  • 稻毛町二丁目一部分實住居表示,為稻丘町。
  • 稻毛町三丁目全域與一丁目一部分實住居表示,為稻毛一~三丁目が起立。
  • 稻毛町四丁目一部分實住居表示,為稻毛東五、六丁目。
  • 稻毛町一丁目一部分實住居表示,為黑砂四丁目一部分。
1968年(昭和43年)3月1日-稻毛町一、五丁目一部分(埋立地)實施住居表示,為稻毛海岸四、五丁目一部分(現美濱區)。
1972年(昭和47年)-畑町一部分劃為皋月丘一、二丁目一部分。
1988年(昭和63年)2月1日-稻毛町二、四丁目一部分實住居表示,為小仲台六~八丁目一部分。
1989年(平成元年)2月1日-花園町(總武本線以南)、檢見川町五丁目各一部分實施住居表示,為南花園一、二丁目。
1992年(平成4年)4月1日-花園町、朝日丘町、浪花町、檢見川町、畑町、花園、皋月丘、南花園劃屬花見川區,稻毛町、稻毛台町、稻毛東、小仲台、稻丘町、稻毛、黑砂劃屬稻毛區,稻毛海岸劃屬美濱區。
1993年(平成5年)2月1日-畑町一部分實住居表示,為宮野木台三丁目一部分。
1996年(平成8年)3月8日-武石町一丁目(花見川以東)、浪花町、畑町各一部分實施住居表示,為瑞穗一~三丁目。區役所所在地從浪花町改為瑞穗一丁目。
2004年(平成16年)2月1日-朝日丘町、畑町各一部分實施住居表示,為朝日丘一、二丁目。
2005年(平成17年)2月7日
  • 朝日丘町一部分實施住居表示,為朝日丘三、四丁目。朝日丘町僅剩東京大學檢見川總和運動場的區域。
  • 畑町一部分實施住居表示,為朝日丘五丁目。
舊幕張町
  • 1954年(昭和29年)
  • 7月6日-幕張町編入千葉市,為大字馬加(まくわり)、武石、天戶、長作、實籾、愛宕(あたご)、安生津(あきつ)。
  • 8月1日-大字天戶、長作、實籾、愛宕、安生津全域、大字馬加一部分編入習志野市。大字馬加編入區域為花咲町、屋敷町。
  • 8月28日-習志野市的大字天戶、長作編入。
  • 10月-大字馬加、武石、天戶、長作成立幕張町一~六丁目,武石町一、二丁目,天戶町,長作町。
1957年(昭和32年)
  • 至1964年,東京灣公有水面埋立地編入幕張町。
  • 至1971年長作町與習志野市實籾町之間邊界重劃(1957年、1962年、1965年、1971年4次)。
1962年(昭和37年)-至1971年,幕張町二丁目與習志野市實籾町之間邊界重劃(1962年、1967年、1969年、1970年、1971年5次)。
1968年(昭和43年)8月1日-天戶町一部分實施住居表示,為花見川一部分。
1969年(昭和44年)10月1日-習志野市東習志野町新生一部分編入天戶町、長作町。
1979年(昭和54年)8月1日-長作町一部分實施住居表示,為作新台一~三丁目。
1982年(昭和57年)3月1日-幕張町一、二丁目一部分實施住居表示,為幕張本鄉四~七丁目。
1984年(昭和59年)11月1日-幕張町一丁目一部分(1964年以後編入的埋立地)實施住居表示,為幕張西一~四丁目(現美濱區)。
1985年(昭和60年)1月1日-幕張町一、二丁目一部分實施住居表示,為幕張本鄉一~三丁目。
1987年(昭和62年)3月1日-長作町、天戶町一部分實施住居表示,為作新台四~八丁目。
1992年(平成4年)4月1日-幕張西埋立地除外的千葉市內舊町域編入花見川區。
1996年(平成8年)3月8日-武石町一丁目一部分(花見川以東)實施住居表示,為瑞穗一丁目一部分。
2004年(平成16年)2月1日-長作町一部分實施住居表示,為長作台一、二丁目。
舊犢橋村
  • 1954年(昭和29年)
  • 7月1日-犢橋村編入千葉市,為大字犢橋、花島、柏井、橫戶、宇那谷、長沼、小深、山王、六方、三角、千種、長沼原。
  • 10月-各大字改為犢橋町、花島町、柏井町、橫戶町、宇那谷町、長沼町、小深町、山王町、六方町、三角町、千種町、長沼原町。
1957年(昭和32年)-長沼町一部分(舊內山區)成立內山町。
1959年(昭和34年)-四街道町大字大日飛地(字榮)編入,成立大日町。
1968年(昭和43年)8月1日-花島町、柏井町一部分實施住居表示,為花見川一部分。
1971年(昭和46年)-三角町、大日町、柏井町、橫戶町、宇那谷町各一部分,長沼町飛地成立犢橋台(“こてはし”與“犢橋”是同時存在的地名)。
1972年(昭和47年)
  • 犢橋台實施住居表示,為犢橋台一、二、四~六丁目。
  • 三角町一部分實施住居表示,為犢橋台三丁目。
  • 1月1日
  • 犢橋町一部分成為皋月丘一、二丁目一部分。
1981年(昭和56年)10月1日-長沼町一部分成為柏台一部分。
1988年~1990年頃-橫戶町一部分成立橫戶台。
1992年(平成4年)4月1日-犢橋町、花島町、柏井町、橫戶町、宇那谷町、三角町、千種町、內山町、大日町、花見川、犢橋台,橫戶台為花見川區,長沼町、小深町、山王町、六方町、長沼原町、柏台為稻毛區。
2007年(平成19年)2月5日-柏井町一部分實施住居表示,為柏井一、四丁目。
2011年(平成23年)12月5日-宇那谷町一部分實施住居表示,為み春野一~三丁目。
舊都賀村
  • 1993年(平成5年)2月1日-宮野木町、小中台町中屬花見川區的區域(大略是東關東自動車道以西)實施住居表示,為宮野木台一~四丁目、西小中台(宮野木台一丁目一部分為舊小中台町、三丁目一部分為舊畑町)。

交通

JR東日本

  • 總武線: 幕張本鄉站-幕張站-新檢見川站

京成電鐵

  • 千葉縣:幕張本鄉站- 京成幕張站- 檢見川站
  • 京成本線通過本區北端但未設站。實籾站位在區外。

公車

  • 京成巴士…幕張本鄉站、新檢見川站
  • 千葉海濱交通…新檢見川站
  • 千葉海濱巴士…幕張本鄉站、幕張站
  • 平和交通…新檢見川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