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環龍

花環龍

花環龍是流傳在廣東省大埔縣的中國舞蹈,有百餘年的歷史,它源於大埔北部地區的軟腰龍。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

花環龍在粵東北大埔縣茶陽鎮具有悠久的流傳歷史,是優秀的民間藝術,又是大埔縣知名的文化品牌之一。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茶陽鎮被廣東省文化廳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化部社會文化圖書館司雙雙命名為“民間藝術之鄉”、“花環龍之鄉”,2007年又分別被列入省、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花環龍
  • 地區:大埔縣茶陽鎮
  • 特徵:中國民間舞蹈
  • 基調:文舞、軟舞
歷史沿革,道具製作,舞技舞法,伴奏音樂,藝術特點,花環龍作品,現狀,主要成績,

歷史沿革

花環龍源於茶陽鎮下馬湖村的“軟腰龍”(或叫舞龍燈)。早在清朝康熙年間,茶陽城裡饒姓居民“光祿大夫”房下第十六世祖兆源公,到遠離6公里的山區下馬湖耕山種田,搭寮居住,後逐漸定居,形成村落,到了十八世當人丁漸旺時,為出於每年春節,元宵回城祭祖的需要,晚清秀才饒君滾模仿龍的圖案將它畫下來,用竹、紙編紮成龍狀,組織村民舞龍活動,在村內外四處遊動。此後的每年春節元宵期間村民們便把龍取出來翻新,帶回城裡饒姓宗祠祭祖、賞燈,以舞龍慶賀新春,就這樣年復一年,代代承傳至今,它的流傳歷史達二百餘年。
文化大革命期間,下馬湖村龍隊被迫停止活動。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給下馬湖村龍隊帶來了恢復活動的機會。一九八O年元宵節,下馬湖村龍隊被邀至大埔縣城參加了縣組織的元宵活動,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舞龍這一傳統民間藝術,開始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縣文化局文化館文藝舞蹈輔導幹部張廣哲同志,帶隊來到下馬湖村對民間傳統的龍舞作了全面調查後,組織了民間製作藝人饒金昌等一批舞龍骨幹及茶陽鎮文化站幹部,對下馬湖村“軟腰龍”的製作、舞技、舞法以及伴奏音樂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創新,並正式取名為“花環龍”。
花環龍

道具製作

首先是龍頭。地處邊遠山區的下馬湖村,由於受當地地理環境的制約,夜間舞龍時,龍頭、龍身內要有火光,為便於在龍頭內插放蠟燭,把龍頭設計得又高又大,額突、角鈍,既不美觀又不逼真,單龍頭就有30斤重,不便於舞動。改革後,龍頭採用竹蔑扎,布包,眼飽,龍頭才6斤重,顯得靈活輕巧,美麗逼真,威武雄健。
其次是龍身,花環的編織。傳統龍身竹扎,紙糊,花環用的是沙紙條,表面粗糙,且色澤不鮮,經不起日曬雨淋;改動後,龍身用木架,竹蔑編扎,蒙上白布,加上油彩,外形美觀,色澤鮮艷;花環用竹蔑編扎後,紮上密密反光色纖維包裝帶,既耐用又光彩艷麗。
再次是龍珠製作,龍珠為圓形狀,外形為紅色,用竹蔑扎圓後,再包上紅色彩布,加上油彩,在圓的中間串上一根平衡軸,便於轉動。
另外龍服製作,龍服根據龍的顏色,分為紅色和青色,紅色配備紅色龍,青色配備青色龍。龍服採用客家人傳統服飾製作。龍服上還印製龍的圖案,體現平安、吉祥象徵。

舞技舞法

改革後的花環龍在繼承中原古龍舞的基礎上,吸取了我國民間舞蹈,古典戲劇舞蹈“剛中帶柔、柔中寓剛、剛柔相濟”的特點,以“文舞”、“軟舞”為基調,使花環龍舞得嬌柔婉轉,瀟灑自如。
一是:以“站、蹲、跪、騎、坐”獨特的舞技舞法,既可臨大小廣場,又可登大小舞台,還可以在室內廳堂表演;甚至騎上高牆,或坐於小橋上作舞;既適合于山區活動,又宜於城區表演;既富於濃郁的山鄉特色,又具有新時代的氣息。
二是:空間優勢,不拘場地大小,地勢高低,長於向縱(空)施展,形成濃郁高山舞蹈色彩。
三是:傳統的龍舞以舞“單龍戲珠”、“雙龍戲珠”為主,改進後的花環龍,主要吸納了民間傳統的“站舞”、“騎舞”的精華部分後,合成了花環龍的“站”、“跪”、“坐”、“騎”靈活運用的獨特舞法,其次是改單龍為雙龍結合,突出合舞中的“雙龍搶珠”、“搶珠360度轉動”、“跳龍珠”、“多龍結合的環舞”“雙龍交差進行”“臥龍走圓場”、“單龍戲珠”、“川龍”、“盤龍”等套路。

伴奏音樂

傳統舞龍採取是用鑼鼓作伴奏,改動後的花環龍,可以用鑼鼓作伴奏,而且還可以用音樂作伴奏,用鑼鼓作伴奏時,它有高潮與低潮之分,高潮時節奏加快、緊促,掀起歡快的氣氛,同時在變換每個套路時,根據鑼鼓節奏變換隊形及舞法。用音樂伴奏,採用是漢樂伴奏或大型音樂曲作伴奏。

藝術特點

特點之一:飄逸灑脫。花環龍除龍頭、龍尾外,中間為一節節圓筒狀,節與節之間扎著一大串花環圈,圈上扎著密密反光色纖維包裝帶,龍一起舞時,這彩色包裝帶就飄起來,看上去宛如朵朵美麗的大花環在空中不停滾動,煞是好看。
特點之二:威武雄健,氣勢奪人。改進後的花環龍,造型美觀,威武雄健,舞動時,似巨龍追奪紅色寶珠,飛騰跳躍,如入海破浪,飛沖雲端,給人留下了騰雲駕霧之感。

花環龍作品

①《雙龍戲珠》 ②《雙龍出海》 ③《群龍騰飛》 ④《雙龍會》 ⑤《龍騰盛世》 ⑥《龍獅共舞》 ⑦《鯉龍會》

現狀

在縣委、縣府的高度重視下,縣文化局把民間藝術花環龍當作開展全縣性文化活動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經常分派縣文藝股,文化館文藝舞蹈輔導幹部深入茶陽花環龍基地指導工作。專門為花環龍撰寫文字資料,編制花環龍的整套表演方案,同時,對花環龍道具製作,舞技、舞法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提供藝術指導。
一九八六年,茶陽鎮黨委、政府非常重視“花環龍”的培訓工作,分派一名黨委副書記和宣傳委員專抓,撥出一定經費,分別在下馬湖村、角庵村、街道社區、華僑中學建立了“花環龍”培訓基地。並且還通過舉辦花環龍文化藝術節,推動此項工作進行,舞龍隊伍由原來的中老年龍隊,發展到青、少年舞龍隊,舞龍骨幹由原來三十餘人,增至三百餘人,舞龍骨幹遍及於茶陽鎮的各個村落,成形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新局面。
茶陽鎮把抓好全鎮青少年花環龍活動作為開展民眾文化活動的重點,致力於培養青少年後一代,建立了花環龍製作、活動檔案資料,制訂出花環龍培訓方案,製作有音像教材,花環龍道具,為培訓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主要成績

改進後的花環龍不但造型美觀,具有觀賞性和藝術性,舞技舞法獨特,表演藝術更是別具一格;除多次參加縣、鎮舉辦的大型文藝演出活動外,還多次代表大埔縣參加省、市舉辦的各項大型文藝表演活動,取得了一定成績。
1982年9月,中國民間舞蹈集成,廣東省卷編輯部,中國舞蹈家協會,廣東分會來埔拍攝花環龍——雙龍戲珠。
1984年9月,花環龍在梅州地區首屆梅城元宵燈會上表演了《鯉龍會》。
1986年10月,梅州市十大工程落成剪彩慶典大會上,花環龍表演了《雙龍戲珠》。
1988年10月,花環龍赴穗參加廣東八八藝術歡樂節,表演《雙龍戲珠》,獲紀念獎。
1994年10月,花環龍收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廣東省卷。
1994年12月,在梅州舉行的第十二屆世界客屬聯誼懇親大會閉幕式上,花環龍表演的《龍獅共舞》,榮獲表演一等獎。
1998年10月,在大埔縣城舉行的第二屆世界大埔同鄉聯誼大會上,花環龍表演《群龍騰飛》,獲一等獎。
1999年2月,茶陽鎮被廣東省文化廳命名為《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1999年12月,花環龍隊代表縣參加廣東省慶祝澳門回歸大型文藝演出,榮獲“優秀演出隊”及“優秀演出獎”的雙重獎勵。
2000年5月,茶陽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社會文化圖書館司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花環龍之鄉)。
2003年9月,花環龍代表隊赴梅州市參加市第四屆體育節《體彩杯》全民健身展示會,表演了《群龍騰飛》榮獲優勝獎。
2005年11月19日,在大埔縣舉行的第五屆世界大埔同鄉聯誼大會上,花環龍表演《龍騰盛世》。
2005年11月25日,花環龍代表大埔參加廣東省國際旅遊節,“嶺南民間藝術匯演”榮獲銀獎。
2006年2月,花環龍代表縣參加梅州市二OO六年客家山歌旅遊節巡遊活動廣場文藝表演,獲“紀念”獎。
2007年,花環龍分別被縣、市、省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