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城傳說(下)

芝城傳說(下)

本詞條記錄了在安徽省無為縣縣城——芝城廣為傳頌的二十餘則傳說故事。將民間的通俗文學加以整理和存檔,希望可以給後生們留下些許精神文化食糧。

基本介紹

  • 書名:芝城傳說(下)
  • 作者:郭壽年,無為遊子
  • 類別:民間文學
  • 定價:免費
米芾攆蝗,息氣橋,劉夫人身葬蟂磯,草船借箭,洗腳塘,

米芾攆蝗

米芾,字元章,祖居山西太原,是北宋的大書畫家,曾任無為郡守。他為官從不打擾百姓,與物無爭,減免賦稅,重視農桑,以德施政,深受百姓愛戴。後人為紀念米芾,在寶敬齋前建米公祠,來表達人們對米公的敬仰之情。
在無為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米芾的故事,像《拜石》、《墨池》、《賜硯》等故事,幾乎家喻戶曉。這裡向大家講述的是有關米芾的另外一個小故事——《米芾滅蝗》。
米芾在無為做官時十分重視農業生產,他曾經在無城西門建城樓,觀看城外莊稼生長情況。在他任職期間,無為“稻再生,一穗九歧。”農業年年大豐收。
有一年,田裡莊稼長勢喜人,禾苗開始抽穗,眼看又是一個豐收年。農民們看在眼裡,喜在心裡。誰知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一天,蝗蟲從西北方遮天蔽日飛來,所到之處,莊稼深受其害,有的甚至顆粒無收。急得老百姓坐臥不安,到處求神拜佛祈求消災免難。
米芾看到這種情景,深知蝗災的危害,也知道靠求神拜佛是不能保住莊稼的。災情讓他心急如焚,他立即將衙門內的所有官員和差役召集到一起,要他們帶上掃帚、拍板天天跟隨自己去田間撲滅蝗蟲。老百姓看到米芾帶領官員差役親自到田間滅蝗,男女老少也一起動手,帶上滅蝗工具參加滅蝗。當時,鄉間的田野里,滅蝗的隊伍一字排開,像一道道人牆,大家有的揮舞掃帚撲蝗,有的手拿拍板拍殺蝗蟲。經過幾天奮戰,撲殺蝗蟲不計其數,倖存的也無處藏身,只得飛往遠方。米芾不靠天、不靠地、不靠神、不靠佛,帶領官員百姓,用人力戰勝了天災,使當年的農業又獲得了大豐收。
正當人們歡天喜地慶祝豐收的時候,一個差役給米芾送來一封信。米郡守拆開一看,原來是鄰縣縣官的信,信中指責米芾不該把蝗蟲趕到該縣,致使該縣慘遭蝗災,損失十分嚴重。米郡守看後微微一笑,提筆在信後寫了幾句話,要差役原信退回。
鄰縣縣官接到米芾退回來的信,展開一看,只見信中寫道:蝗蟲本是天災,不是人能夠排擠的,如果我能把蝗蟲驅趕到該縣,那么貴縣為什麼不能把它發回來呢?這個縣官看後,細細一想,覺得米芾說得確實有理,馬上寫信向米芾賠禮道歉,米郡守接信看後一笑了之。

息氣橋

人們常說“人爭一口氣,佛爭一柱香”,這句話細想起來十分荒唐。俗話說“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門鄰友善,仁里安康”,人又何必爭那一時之氣,傷夫妻之和、失家庭之睦、丟朋友之誼、忘鄰里之好。而“佛爭一柱香”則更是荒誕,連那普通和尚都要嚴守戒律,一心向善,更何況那西天大佛。人們稱頌彌勒佛“大都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這些佛歷經磨練,千年修行,方成正果,哪裡會為一柱香,你爭我奪,大開殺戒?所謂“人爭一口氣,佛爭一柱香”說穿了是那些爭強好鬥之徒為了自己的面子或一己私利,打鬥廝殺找的藉口而已。到後來,輕的兩敗俱傷,重的釀出命案,傾家蕩產,家破人亡,實在不值得。今以“息氣橋”故事為例,勸君莫要爭一時之氣,逞一時之勇,忍幾句無憂自在,退一步海闊天空。
古時候,在安徽省無為縣南鄉有一座小山村,住著十幾戶人家。由於山村偏僻,村裡的人春種秋收,完糧當差,日子過得比較安寧。
這一年,一個叫李玉保的農戶要蓋新房,挖地基時將連牆隔壁的王三犟家的牆角培土挖掉了,牆角暴露在外面。這下可把脾氣暴躁王三犟惹惱了,他怒髮衝冠責罵李玉保不該挖他家的牆角,壞王家的事。李玉保也不甘示弱說,不挖掉培土,我家的牆角怎么擺?你這不是明擺著要占我家宅基地嗎?兩家公說公的理,婆說婆的理,互不相讓。先是互相怒責,進而互相謾罵,接著廝打起來。王三犟氣不打一出來,一掌將李玉保打倒在地,頭碰到一塊石頭上,頓時鮮血直流,人也暈了過去,經及時搶救方才醒過來,幸無大礙。李玉保吃了大虧,於心不服,邀集親朋好友於第二天趕到王家打復架,王家早有準備,也邀了十幾個人在家守侯。待到李家人到,一言不合,雙方動起手來,發生了群毆群斗,雖經鄰居調停,但各自都有數人受傷,憋在心中的氣又都添加一籌。
爭吵打罵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李玉保家的房子終究要建,但王家又堅決不準暴露牆角。村里一些長者為平息事端,多次出面調停,仍無結果,無奈之下,李玉保一紙訴狀將王三犟告到縣衙。
俗話說“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別進來”。當今世上哪個做官的不貪?“十年窮知府,十萬雪花銀”,那些個當官的個個心黑手辣、貪得無厭,只要有訟事,就是他們招財進寶的好機會,哪肯輕易放過?他們吃了原告吃被告,吃得腰肥肚大,兜囊鼓鼓。李玉保雖居住山村,但對打官司的行情也略有耳聞。這次打官司,他從找人寫訴狀,托人遞訴狀,打點縣官、師爺、衙役,哪樣不用錢?細算起來紋銀花了六十多兩。這對於一個農戶來說,數字是相當驚人的。再說王三犟聽說李家已把他告到縣衙,並且送了不少禮,他生怕自己敗訴,也托人四處打點,花銷並不亞於李玉保。縣官收了雙方財禮,便使出了平時慣用的手法,先是分別找原告和被告,進行恐嚇和威嚇,以達到調停目的。但這次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無法調停,只得升堂問案。然而,這次該如何結案呢?雙方都送了銀兩,如果偏向哪一方,另一方若訴至上司,說出真相,到時無法交代。於是縣官使出另一招,先給原告和被告各打二十大板,來個下馬威,再刀打豆腐兩面光了事。
到了升堂那一天,李玉保和王三犟早早來到大堂外,等候縣官傳喚。一直等到晌午,縣官才坐堂問案。一陣吆喝聲後,大老爺傳原告和被告到堂,先讓原告李玉保訴說案由,李玉保說:“小人在自己家宅基地上建房,王三犟想霸占我家宅基地,以種種藉口不讓施工,還將我打翻在地,碰在石頭上,頭破血流,昏迷不醒,多虧家人和鄰居及時施救,我才能轉危為安,望青天大老爺給小人做主。”李玉保剛剛說完,縣官便道:“大膽王三犟,人家蓋房你不給施工反將人家打翻在地,這等惡棍實在可惡,來呀,將王三犟重責二十。”這些衙役早就知道審案套路,把個王三犟掀倒在地,打得呼爹叫娘,打完之後才讓王三犟起來申辯。王三犟說:“青天大老爺,小的實在冤枉,自古說為人在世什麼都可以讓,唯有家裡老祖墳,老牆角和腳頭老婆不能讓,李玉保以建房為名,有意刨我家老牆角,這是人人皆知的事,我出手傷人固然不對,已經領責,但他挖我家的老牆角,叫我今後怎么做人?請大老爺給小人做主。”縣官聽完王三犟訴說後,一拍驚堂木說:“李玉保你挖人家牆角是傷風敗俗之舉,有意壞王家的事,也不能輕饒,來呀,將李玉保也重責二十。”差役上前將李玉保按倒在地,打得皮開肉裂。打完後,縣官說:“剛才聽了原告的訴訟和被告的辯述,雙方各有隱情,待本官細細查明,再擇日升堂判案,原被告暫時回家聽傳。退堂。”
可憐李玉保和王三犟稀里糊塗遭到一頓毒打,一個一顛一跛,一個一瘸一拐走出縣衙,忍著疼痛往回趕路。在離城十五里的地方有一條河,河面上有一座單孔石拱橋連線兩岸。王三犟走到橋頭時感到渾身疼痛,就在橋的石頭欄桿上坐下來休息,隨後而來的李玉保也感到身子又痛又累,就在橋的另一邊的欄桿上坐下來歇腳。他們先是相互對視一眼,就各自把頭扭向一邊,回想起事情的前前後後,覺得自己實在冤枉。原望今天升堂,事情有個了斷,誰知道結案無期,反招來狗官羞辱毒打。再想想自己所作所為,傷了鄰里和氣,費神勞力,白送人錢財,還飽嘗皮肉之苦,實在不該。李玉保想到這裡,情不自禁地仰天長嘆,自言自語道:“早知今日,讓地三寸又何妨?打什麼官司!”王三犟雖然脾氣暴躁,但卻是個性情中人,迎話搭話道:“是呀,早知今日,要它什麼面子,你把牆建好後,把土淤好也就是了。”既然兩人搭上話了,交談起來也就心平氣和了。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各自先是訴說了自己處事不當之處,接著又講到縣官貪婪狠毒之心,說到今日不結案,是為了再撈一點好處,最後還協商解決了李玉保建房事情。漫天陰雲,煙消霧散。第二天,李玉保便上縣衙撤回了訴狀。這件事傳開以後,人們就把這座橋稱為“息氣橋”。這真是:人到明了方恨晚,破財受辱才知遲。勸君莫要常生氣,息事寧人不愚痴。

劉夫人身葬蟂磯

安徽省無為縣二壩附近有一座小山,叫蟂磯。山高不過十丈,方圓僅有九畝七分,凸向江心,與蕪湖隔江相望,據說劉備夫人孫尚香就葬身此山。
相傳三國時期,魏、蜀、吳鼎立。曹操、劉備、孫權皆為亂世梟雄。雖然蜀吳時而互相廝殺,時而聯手抗魏,但是孫權始終將劉備視為大患,想方設法誅殺劉備。有一次孫權以招親為名,想引劉備到吳國去,準備見機殺掉劉備。辛虧諸葛亮早已洞察一切,擬定錦囊妙計,巧做安排,讓“劉備招親,弄假成認真”,粉碎了孫權殺劉的陰謀,最終使孫權落了個“賠了夫人又折兵”,懊惱萬分。
劉備和孫權妹妹成親後,老夫少妻相敬如賓,十分恩愛,小日子過得和和美美,完全沉浸在蜜月中,樂而望返,險些中了周瑜奸計。多虧趙子龍按諸葛亮吩咐及時提醒,夫人賢惠,決意相隨。為掩人耳目,假稱江邊祭祖,不辭而別,甩脫追兵,夫婦順利返蜀。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劉夫人在蜀地雖然夫妻生活稱心如意,但難免思母念親,時常掛念家人,很想有機會能回吳省親。
再說孫權本想以嫁妹為誘餌,加害劉備,誰知弄巧成拙,不但讓劉備得以擁香抱玉,再獲新嬌,而且還損兵折將。每想起這件事情,就咬牙切齒,恨從心頭起,總想找機會除去劉備,成就霸業。這一天,有細作來報,說劉備遠涉山險去西川,意圖益州。孫權認為時機已到,他與謀士商議,決定接回劉夫人和阿斗,扣為人質,要挾劉備,討還荊州。於是派周善前往荊州向劉夫人謊報國太病危,欲見親女,要郡主帶上阿斗火速返吳。夫人聽說慈母病危,心急如焚,恨不得插上翅膀飛往母親身邊。然而夫君引兵遠行,她本想知會軍師,但禁不住周善一再催促,只得簡單收拾一下,帶上阿斗隨周善上船向吳國方向駛去。半途被張飛、趙雲江中劫獲,殺掉周善,奪走阿斗,無奈夫人以死示回吳之心意,張、趙恐傷夫人,只得放行。早有探馬報之孫權,孫權害怕國太責罵,把劉夫人迎至蕪湖鳩江下榻,不準與國太見面。到了這時候,夫人方知上當受騙,遺恨無窮,終日以淚洗面。
一天,吳軍細作報知孫權,猇亭一戰,陸遜營燒七百里,蜀兵大敗,訛傳劉備戰死於亂軍之中。劉夫人聞知噩耗,頓時暈厥過去。醒來哀慟不止,回想東吳聯姻,蜀中生活,先帝關心體貼,寵愛無比更是肝腸寸斷。每日必到江邊望蜀而哭,直哭得天昏地暗,月冷雁啼。這一日,劉夫人又到江邊面對西蜀思帝痛哭,由於悲哀過度,神志不清,恍惚看到江中有一隻大舟,先帝站在船頭向她招手,夫人不顧一切地縱身一躍向大船撲去,身溺滔滔江水,香消玉殞。香骨漂至對江無為蟂磯腳下,被魏營一士兵撈起,報於曹丕,曹丕為夫人忠貞的品德和操行所感動,令厚葬於蟂磯。後來,人們在山上建一座廟,用以紀念夫人。
蟂磯是凸向江心的小山,在此為劉夫人葬身建廟,倒與夫人望帝思蜀的心情天緣巧合,好像是上蒼有意安排似的。有人在廟內夫人坐像前的兩側楹柱上題寫了“思親淚落吳江冷,望帝魂歸蜀道難”的楹聯,惟妙惟肖地刻畫出劉夫人悲痛的心情。

草船借箭

安徽省無為縣和含山縣一衣帶水,以裕溪河為天然縣界,河的東西兩岸是龜山(屬含山縣)和七寶山(屬無為縣),兩山隔水相對。龜山山清水秀,山下湖水流淌,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七寶山山勢險峻,易守難攻。三國時期,魏、吳各占一山,築城建柵,形成戰時關口。後來人們把孫權在龜山築的城叫東關,把曹操在七寶山扎的寨叫西關。至今人們在東關還可以看到孫權當年的“點將台”和吳兵放馬的“散馬灘”,在七寶山可以看到曹操豎旗的石夾。
相傳當年魏、蜀、吳鼎立,曹操、劉備、孫權都想成就霸業,互相間戰事不斷。一天,吳營呂蒙向孫權進言:“曹操多次進兵犯我東吳,我們必須早作防備。現在魏兵又在七寶山建柵紮寨,意在再次進兵,我們也應在前沿設重兵防守。目前,我到前方察看,覺得七寶山對面濡須山(即龜山)是我軍屯兵的好地方。駐紮此山可嚴密監視曹營一舉一動,山下湖水可供兵馬飲用,山底湖灘野草能用來牧馬,更重要的是這座山山勢險峻,易守難攻,同時進能水陸並用,直攻魏營重鎮合肥,退能以長江為屏障,拒來犯之敵,是兵家必爭之地,望我主早作定奪。”孫權覺得呂蒙所言有理,立即派朱桓駐守濡須山,臨水築塢,與魏營對壘。
建安十八年,曹操率兵由合肥渡過巢湖,要奪取濡須山這塊戰略要地。但多次進攻,都被吳軍憑藉濡須山的有利地勢擊退,兩軍相持一個多月。曹操見明攻無果,便於一天深夜偷襲,準備一舉攻克濡須塢。誰知吳營早有防備,只聽一聲炮響,數千隻戰船把曹操人馬團團圍住,一陣猛攻,將魏兵打得潰不成軍,數千人落水身亡,活捉魏兵三千多人。曹操忙令退兵,堅守七寶山,任憑吳軍叫陣,只是不理。孫權為了進一步了解曹操在七寶山的軍事布置情況,一天他親自坐船到魏營前察看,魏兵報於曹操,眾將領紛紛要求出擊,活捉孫權。曹操親臨陣前觀看,見吳船裝有器械,且軍容整肅,恐孫權有備而來,只令弓弩齊發,不準出擊。並讚嘆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生兒子若豚犬耳!”魏營弓箭手紛紛瞄準孫權乘坐的船放箭,船的一面插滿亂箭後,孫權令舵手掉轉船頭,以另一面受箭,等插滿箭孫權讓士兵一起高呼:“感謝丞相送箭。”,然後才開船離去。後來,羅貫中在撰寫《三國演義》時,根據這一歷史事實,筆下就有了“草船借箭”的故事。

洗腳塘

安徽省無為縣北門城外有一條小街叫下草城街。街的北頭不遠處有一口池塘,池水清澈,可清楚地看到水底下的水草和游魚。池塘四周的幾株翠柳,迎風起舞,不時傳來蟬鳴鶯啼。真是“池中魚戲水,岸畔柳隨風”。其景十分秀麗。身臨其境,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這裡就是無為有名的“洗腳塘”。
為什麼這口塘叫洗腳塘?在民間流傳這樣一段美麗動人的故事。
相傳在宋朝離洗腳塘不遠的地方,有一戶姓王的書生,後來考中進士,入朝為官,步步高升,官至丞相。這個人就是我們無為縣人人皆知的王丞相。王丞相生有一女,聰明無比,丞相視如掌上明珠,請名師讓她和她的兄弟一起受教。待王小姐長到一十六歲,不但美艷絕倫,有沉魚落雁、羞花閉月之貌,而且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女工刺繡更是一絕。後被選入宮中,冊封貴妃娘娘。
王貴妃深居皇宮數年,十分思念家中親人,多次向皇上請求回家探親,但皇上都沒有答應。有一次,王貴妃乘皇上心情特別好的機會,再一次向皇上要求回家探親,皇上欣然允許。
王貴妃得到皇上旨意,喜從天降。匆匆準備,辭別聖上,離開京城往家趕路。俗話說過了門的姑娘“回娘家像射箭的,回婆家像背纖的”.貴妃娘娘恨不得插上翅膀一下子就飛到娘家,一行人馬星夜兼程,只用了十幾天的時間就趕到了無為縣城。恰巧遇到了一場暴雨,大家只好一邊躲雨,一邊稍作休息。不一會,雨過天晴。就又繼續趕路。過了彎草城街,前面的路都是田間土路,被暴雨浸透,泥濘路滑,轎夫們抬著娘娘小心翼翼地慢慢向前艱難地行走。突然,前面一個轎夫一步沒有走穩,摔倒在地,轎子向前一傾,幸虧娘娘見機得快,伸手抓住轎桿,雖然沒有被摔出轎外,但鳳體難免離座,雙腳落地,一雙繡花鞋沾滿了爛泥。娘娘覺得穿著沾滿泥的鞋回娘家,有失鳳儀,於是叫太監和宮女攙扶下轎,在路邊池塘的水跳上把鞋上的爛泥擦洗乾淨,然後才上轎繼續趕路。由於娘娘在這口塘洗過腳,後來人們把這口塘命名為“洗腳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