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口瓷

一般採用覆燒法燒造的瓷器,因口沿無釉,露出胎骨,稱為“芒口”,帶有芒口的瓷器,叫芒口瓷。有些文獻中提到,北宋宮廷不用定瓷,就是因為有"芒"的原故。官僚貴族在使用時,則多用金、銀或銅鑲裝器口,一則可避其"芒",同時也可藉以夸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芒口瓷
  • 一般:採用覆燒法燒造的瓷器
  • 定義:帶有芒口的瓷器
  • 一則可避其芒:同時也可藉以夸富
芒口瓷,也稱“芒口”。
所謂覆燒法,就是將碗盤等器皿反扣著焙燒,儘管此出現"芒口"的缺點,但可以提高產量,降低成本,所以得到普遍的推廣。景德鎮湖田窯就曾大規模生產芒口瓷。覆燒法為北宋中期(一說是五代時期)河北曲定窯首創,直到元代還很盛行。
為了彌補芒口的缺陷,往往以金、銀、銅圈鑲在口沿上作為裝飾,同時可顯示豪華尊貴。據《吳越備史》記載:“太平興國五年九月十一日王進朝謝於崇敬殿,復上金裝定器二千事,水晶瑪璃寶裝器皿二十事,珊瑚樹一株”。此處吳越王錢氏所進貢之“金裝定器”就是指這類鑲金口的芒口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