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元復

艾元復

艾元復(1603年—1665年)。字亨伯,號意九,米脂縣(今陝西省子洲縣)苗家坪鎮梁渠人,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考中舉人,河南府偃師縣知縣。

基本介紹

  • 本名:艾元復
  • 字號:字亨伯,號意九
  • 出生地米脂縣(今陝西省子洲縣)人
  • 出生時間:1603
  • 去世時間:1665
  • 主要成就:河南府偃師縣知縣
人物生平,主要功績,編纂《偃師縣誌》,詩詠“偃師八景”,家庭成員,

人物生平

艾元復,字亨伯,號意九,米脂縣(今陝西省子洲縣)苗家坪鎮梁渠人,生於明萬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卒於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他於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考中舉人。
艾元復經歷了明清易代,最終以舉人身份出任河南府偃師縣知縣,時在清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先是李闖王“屠城”偃師,繼是明末戰爭不斷,艾元復接手的偃師縣已經破敗不堪,百姓急需休養生息。
吃過苦的艾元復,最能明白百姓的疾苦。一上任,他就下令開倉賑災,招撫流民,讓他們開荒種地,並修建學校,培養人才,數年之後,偃師境內成為百姓樂土。
最重要的是,艾元復為官清正、衣食簡樸,受到百姓及上級的肯定。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3月,皇帝下旨表彰艾元復,並賜進士;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皇帝欽點23名清官升任監察御史,艾元復名列其中。他離任時,偃師百姓哭著為其送行。
一年後,艾元復因公途經洛陽,偃師百姓出境歡迎,人群蜂擁,馬幾不得行。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皇帝命艾元復巡視京通二倉,兼巡視通惠閘河,巡歷北京、通州和天津事務。
為了儲存巨額漕糧,明朝政府在北京和通州設定了許多糧倉,統稱京通二倉。京倉為天子之內倉,通倉為天子之外倉。漕運和倉儲事關國計民生,意義重大,可見皇帝對艾元復的信任和重用。艾元復也不辱使命,他以除奸清蠹、稽核查勘為己任,政聲顯赫,後不幸歿於任上。
艾元復去世後,與父親艾郢胤同祀鄉賢祠,這在米脂縣歷史上還是非常少見的。在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版《偃師縣誌》中,艾元復成為清朝偃師第一位被列入“名宦傳”(聲名地位顯赫的官員之傳記)的知縣。

主要功績

編纂《偃師縣誌》

艾元復在偃師3年,不但為官清正,與百姓和衷共濟,而且有纂修縣誌的志向。他親自為《偃師縣誌》作序——“邑必有志!”他說,正如“國不可以無史,家不可以無乘(家譜)”一樣,一個縣也應該有縣誌。
自明嘉靖時期纂修《偃師縣誌》之後,偃師一直沒有新修縣誌。艾元復以修縣誌為己任,他認為修縣誌“功繁事巨,前人諉後人,後人又諉後人”,那么修志之事就遙遙無期。因此,艾元複決定在任期內纂修新《偃師縣誌》。
對修志原則,艾元復提出5個字——“傳信不傳疑”。艾元復纂修《偃師縣誌》由藺楠然(明代名臣藺完植之子)主筆,鄭謫星、胡淑生二人協助,歷經3個月完稿,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刊刻。此志因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洛水漲溢而版片無存,如今傳本很少。
艾元復對《偃師縣誌》評價頗高,他認為該志“於疆域,則書務表其隆盛之勢;於風俗,則書務復其淳古之風;於城池,則書務嚴其保障之功;於村鎮,則書務遂其閭井之樂;人才關乎學校,書其何以育才興賢;御武存乎干城,書其何以講武練卒;……”
該《偃師縣誌》共四卷,卷前有偃師人、清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進士藺挺達(藺完植的孫子)序、艾元復序,還有修志牌文、修志姓氏、凡例十則、志目、圖、表等。
卷一為地理志(沿革、分野、疆域、形勝、山川、保里、村鎮、市集、風俗、物產),建置志(城池、公署、學校、武備、街巷,坊表、鋪舍、橋樑),貢賦志(戶口、田賦、驛站、屯田)、禮儀志(公式、祀典)、故跡志(古蹟、陵墓、祠廟、寺觀)。
卷二為秩官志(縣令、縣丞、主簿、典史、教諭、訓導、驛丞、名宦),選舉志(進士、舉人、武舉、恩貢、歲貢、監生、薦辟),人物誌(鄉賢、孝子、封地、武並、烈義、義行、義夫、節婦、烈節、游離、隱逸、仙釋),雜誌(臨幸、災祥、紀實、雜記)。卷三為藝文志上(碑)。卷四為藝文志下(記、文、志銘,頌、敘、贊、引、謠、行、曲、詩等)。
全書分門為十,共領七十三目,各目先有小序,以記其源流及變革,提綱挈領,層次分明。內容中秩官或稱令、稱尹、稱知縣,各隨朝制,十分得當。各代沿革均有注典。貢賦志記載明、清兩朝資料,頗為豐富。

詩詠“偃師八景”

艾元復在《偃師縣誌》中還確定了“偃師八景”,即馬鞍山色、首陽晴曉、楊村晚渡、伊洛合流、緱山夜月、夾河漁歌、滑城煙雨、邙山霽雪。他寫有偃師八景詩,對偃師的人文和風景大加讚美——
遠岫參差列翠紋,峰巒疊疊鎖層雲。雨籠煙樹鳥啼急,日映嵐光草色勻。穿洞樵歌聲乍歇,攀岩游屐酒初醺。遙望少室迥相接,不盡岧(tiáo)蕘(ráo,柴草)雜郁紛。(《馬鞍山色》)
山勢崚嶒(céng)半入空,天光淡淡瀉雲封。草痕輕透春風碧,樹色先分旭日紅。古剎偏宜明滅見,河流更在有無中。登臨極目情何限,疑是鐘山第一峰。(《首陽晴曉》)
洛水潺潺映晚紅,片帆唉乃棹(zhào)輕風。數聲僧磬遠山外,一曲漁歌夾岸中。頹馬騁途嘶古渡,勞人慾濟看高舂。綠楊千樹村燈暗,又見沙鷗西復東。(《楊村晚渡》)
伊洛西來各一川,會奔此地復湉(tián)湉。鳥驚沙岸北南樹,漁到波心上下天。既出圖書瀉綠宇,更環球鼎燦青躔(chán)。曠徑今古流無際,總是朝宗入大淵。(《伊洛合流》)
緱山夜色月澄清,四野無塵花露凝。白鶴不迷仙島路,碧雲空鎖滑王城。光搖古殿松楸老,字滅殘碑澗戶明。可惜翠裘相擬似,教人徒憶鳳笙鳴。(《緱山夜月》)
輕舟片葉掛飛蓬,弱笠蓑衣溪上翁。數曲歌殘兩岸雨,一聲棹破隔江風。桃花浪里春常住,杜若洲邊瓮不空。醉臥頓忘天地老,浮沉宜與世人同。(《夾河漁歌》)
費滑城頭送落暉,於今最是滿林霏。馬嘶曲坂疑駝偃,麥秀丘壟有雉飛。淡抹峰巒勻翠碧,疏籠澗草自芳菲。年年煙雨堪圖畫,亦識興亡共一機。(《滑城煙雨》)
彤雲吹散北風寒,雪色連峰樹色乾。不夜城夭封古冢,長春苑落壓重巒。林皋有屐覓山晚,溪谷無人嗟路難。共道灞橋詩思好,曾知磬石賴誰安。(《邙山霽雪》)

家庭成員

父親:艾郢胤(yǐngyìn),字五嶷,號九澤,生於明萬曆十三年(公元1585年),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考中進士,初授戶部觀政考授推官,敕贈文林郎、貴州道監察御史,卒於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據民國版《米脂縣誌》記載,明朝米脂縣共考中文進士8人、文舉人20人,艾郢胤、艾元復及其子艾十奇榜上有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