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形帽

船形帽

船形帽,某些國家軍隊佩帶的一種形似船隻的軟體制式軍帽,俄軍曾稱其為摺疊式軟帽

船形帽即國際帽。採用國際通用樣式,戴著美觀大方,同時也較好地解決了官兵夏季戴大檐帽太重、太熱和不便攜帶的問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船形帽
  • 別名:稱其為摺疊式軟帽
  • 溯源:最早的船形帽是西方近代軍隊
  • 制式:兩側面的上檐附有鑲邊
船形帽子,溯源,制式,帽子典故,經歷,

船形帽子

溯源

最早的船形帽是西方近代軍隊的軍官制式軍帽。右圖為大衛所繪拿破崙翻越阿爾卑斯山,大衛《拿破崙翻越阿爾卑斯山》古典船形帽。
船形帽
油畫中拿破崙頭戴的正是現當代船形帽的雛形,也有人稱之為“二角帽”。後來船形帽發生演變,帽形變小,帽邊變軟,逐漸成為士兵制式軍帽

制式

美國陸軍的船形帽在兩側面的上檐附有鑲邊,將官鑲金絲線或金色合成金屬絲,其他軍官鑲夾有黑色人造絲或合成金屬絲,準尉鑲夾有黑色人造絲的銀線或銀色合成金屬絲。蘇聯紅軍1935年開始戴用該帽,陸軍只在士兵、軍士、軍校學員和軍事建築人員中戴用,海軍除上述人員外,軍官亦可戴用。
中國人民解放軍50年代實行軍銜制期間,船形帽為軍士和士兵的夏季制式軍帽。船形帽戴在頭上可略向右偏,但其右側底緣不得觸及耳尖。戴好後,從側面看時其前、後垂直折線與帽頂線應形成一條不間斷的折線。帽頂不得受壓或變形,使帽子的前頂端和後頂端保持尖頂狀。它打起仗來很方便,利於戴鋼盔,不易被勾掛,既可當帽子戴,又能當毛巾擦汗洗塵。因此,至今仍有許多國家的軍隊採用這種軍帽

帽子典故

對於普通中國人而言,提到船形帽,大家可能最先映入腦海的景象就是老電影裡斜挎小手槍、歪戴船形帽的國民黨女軍官。而事實上,船形帽由於設計簡潔、功能實用,長期以來都是世界上很多國家軍隊的標準軍帽,而且還在解放軍的軍服系列中存在過一段時間。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有的國家繼續將船形帽作為軍隊的重要裝備,而有的國家卻已經開始取消長期使用的船形帽。小小的船形帽,在世界軍服歷史中演繹了一段頗有趣味的“傳奇”。 實用和美觀:
俄式船形帽俄式船形帽
百年歷史的船形軍帽
中國空軍飛行表演隊員頭戴船形帽的圖片在網上引得網友熱議。其實,現代意義上的船形帽的誕生,本身就和空軍有著直接的關係。有一本名為《談天說地話由來》的書記載,船形帽是在航空兵誕生的時候出現的,更確切地說,是在飛機用於軍事目的的時候出現的。而空軍的出現是很早的事情了。20世紀初,義大利的軍事理論家杜黑就提出了建立與陸軍和海軍平等的第三大軍種——空軍——的建議。隨後,空軍作為一個新的軍種開始出現在世界軍事領域。而最初的空軍飛行員都是從步兵、騎兵、炮兵等各兵種中選送去學習飛行的。步兵、騎兵、炮兵的軍帽通常都是大沿帽,但戴大沿帽飛行不太方便,飛行時迎面吹來的氣流會把它從頭上刮跑。另外,通過硬帽檐戴飛行風鏡也不方便。因此,最早的一種航空帽是無帽檐的輕便小帽。由於這種帽子的形狀,能使氣流環繞它平穩地流過。人們把這種帽子叫作駕駛員帽或者乾脆稱為船形帽。不過,就此認為船形帽最早出現於19世紀初可能還不是十分準確。因為,如果大家看一看拿破崙那幅躍馬向前的著名畫像就會發現,他頭上戴著的軍帽似乎也與船的形狀很像,有的專家就將拿破崙戴的這種軍帽稱作是“古典船形帽”。不過,不論怎么說,船形帽在軍中“服役”時間已經頗為漫長的說法是確定的了。船形帽之所以在軍中流行,主要原因當然是其所具有的“實用性”。除了當初空軍飛行員可以方便地戴著船形帽飛行戰鬥,陸軍軍人使用船形帽也有很多實用方面的優勢,比如船形帽由於沒有帽沿,因此便於士兵戴鋼盔,也可以用於在作戰訓練中擦拭汗水。除了實用,船形帽由於其簡潔的設計,也是一種非常美觀的軍帽,除了在軍隊中廣受歡迎,甚至在世界流行服飾領域也擁有一席之地。於是,船形帽由於其簡潔的設計和實用性,成為很多國家軍隊的必備軍帽。
船形帽產生以後,很快在很多國家軍隊中流行起來。不過,由於歷史文化的因素,這種軍帽主要還是在歐美國家軍隊中使用,跨越亞歐兩大洲的俄羅斯(蘇聯)軍隊也長期裝備了船形帽。 在漫長的歷史時期,船形帽一直是美軍的重要軍帽樣式,查看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的繪畫作品可以發現,當時的美國軍人就有戴著“大號”船形帽的。當然,美軍船形帽形象最深入人心的可能還是二戰期間的。二戰中美軍的軍帽主要有大檐帽、船形帽和貝雷帽,電影《兄弟連》中美軍第101空中突擊師的官兵戴船形帽的形象已經深入影迷的心,而艾森豪那張頭戴船形帽的標準肖像也有很高的“人氣”。時至今日,船形帽仍然是美國軍人穿著常服時的標準軍帽。蘇聯(俄羅斯)軍隊對於船形帽也同樣情有獨鐘。蘇聯紅軍1935年開始使用船形帽,蘇聯解體以後,作為蘇軍最大繼承者的俄羅斯軍隊,在軍服樣式上曾一度沿襲蘇聯軍隊,船形帽自然也就繼續在俄羅斯軍隊中被使用,而俄軍漂亮女兵頭戴船形帽的亮麗形象更是人們議論的焦點。二戰中的德國軍隊也裝備了船形帽,主要是作為野戰便帽使用。據說二戰期間德軍坦克兵也不戴坦克帽,而是戴著船形帽戰鬥。除了這幾個國家以外,還有很多國家的軍隊都裝備過船形帽,甚至歷來以衣著樸素著稱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也在上世紀50年代趕了一回“時髦”,採用了一次船形軍帽,但是由於傳統審美觀的影響,船形帽在我軍官兵中卻受到了強烈的抵制。
中國人民解放軍採用船形帽是在50年代實行軍銜制期間。當時,船形帽主要是作為我軍軍士和士兵的夏季制式軍帽。我軍選擇船形帽是因為當時多數國家軍隊都使用了這種軍帽,而且這種制式軍帽不但美觀大方,而且方便作戰,觀測目標時不影響視線,戴鋼盔時可以當內襯。讓大家沒有預料到的是,船形帽在我軍推行以後,並沒有受到戰士們的好評,甚至受到了官兵的強烈抵制。由於上世紀50年代,我軍剛剛與國民黨軍隊和美國軍隊作過戰,而當時美國兵和國民黨兵都戴船形帽,因此戰士們很不願意“穿戴得像敵人”。同時,船形帽的標準戴法是歪戴,而這種戴帽子的方法不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習慣。中國人對於船形帽的這種反感,不僅影響到戰士的心情,甚至讓民眾也產生了反感,有的青年甚至因為部隊戴船形帽而不願意參軍入伍。很多戰士的家人也對這種“怪異”的軍帽有意見,認為這種軍帽影響了自己孩子的形象。1957年,《解放軍報》還專門就船形帽的問題發表了文章,並受到了成百上千的讀者的關注。有關部門最終注意到了船形帽給軍隊帶來的不利影響,於是,1958年7月,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作出《關於修改服裝制式的決議》,把陸空軍士兵的船形帽改為解放帽,軍官大檐帽則在節日、外交等場合佩戴肩章時戴用,平時也改為解放帽。船形帽就這樣從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服體系中退出了。不過,幾十年後,有意思的事情發生了。前不久,中國飛行表演隊的飛行員戴船形帽的形象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船形帽在告別中國軍隊半個多世紀後,似乎又回來了。但是很多人還是對這種軍帽戴在解放軍軍人頭上有不同的看法,船形帽要想真正成為人民解放軍的制式軍帽,讓大多數人接受,或許還將面臨不小的阻力。
1958.8毛指示軍隊幹部下連當兵1月1958.8毛指示軍隊幹部下連當兵1月
江魯昌:
1955年,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時,士兵佩戴“國際帽”(也稱船形帽)。當時,老百姓和部隊同志對此帽有些難以接受,因為在電影裡戴“國際帽”的大多是“女特務”之類的人物。當時駐島部隊積極宣傳,向老百姓解釋“國際帽”的由來。
由於海風大,平潭駐島部隊的士兵戴“國際帽”時必須用左手壓住帽子,否則帽子會被海風吹跑。“國際帽”戴沒多久,就換回“圓頂帽”了。

經歷

1955年10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實行軍銜制,換著55式軍服,規定陸軍、空軍男士兵夏季佩戴船形帽,海軍男士兵為無檐大頂帽(俗稱水兵帽)。但這種流行國際的軍帽在我國“水土不服”, 一是當年美國大兵和國民黨兵歪戴船形帽,大家都十分討厭。二是船形帽需要“歪戴”,不符合中國人“正衣冠”的傳統審美習慣。
次年5月30日,解放軍報以《軍內外同志對船形帽有意見》為題選登了3封讀者來信。一石激起千重浪,幾乎每天都有戰士投稿寫信建議改革船形帽,使船形帽的話題成了全軍關注的一個焦點。
1958年1月13日,副總參謀長張愛萍到北京市公安部隊與士兵見面。張愛萍提到船形帽問題:許多義務兵同志對這個問題有意見,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這帽子美國兵也戴,大家更覺得不喜歡。所謂“習慣”,那就是久習才能慣的。抗日戰爭時代,由紅軍的帽子、衣服改為和國民黨軍一樣的帽子、衣服,過久了也就習慣了。希望同志們不要在這些小事上花費腦子,應該集中精力,下工夫好好學習!
1958年秋,時任國防部長的彭德懷到大同原195師視察,戰士們就帽子問題再次提出意見,彭總立即表態說:“我贊成大家的意見。”1959年春,經國防部批准,陸、空軍士兵夏季改發解放帽,這種船形帽只用了四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