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般羅密多心經

般若般羅密多心經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是佛教著名經文,簡稱《心經》。至今在中國流行最廣泛的佛經。在佛學界有很高的評價,認為《心經》是佛經的總括,懂了《心經》,讀佛經就能入門了。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全文只有二百六十字,卻是佛教三藏十二部近萬卷經典中字數最少,義理最豐富的佛經,也是理事圓融,知行合一,理論和實踐性很強的妙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 作品別名: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
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
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陀,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
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
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字意詳解:
題注: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般若:就是大智慧。即把愚痴虛妄之心,去得乾乾淨淨,把自己本來就有的真實之
心,發露出來的大智慧。而不是貪圖功利的小智慧。
波羅密:就是到彼岸。即離苦得樂,轉迷為悟的彼岸。
人的一切慾念,皆由心生,皆由心起。一心向善,即可成佛;一心念惡,即墮地
獄。不論什麼境界,都沒有虛空那樣,大得沒有邊際,獨有這個心,可以包含虛
空。所以有須彌納芥子之說。
本文的主旨就是:明白真實的道理,邁向生命的圓滿。
觀自在:即觀世音菩薩。
觀自在是法號。觀就是置身局外,從旁觀察。本處更是如此,用自己清淨心裡頭本
來就具有的慧眼,來觀照自己的妙真如性。
菩薩:就是用佛法來教化、普渡眾生的人。 菩薩是菩提薩埵簡稱。
菩提是佛道,薩埵是成就眾生。
就是用覺悟之道來教化眾生,使得眾生都能覺悟。
行:
就是依照用大智慧到彼岸的方法,去修。
深:
是形容修的功夫的程度。
般若:(bo re)智慧。
般若有幾種:
文字般若:文字,即經的字句,經裡頭的種種道理,全靠文字來敘述,來表達。但
是文字本身並不是真如本性。所以六祖惠能說:“諸佛妙理,非關文字”,故禪宗有
“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性,見性成佛。”
境界般若:又名觀照般若。觀就是觀察,觀察研究種種法的景象。照就是燭照,用
光明心去照見萬象的義理。一切法和義理,如果不經過觀察照見的功夫,又那裡能
夠徹底明白呢。有境界,就有次第。如:“昨夜西風凋碧處,獨上高樓,望盡天涯
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
在,燈火闌珊處”。
實相般若:實相,就是真實相。實相無相,凡是真實的,都是沒有形相的。所以金
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無相的,才是真實的。那么無相的究竟是什
么呢?就是自心的本體,如來藏心。
照見:
用慧眼來觀照自己的自性。正確地認識,明徹地看見自己的自性。
五蘊:
色、受、想、行、識五種。
色:眼、耳、鼻、舌、身五根。
受:領受。通過眼、耳、鼻、舌、身五根領受色、聲、香、味、觸五塵。
想:轉念頭。由五根領受到五塵而產生出的種種妄心。
行:急水上打球,念念不停留。一個接一個的亂念頭時起時滅,沒有停歇。
識:就是分別。 分別那種種東西境界。
由於有了這色、受、想、行、識五種蘊,積聚盤結在心頭裡,就使得人迷迷惑惑,
把原來的真實心,智慧光,一齊遮蓋住了,這真心的清淨光明,也就顯露不出來了。
皆:
全。
空:
不包含什麼,不真實,不長久,無常。
用慧眼來看,有形之物必然消亡,都是不長久的,只是計量的尺度不同罷了。即使
清淨之心,也是空的,無拘無礙,自由自在的。
佛的人生觀,就是要我們直面人生。人生短暫,生命只在呼吸間。當苦來臨時,就
化成苦;當樂來臨時,就化成樂。通過自身的刻苦磨礪,去得到心靈的安寧。
度:救度。
厄:災難。
度一切苦厄:就是救度一切眾生脫離苦難。
舍利子: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智慧最為第一。
舍利子是法號,就是舍掉自我私利的人。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相與空相沒有分別、空相與色相也沒有分別,色相就是空相,空相就是色相。不
要執著於色相,而看不到空相;也不要執著於空相,而看不到色相。
觀自在菩薩所講的是大乘佛法,圓通自在,空靈無礙,色空無二。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受、想、行、識也和色一樣,與空無分別。
諸法空相:
所有的法,都是空相。沒有分別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既然是空相,那么也就沒有生與死、垢與淨、增與減的分別。
人的自性,本身就是空靈的,清淨無礙的。眾生迷惑,執著於一頭,自然不知其理。
是故:
正是這個空的緣故。
觀自在菩薩更進一步地向我們闡述一切皆空,這一玄奧的道理。
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色、受、想、行、識這五蘊也是空的。
無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也是空的。即六根清淨。
無色、聲、香、味、觸、法:
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也是空的。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即十八界也是空的。
六根界: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
六塵界: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
六識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即這十二因緣也都是空的。
十二因緣: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空中自然沒有這十二因緣,也沒有這十二因緣役使。
法句經中釋迦說:
勤奮努力是不死的境界,懶惰懈怠是死境界。
勤奮努力雖死猶生,懶惰懈怠雖生猶死。
無苦、集、滅、道:
四諦也還是空的。
四諦:
苦:凡夫的現狀,病狀。
集:苦之原因,病因。
滅:覺悟狀態,健康相。
道:實現理想的方法,治療法。
無智也無得:
既然一切皆空,那么智和得也是空的了。
去法我執,即把人生的最高追求欲望,也要空掉,不要執著。
以無所得故:
正是因為沒有什麼可以得到的緣故。
只有明白了一切皆空的道理,本來就有的妙真如性,就會顯現出來。妙真如性,是
眾生本身就具有,又何需得到?
金剛經說,無有少法可得。倘若有法可得,即著相。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不是佛法。
只有破人我執,破法我執,把一切虛妄相破掉,心裡頭才湛然清淨,無拘無執,成
就佛道。
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
掛:牽掛。礙:阻礙。
因為依照般若波羅密多的方法修行,所以不為物所拘,無牽掛滯礙。
沒有牽掛,也就沒有恐怖心理。
人只要有滯礙、有牽掛,就永遠無法擺脫苦惱的糾纏。
遠離顛倒夢想:
正確地認識真理,遠離一切錯誤想法和夢幻想法。
究竟涅盤:
究竟:畢竟,到底的意思。
涅盤:超越生死的境界。
開悟是人生的最終目標,因此盡形壽不懈怠,最終超越一切境相。
三世諸佛:
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諸佛:一切佛。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無上的。
三藐三菩提:正等正覺,真正覺悟的人。
故知:
所以我們了解。
咒:即陀羅尼。真言,總持。總持:就是總綱。一法普現一切法,一咒普含一切咒。
大神咒:具有大神力的咒。
大明咒:具有大光明的咒。
無上咒:具有至高無上的咒。
無等等咒:具有無與倫比的咒。
能除一切苦:
它能除盡人心中的一切煩苦。
真實不虛:
是真實的,不是虛假的。
即說咒曰:
那么,就讓我來讀誦咒語吧。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此四句是密咒,要絕對明確地譯出來是極為困難的,因此只需念誦,不需翻譯。
如果強譯,可理解為:
覺悟,覺悟,正在覺悟,已經覺悟,就這樣成就了佛道。
波羅即到彼岸,波羅僧即已經到達彼岸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