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群島戰役(明清戰爭)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浙江清軍企圖徹底殲滅明魯監國政權的一次重要的戰役

基本介紹

  • 名稱:舟山戰役
  • 地點:浙江舟山群島
  • 時間:1651年(永曆五年)
  • 參戰方:明軍VS清軍
  • 結果:清軍獲勝
  • 主要指揮官:清軍:陳錦,金礪               明軍:朱以海,張煌言,張名振
戰前準備,清軍準備,明軍準備,戰役過程,殉難列表,

戰前準備

清軍準備

清軍在大體上平定了四明山區(餘姚境內)的抗清武裝以後,就著手部署大舉進攻舟山,摧毀魯監國政權。1651年(永曆五年)清浙閩總督陳錦、平南將軍固山額真金礪、固山額真劉之源、提督田雄、浙江巡撫肖起元會商進攻舟山機宜。經清廷核准後,公議由提督田雄先於六月十二日從杭州帶領兵馬前往定關,同定海總兵張傑會合,一面繼續搜剿大嵐(即四明大蘭山區)的抗清義師,一面料理船隻,作好渡海準備。七月十三日,固山額真金礪、劉之源統師由杭州經紹興寧波往定關;同月十九日總督陳錦率軍由衢州出發,經台州、寧波至定關。除了上述軍隊擔任進攻舟山的主力以外,陳錦等還命金華總兵馬進寶為總統,帶領水陸兵由台州乘船北上;並經清廷批准檄調吳松水師總兵王燝率部南下,預定八月二十日三路會攻舟山,企圖一舉殲滅明魯監國全軍。八月中旬,清軍雲集定關,舟山戰役即將開始。

明軍準備

在這“山雨欲來風滿樓”之際,魯監國召集文武群臣會議,商討堵御對策。決定留盪胡侯阮進帶領水師扼守定關海域,安洋將軍劉世勛、都督張名揚、中鎮總兵馬泰等領兵三營防守舟山城;魯監國和兵部侍郎張煌言、定西侯張名振分別率領軍隊乘船南北出擊,使清軍陷於顧此失彼的困境。具體部署是:“張名振督張晉爵、葉有成、馬龍、阮美、阮驥、方簡等遏南師;張煌言、阮駿率顧忠、羅蘊章、鮑國祥、阮騂、鄭麟、李英傑、符文煥等斷北洋。”
朱以海和他的高級將領作出這種部署,顯然是出於以下考慮:他們估計清軍水上作戰能力很差,大將阮進精於海戰,可以在海面擊敗來犯之清軍,確保舟山無虞;而乘江蘇、浙江清軍主力齊集定海,進軍長江口,將使清軍陷入進退兩難的處境。”很明顯,魯監國和張名振等率師親征吳淞是針對清軍齊集定海而採取的圍魏救趙之計

戰役過程

八月二十日,清軍陳錦金礪、劉之源、田雄和定海總兵張傑率軍登上戰船。次日晨大霧瀰漫,清軍乘潮蜂擁渡海。舟山群島明軍立即於各山頭傳烽告警,集合戰船,由盪胡侯阮進統領迎敵。雙方相遇於橫水洋(指舟山島與岑港即冊子山、瀝港即金塘山二島之間的海峽),炮火交加,戰況極為激烈。阮進身先士卒,指揮所乘戰船直攻清軍統帥金礪的座船。他把火球扔向金船,不料火球撞在金船的桅桿上反彈回來落入自己的戰船上,頓時引起大火。阮進被火燒傷,棄船跳入海中,被清軍擒獲,第二天,因傷重而死。海戰既以明軍失利告終,清軍就在當天下午進抵舟山,分一半兵員登入攻城,一半兵員留在戰船上作攔截回援明軍和機動之用。在強弱異形的情況下,舟山城中的明軍將領如安洋將軍劉世勛、都督張名揚仍然奮不顧身,率領營兵五百名、義勇數千人背城力戰,給予清軍很大殺傷。當時,明、清雙方主帥都認識到舟山城的得失是至關重要的。從八月二十二日激戰至九月初一日,明總兵金允彥(張名振麾下中軍)見城中火藥已盡,縋城出降;巡城主事邱元吉也接著降清。城中守軍在危急關頭志不稍減,把邱元吉的兒子斬首傳示四門,激勵眾心。魯監國和張名振張煌言統率的主力雖然取得了在海上阻擊浙江台州清軍和江蘇吳淞清朝水師的勝利,“南北應敵師皆幸勝”,忽然接到阮進陣亡、舟山危急的報告,火速回援。但在舟山海域遭到清方留船軍隊的頑強阻擊。清浙江福建總督陳錦在一份奏疏里描述了當時的戰況:清軍抵舟山道頭後,“其城下水寨賊船見我兵奮勇,即出外洋守口;城中賊黨閉門抗拒,疊次招撫,怙惡不從。職會同固山額真金礪、劉之源等隨發兵一半登岸圍城,一半存船禦敵。逆魁張名振等擁護偽魯在船,終日乘潮救應。存船官兵竭力堵御,旬日之內,晝夜不懈。……”九月初二日,圍城清軍採取挖城豎梯戰術,從舟山城西面突破明軍防禦,蜂擁入城。劉世勛、張名揚、馬泰率領部下將士英勇巷戰,力盡陣亡,舟山城遂告失守。明魯監國正妃陳氏等投井而死,西宮妃榮氏和世子留哥被清軍俘獲;此外,也有一些文官武將為形勢所迫歸順了清朝。據陳錦向清廷報告,清軍占領舟山以後明魯監國下“偽總督部院李長祥、偽伯及偽將軍章雲飛、尹文舉、蔡應選、塗登華等;偽總兵金允彥等,偽禮部丘元吉、偽戶部孫延齡、倪三益等;偽太僕寺李師密,偽兵部中軍周士禮,偽副、參、都、守周名臣、鄭國化、王培元等”先後降清,“俱分發內地善行安插矣”。

殉難列表

九月初二日舟山城失陷,大學士張肯堂、禮部尚書吳鐘巒、兵部尚書李向中、吏部侍郎朱永佑、通政司鄭遵儉、兵科給事中董志寧、兵部職方司郎中朱養時、戶部主事林瑛、江用楫、禮部主事董玄、兵部主事李開國、朱萬年、顧珍、工部主事顧宗堯、中書舍人蘇兆人、安洋將軍劉世勛、左都督張名揚、工部所正戴仲明、錦衣衛指揮王朝相、內官監太監劉朝、定西參謀顧明楫、諸生林世英皆殉節。
  1. 鄭遵儉,紹興人,義興侯鄭遵謙之弟。
  2. 董志寧,鄞縣人。
  3. 朱養時,江陰人。為人慷慨,尚與𣚘爭御史王翊事。台州清軍守道耿應衡遣奸細入舟山,托於日者,謂災星見,上之祿命盡矣。定西侯張名振信之,使禳。上擇日行香,養時上疏爭之。名振不以為然,養時怒曰:使虜聞之,謂行朝無一人矣。舟山陷。自縊。
  4. 林瑛,字玉之,福建人。同母、妻、婿、女五人航海。上入浙,婿隨鄭彩;瑛至健跳所,而母又死,貧甚。妻陳氏及女,為人紉箴以食。已而女又死。虜入舟山,瑛與陳氏分梁縊。陳氏腕弱不得死。瑛使其童子嗷嗷助之,陳氏揮之曰:吾守婦道三十年,垂絕而死男子之手乎?卒自力而死。
  5. 江用楫,蘇州人。
  6. 董玄,字天孫,會稽人。賦絕命詩自縊。
  7. 李開國,餘姚臨山衛人。
  8. 朱萬年,字虎拜,福建人。與吳鐘巒同死。
  9. 顧珍、顧宗堯,都是長洲人。
  10. 蘇兆人,字黃侯,蘇州人;大學士張肯堂之客。城陷,謂肯堂曰:黃泉之路,請以兆人為道。絕命詞云:保發嚴胡夏,扶明一死生。孤忠惟是許,義重此身輕。自盡於雪交亭。雪交亭者,肯堂讀書之所,有梅一、梨一,故稱之雪交雲。兆人死,肯堂酹之,而後自裁。
  11. 劉世勛,南直隸人。黃斌卿之在舟山,世勛即以安洋將軍守之,守甚力。城陷,自刎。清虜相謂曰:吾兵南下以來,所不易拔者,江陰、涇縣合舟山而三耳。隆武皇帝嘗聞江陰、涇縣之以守見屠也,嘆曰:吾家子孫遇江陰、涇縣三尺之童子,亦當哀而敬之。
  12. 張名揚,定西侯張名振之弟。名振之監國出征,以名揚守城。城陷,母範氏以下數十人闔門自焚。
  13. 戴仲明,寧波人,抱帝主投火死。
  14. 王朝相、劉朝,皆北直隸人。奉上妃陳氏、貴嬪張氏、義陽王妃杜氏入井中,以巨石覆之;朝相與朝皆自刎其側。當宮眷未入井之時,闔門放火;虜將滅火,而有校尉七人者,登屋極注矢向虜,虜不敢動。相朝蓋井既畢,七人挾弓矢投火中。
  15. 顧明楫,順天人,張名振之門客。
  16. 林世英,福建人。自福建入浙江,上書遇難,自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