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水河

舉水河

舉水河發源於大別山南麓,起源於麻城的西北部山區的福田河和乘馬崗鄉,是長江主要支流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舉水河
  • 起源大別山南麓
  • 注入:長江
  • 全長:165.7千米
  • 美稱:鄂東第一河
  • 古橋:“柳子港大橋”
走向,流域地區及其文化,橡膠壩,柳子港,舉洲,文物,

走向

舉水河發源於大別山南麓,自北向南流經湖北黃岡麻城市新洲區、黃岡市團風縣,在團風縣境內注入長江,全長165.7千米。素有鄂東第一河之稱,是長江主要支流之一。
舉水河在麻城境內起源於麻城的西北部山區的福田河和乘馬崗鄉,她的幾條支流經王福店,黃土崗,長嶺崗來到麻城市區,從麻城的東北角,拐一個彎,向南流去,一直流過宋埠、岐亭,出了麻城,流經武漢市新洲區、黃岡市團風縣後匯入長江。麻城依河而建,一道長堤將大河和城區隔開,河水清澈見底,麻城自來水廠建在河邊,河中間有幾個巨大的水塔。河堤又寬又直,堤的兩邊栽滿了垂柳,微風吹起,垂柳隨風搖擺,遠遠看去,就象姑娘的秀髮。

流域地區及其文化

橡膠壩

新洲人與水有緣。長江傍區而行,倒水、舉水、沙河3條大河穿境而過。按說,有眾多江水、河水為鄰,新洲應該不缺水。但由於獨特的地理走勢,新洲卻既是“水袋子”,又是“旱包子”——每逢汛期,上游洪水傾瀉而至,水患頻頻;而到旱季,上游又層層截流,要水無水。新洲人祖祖輩輩被水所困,被水所累。民謠曰“多不得,少不得,不多不少太難得;晴也抽,雨也抽,抽進抽出總是抽。”舉水是一條雨洪河流,穿過新洲一半的鄉鎮,也是新洲人民的心腹之患:每遇汛期,河水泛濫,險象環生,嚴重威脅兩岸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每到秋冬,河道乾涸,水貴如油,造成沿河兩岸乾旱頻繁,上下游民眾多次為搶水械鬥。當地一位老人回憶,20世紀80年代末,因為抗旱爭水,他們曾與麻城、紅安毗鄰的鄉鎮發生過幾次械鬥,死傷數人。
“舉水不治,新洲難興。”1999年初,驚心動魄的98洪澇災害甫過,飽受水患的新洲翻開撤縣設區新的一頁。剛剛組成的區委區政府在前任幾屆縣領導工作的基礎上,反覆論證,作出決策:在舉水河上建橡膠大壩。
2001年11月18日,新洲區政府籌資5000多萬元在邾城舉水河段動工興建了這一灌區補源工程。其主體工程壩長213米、高5米,為全省最大,全國最高,距舉水入長江處約27.5公里。舉水橡膠壩可攔蓄舉水徑流庫容1211萬立方米(中型水庫),形成回水面積360萬平方米,提供年灌溉水量1.7億立方米,從而保證城區日供水12萬噸之需,同時免除35萬畝農田的旱季無水之虞。每年農業灌溉效益2000萬元,供水效益1000萬元,從根本上解決舉水河周邊7個鄉鎮24萬人口的缺水之憂。
橡膠壩,又稱橡膠水閘,是20世紀50年代末隨著高分子合成材料工業的
發展而出現的一種新型水工建築物,具有投資低、節省三材、結構簡單、工期短、運行管理方便、阻水小、抗震性能好等優點,一般適用於低水頭大跨度的閘壩工程。橡膠壩是一種現代水利工程技術,用高強度合成纖維織物做受力骨架,內外塗敷橡膠作保護層,加工成膠布,再將其錨固於底板上成封閉狀的壩袋,通過充排管路用水(氣)將其充脹形成的袋式擋水壩。壩頂可以溢流,並可根據需要調節壩高,控制上游水位,以發揮灌溉、發電、航運、防洪、擋潮等效益。它的主要特點在於可以自如地進行升降。旱季時向橡膠壩內充水,升高壩體,攔蓄灌溉;汛期則可抽空注水,使大壩平臥河底,有利於防汛行洪。蓄舉水徑流庫容1211萬立方米(中型水庫),形成回水面積360萬平方米,提供年灌溉水量1.7億立方米,從而保證城區日供水12萬噸之需,同時免除35萬畝農田的旱季無水之虞
舉水河

柳子港

舉水河上面有一座古老的橋叫“柳子港大橋”,當然說古老那只是因為它在我出生時就已經存在了。柳子港大橋連線新洲區的三店街與鳳凰鎮,從而給人們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這座大橋的名字得名於它旁邊的柳溪村,也叫柳子港,聽父母說以前這個地方是一個有名的港頭,村裡面家家戶戶都是做買賣的,所以這個村人們就直接簡稱為柳子港了。柳子港距離三店街道中心要稍遠一點,所以人們更願意通過柳子港大橋去更近的鳳凰鎮買菜以及一些生活用品,有時候還能在那裡做做生意。柳子港人有聰明的頭腦,會做生意,因此生活水平也是日益提高,其名聲也是遠近聞名。柳子港現在主營棉花生意,這主要得益於一個聰明的默默無聞的帶頭人。由於靠近舉水河,因此每次發大水都有點擔心會被水淹沒,但是聽一些大人說,以前有個算命的劉半仙,他算過,說這個地方永遠也不會遭受水災,或許真的有神靈庇佑,即使98年的特大洪澇災害,舉水河泛濫,但是舉水河邊的堤壩一直挺立著,像一個巨人,保護著這裡。

舉洲

舉水河流經武漢市新洲區有一處延綿數里的沙洲,古稱“舉洲”,今人稱“宋渡島”。 舉水河最有特色的地方自然就是這裡就是,在柳子港大橋段上下游,河底不是淤泥,而是白色的細沙,這裡的沙洲毫不孫色與著名海灘。入夏水淺時,從河堤橫走舉水河,水沒不過成人小腿,即到舉洲沙洲,日光下沙灘白皚皚,顆粒細小純淨。河岸柳樹成蔭,桑樹成片,是一道很美的風景,微風輕鬆之時站在沙洲上,心曠神怡!而靠近河堤一側,因河底暗涌沖洗,水略深,且深淺不一。
主島上有一個行政村,叫宋渡村。有300多戶人家、1500餘居民,分6個自然村落住在島上。此島位於舉水河中間,在夏季漲水期,舉水河河寬陡增,宛如大湖。宋渡島容易被淹,淹水時,島上居民轉移到河兩岸人家寄居,隔河相望。
古舉洲,是鄂東舉水河中下游沖積平原和丘陵崗的總稱,由北到南十數里地,與鄂東另一條大河倒水河之間東西相隔有一道由大別山發脈的丘陵崗。 春秋末,周敬王14年(公元前506年)著名的吳國、楚國之間的柏舉之戰發生於此。

文物

近年來,在舉水河床上陸續被人們發現的石器、陶井、箭鏃、青銅璽和大量古錢幣,特別是在兩河之間(舉水、倒水)出土的一批批古代武士墓群,更能證明這裡曾經發生過慘烈戰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