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義張口洞文化遺址

興義張口洞文化遺址

興義張口洞古文化遺址位於貴州省興義市,是“興義人”古文化遺址群之一,張口洞古文化遺址代表了中國南方獨特的舊石器文化,1985年,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列為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興義張口洞文化遺址
  • 外文名稱:Cultural sites of XingYi Zhangkou cave
  • 地理位置:貴州省興義市
  • 類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詳情,相關考察,

相關詳情

張口洞位於興義市豐都營盤山南側山腰,洞呈岩廈形式,洞口高約6米,寬12米,洞內面積100餘平方米,就象一張張大的嘴。洞與山下的平壩,相對落差約20米,整體環境與頂效貓貓洞頗為相似。1985年4月20日,貴州博物館蔡回陽、王新金,興義文化局劉嘉坤、李志恩等調查發現興義張口洞遺址,獲石製品文物700多件,骨器11件,動物骨骼10多件及大量的動物骨片和用火遺蹟。
據1986年第一期《人類學報》載文認為:該文化為舊石器時代晚期。地質時代屬更新世的後一階段,居今約1萬2千年左右。
興義張口洞是舊石器時代的古文化遺址,其他文獻中描述:“張口洞古人類遺址,也曾發掘出舊石器晚期,距今約1萬年前的石製品、骨器、動物化石等700餘件”。

相關考察

1986年,貴州省博物館邀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李炎賢帶隊,對張口洞遺址進行考古試掘。試掘工作中,張口洞殘存厚度3米多的堆積物從下至上可分為12層,並且,各層都含有文化遺物。獲石製品1000多件,骨角器20餘件,包括骨錐、骨鏟和角鏟等。同時,發現了灰堆、炭屑、燒石、燒骨等用火遺蹟。還採集到火候較低的紅色、灰色夾砂陶片數塊,飾繩紋、方格紋和刻畫紋。發現的動物遺蹟有龜、鳥、竹鼠、豪豬、獼猴、大熊貓等10多種。
興義張口洞文化遺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