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八字橋

興化八字橋

八字橋位於興化老城區中心地段,即四牌樓東側,東城內大街與北城內大街相交匯處,橫跨南北流淌的北市河上的一座單孔花崗岩石橋。據《成豐重修興化縣誌》載:“一名登瀛,東來之水,自此而北。中和、永福兩橋跨之,參差如八字,曰八字橋”。

據有關史料記載,八字橋始建於明成化二年(1466年),距今已有近540年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興化八字橋
  • 地理位置:興化老城區中心地段
  • 修建時間:1611年
  • 記載文獻:《成豐重修興化縣誌》
簡介,傳說,

簡介

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興化知縣陳宇對八字橋進行大修,並在橋上建一座八角重檐高大的凌霄亭,上懸“宰相里”金字匾額,以與橋西約100米處的“狀元宰相”李春芳故居——元老府相對應。同時又在八字橋東西兩側商鋪的牆壁上嵌入由李春芳之孫、明禮部尚書李思誠,明南京戶科給事中禮部主事黃建中,明兵部左侍郎魏應嘉撰寫的《碑記》。此外,知縣陳宇還在橋上建一座旌表李春芳之女、國子監生王之麟之妻李氏的“節孝坊”。
興化八字橋
此後,八字橋曾於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和清嘉慶年間(1796至1820年)得到修建,特別是清嘉慶年間興化富商金氏出巨資,用花崗岩長條石更換原來的青條石,使之更加壯觀、結實,而成為興化明清時代88座磚、石、木橋樑中的最負盛名的石橋。
八字橋原先的坡度為45度左右,後於清嘉慶年間改換花崗岩條石時,放低為30度左右。東西橋面各為22級、寬3.4米、長20米,上鋪寬40厘米、厚16厘米大小不等的石板132塊。沿橋兩邊,建有寬大結實的過河樓,樓下皆為商鋪,使橋東西兩側的商鋪連成一片,八字橋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廊橋”。八字橋上和其東西兩側老字號商鋪一家挨著一家。橋西“劉正興篦子店”,生產和銷售興化名產篦子,店堂內懸有鄭板橋題寫的“髮光可鑑”匾一塊,從而成為該店金字招牌和鎮店之寶。民國十年(1921年)和民國二十年(1931年)興化發大水時,當時的江蘇省省長韓國鈞(號紫石)、南通實業家張謇等來興化賑災時看到此匾,讚不絕口,認為是興化書法藝術最高的匾額。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日偽統治時期,偽興化縣長李恭簡為了便於其“黃包車”過橋方便(雨雪天防滑),令人在石板上鑿寬約15厘米、深約10厘米的凹形槽作為車道。
自古以來,興化城就有七廟對七橋[即:上真廟對上真廟橋,東嶽廟對東嶽廟橋,城隍廟對城隍廟橋,西寺(寶嚴寺)對羅漢橋觀音閣(寶筏寺)對北門閘橋,小關帝廟對馬橋,文廟(夫子廟)對文通橋]和橋內有座廟,廟內有座橋(都天廟內有座橋)的說法。上世紀50年代末(1958年)拆城牆填市河時,人們才發現,八字橋橋拱西側石壁上果真鑿有一高約50厘米,寬約30厘米的神龕,內供奉一尊橋神塑像。其對面東側橋拱石壁也有一神龕,內供一尊河神像。從此,人們才證實“橋內有座廟”的真實性(過去人們乘船從八字橋下經過,白天也是漆黑一片,看不到神龕)。
上世紀90年代因擴建長安路,八字橋被拆除,其橋石除一部分鋪設在原八字橋東側,即長安路人行道旁以外,其餘分散各處,殊為可惜。

傳說

關於八字橋的來歷,還有這樣一段傳說,在興化廣為流傳:
興化的八字橋,是由八塊石頭組成的一座石板橋,形狀象八字而得名。因橋長八步就可以通過,也有人稱其為八步橋。 橋下的河只不過是一條穿城而過的河溝,河東有一座東嶽廟、北面是東寺橋,橋西有一條老街。傳說很早以前還沒有八字橋的時候,河東面的人到老街要轉一大圈非常不方便。 老街上住著一個姓楊的老人。他頭髮鬍子全白了,身體卻非常健壯,沒有人說得清楚他有多大歲數。他有著一手刻章的本領。經常做善事,他每天一早就在門口支起一口大鍋,煮上一鍋稀飯接濟周邊的窮人。因其好善向佛,生意特別紅火。找他刻章的人也特別多。 有一天晚上,門前來了八個人七男一女。領頭的是一個骨瘦如柴的老頭,倒騎著毛驢對姓楊的老人說:“我們一天沒有吃飯了,能不能討點稀飯讓我們喝喝。”老人忙放下手中的活計對他們說:“好的好的!你們稍等片刻我這就去準備飯去,大家請先進來歇歇。”老人把家裡所有能吃的東西都拿出來放在桌上請那八個人吃。那八個人也不客氣,一頓狼吞虎咽。其中一個女的對老人說:“老人家我們吃你的東西,身上沒有帶銀子,我們可以幫你做一些事情好嗎?”老人樂哈哈地說:“只要你們吃飽了比什麼都好,莫提銀子。天也不早了,你們今天就住我這裡吧。”...... 第二天一早老人和往常一樣支起大鍋燒起了稀飯,那八個人也早早地起來在一旁,看著老人一舀一舀的給窮人盛稀飯。八人中一個身背酒壺的拐子,笑眯眯地對老人說:“老人家你這么做好事接濟窮人是為什麼呀!”老人嘆了口氣說:“這些年年年犯年災這些人很可憐,不比我這個做手藝的。我反正是一個人能為他們做點好事就行了。可憐河東面的人了,他們一大早就要轉一圈才轉到我這裡。要是能從我這裡有座橋就好了。”拐子哈哈笑了起來,老人家這事包在我們身上。只見八個人象變魔術一樣,手一招從天上落下八塊石頭,不偏不歪形成一個八字橋。老人剛想看個明白,忽然飛來八朵祥雲,八個人向老人揮了揮手,登上祥雲飄走了。當時人們稱八字橋為八仙橋。 過了幾年窮人們發現姓楊的老人走了,不知到什麼地方去了。有人說他被神仙帶走了,到仙界去了。窮人忘不了老人的恩德,在八仙橋下建了座小廟紀念他。因老人刻字為生八仙橋改名為八字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