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濟宗傳承

臨濟宗傳承是指禪宗五個主要流派之一。臨濟六世孫為石霜之圓禪師。圓禪師以後分楊岐派、黃龍派。臨濟宗的創立及發展。

臨濟宗,臨濟宗祖庭,希運禪學思想,

臨濟宗

禪宗五個主要流派之一。從曹溪的六祖慧能,歷南嶽、馬祖、百丈、黃檗,一直到臨濟的義玄,於臨濟禪院舉揚一家,後世稱為臨濟宗。義玄是慧能的六世法孫。又臨濟六世孫為石霜之圓禪師。圓禪師以後分楊岐派、黃龍派。臨濟宗的創立及發展
臨濟宗為禪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運禪師住持宜豐黃檗寺時暫露端倪。
希運(?-857),少時在家鄉福建福清縣隨師出家。之後,參謁名師,得奉新百丈山懷海禪師(720-814)正傳,唐開成年間(836-840)到宜豐黃檗山駐錫, 宣講自己所悟得的禪宗新法,四方僧侶趨往問法者甚眾。僧徒義玄(?-867)從希運學法33年,之後往鎮州(河北正定)滹沱河畔建臨濟院, 廣為弘揚希運所倡啟的禪宗新法。這種禪宗新法因義玄在臨濟院舉一家宗風而大張天下,後世遂稱之為“臨濟宗”,而黃檗禪寺也因之成為臨濟宗祖庭。
與希運同時,另一高僧常觀也在宜豐五峰山開法堂。常觀與希運同出百丈懷海門下,兩人在宜豐互倡禪學。常觀雖未創宗派,然而門裔繁衍不衰,黃檗山也成為禪門祖庭。

臨濟宗祖庭

黃檗山
黃檗山,原名鷲峰,坐落在宜豐縣西北部的黃崗鄉黃檗村境內,是我國佛教禪宗五家之一的臨濟宗的祖庭。山高林密,層巒疊嶂,飛瀑鳴泉,極稱幽靜。山中古蹟主要有古寺、塔林、虎跑泉、龜石、飛瀑等。
黃檗山不僅是佛教五大禪宗之一臨濟宗的祖庭聖地,而且是贛西北著名的風景名勝。山高林密,層巒疊嶂,飛瀑鳴泉,是贛西北著名的風景名勝。寒婆泉位於黃檗山下,天然清純,冬暖夏涼,味道甘洌。
這甘洌的泉水在當地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上古時候鷲峰山下有戶人家,母親寒婆與兒子喜來相依為命,母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寒婆每日到泉井洗衣洗菜都和兒子在一起,寸步不離。可是不幸兒子夭折,寒婆再到泉井洗衣洗菜只是孤單一人,思子心切,整日哭泣,井泉同悲,泉水漸退,乾涸見底。寒婆更是悲戚,從此每天以淚洗臉,坐在泉井旁呼喊兒子名字。她的哭喊聲驚天地泣鬼神,感動了神靈。乾涸的泉井又汩汩的湧出了泉水,清洌晶亮,泛出了她兒子喜來的影像。寒婆的心從此也得到了安慰,泉水也變的更加清涼甘洌。悽美的母子連心故事後來被廣為流傳,後人就把這口井叫做寒婆井。後來,唐皇叔(即李忱,是唐憲宗第13子)在黃檗寺隨希運法師學佛時也到寒婆井飲寒婆泉水,對泉水的清涼甘洌而大為讚賞。
“尋跡依稀寒婆井,千載未改是甘泉”。雖然今天的寒婆井只剩下遺址,但甘洌的泉水仍在滋養著一方水土和人們。
據《江西通志》載:“黃檗山在新昌(今宜豐)西,山使絕頂有寺曰鷲峰。”《新昌縣誌》云:“黃檗寺,唐名靈鷲,斷際禪師道場也。臨濟宗風遍于海內外,實於茲得法。”斷際禪師即希運,福建福清人,出家後,雲遊到靈鷲寺,在此宣揚直指單傳的心要,創立了新的禪宗之旨。其弟子義玄,在黃檗習禪多年後,去河北正定的臨濟院,闡揚希運旨義,創立了臨濟宗。宋代,日本僧人榮西和俊艿,先後來華學佛,將臨濟宗旨傳到日本,至今日本有門徒500萬之眾,朝鮮、越南及東南亞諸國,皆不乏臨濟信徒。

希運禪學思想

希運所倡立的禪宗新學主旨是無心,即“無心說”。對此,希運曾這樣解釋:“無心者,無一切心也。如如之體,內如木石,不動不搖;外如虛空,不塞不礙。無方所,無相貌,無得失。”又說:“但能無心,便是究竟”。因此,他稱自己的禪法是教外別傳心法。希運繼承了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思想,力倡“心即是佛”之說。“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表明了希運心佛一如的思想。他從這一思想出發,主張“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以心印心,心心不異”,後世故有“心心相印”一說。
希運不主張讀佛經,而主張讀“公案”(即禪祖行止記述及語錄);不主張苦苦修行,而注重頓悟。他接引信徒的方式單刀直入,機鋒峻烈,常以手啟或警句使人悟省。凡是向希運問法的人,入門之前必遭當頭一棒,能對棒擊領悟者,方納為弟子。義玄曾三度向希運求問禪義,三度被希運當頭棒打,只得離開黃檗。經大愚禪師指點,義玄得省悟,又重返黃檗,終得師從希運。後來義玄在臨濟院接引僧徒,也襲用希運“當頭一棒”的接引法,同時伴之一聲大喝,後世故又有“當頭棒喝”之語。
唐會昌二年(842),希運應觀察使裴休之邀到洪州隆興寺宣講禪法, 旦夕問道。從學者逾千人。大中二年(848),裴休移鎮宛陵,又迎希運至開元寺,常去參問,並錄其所說輯成冊,題名《黃檗希運禪師傳心法要》,廣為印行。這本書被後世臨濟宗僧徒奉為必讀公案。希運另有《語錄》、《宛陵錄》各一卷傳世。
希運認為自己的禪學思想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他在圓寂彌留之際留言說:“前後之際,前際無去,今際無往,後際無來”,唐宣宗李忱聞其言甚為稱賞,於是謚與“斷際禪師”法號,尊其為空前絕後的高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