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川虎奶菇

臨川虎奶菇

臨川虎奶菇,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臨川區是中國最早人工培育虎奶菇的地區,其產品口感脆、耐煮,富含蛋白質、多糖等活性物質和鉀、鈣、鎂等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是出口創匯的優勢產品。

2011年08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臨川虎奶菇”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川虎奶菇
  • 產地名稱: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
  • 品質特點:菇厚肉實,飽滿豐潤,脆嫩鮮香
  • 地理標誌: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農業部公告第1635號
  • 批准時間:2011年08月17日
產品特點,外在感官,內在品質,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外在感官

臨川虎奶菇鮮菇顏色為淺黃到淺白色,菌蓋6—18厘米,菌柄長6—10厘米,菇厚而肉實,耐煮,富彈性,外形飽滿豐潤,食之脆嫩鮮香,不留殘渣,可食率達90%;乾品淺黑至黃灰色,湯料琥珀色,食之滿口留香,奇香無比,適於紅燒及煲制各種湯料,入口富彈性,嚼後不留殘渣。
臨川虎奶菇在常溫甚至30℃高溫狀態下,不加任何防腐劑,簡易存放,保鮮保質期達一周以上。
臨川虎奶菇臨川虎奶菇

內在品質

臨川虎奶菇富含蛋白質、胺基酸、真菌多糖、纖維素和礦物質等營養成份,每100克乾品含粗蛋白15.3—21.9克,粗纖維4.27—6.9克,灰分4.1—5.8克,水分10.6—11.8克。
幾種菇品質主要營養成分對照表
種 類
蛋白質(%)
粗多糖(克/100克)
總糖(克/100克)
臨川虎奶菇
15.3—21.9
2.98—10.8
34.6—37.65
香 菇
12.57
8.40
20.60
金針菇
13.49
7.21
28.61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虎奶菇產地為底丘崗地和平原兩種地貌,產地土壤pH在6.2—7.1之間,能排能灌、土質以細沙性粘土和含有機質豐富的菜園土為佳,這是保證臨川虎奶菇品質優良的獨特土壤條件。

水文情況

臨川區境內有撫河及支流多條河流,水庫、湖泊、池塘是星羅棋布,地下水蓄量充沛,灌溉標準用水為清潔的地下井水。無色、無臭、甘涼而又優質的地下水資源,為臨川虎奶菇生產及獨特品質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

氣候情況

臨川區屬亞熱帶濕潤季節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7.8℃,最熱月平均氣溫為29.8℃,最冷月為5.7℃,年降雨水為1698毫米,無霜期達275天。相對濕度達83%,適合臨川虎奶菇生長。臨川虎奶菇為高溫菇種,裝袋發菌以春末夏初為宜,出菇時間主要整個夏季和秋初季節。高溫、濕潤,是臨川虎奶菇栽培的必備條件,亦可改變炎熱季節少有鮮菇應市的局面。
臨川虎奶菇臨川虎奶菇

歷史淵源

野生虎奶菇在臨川淺丘、平原闊葉林間自古就有分布,由於十分稀少,民間偶爾採集到一些均把它視為珍貴的藥材用來治療胃痛、感冒、哮喘、腎虛等症。相傳,虎奶菇名稱的由來是該菇採集時會流出乳白色汁液乃母虎經過時滴下的乳液被該菇吸收所致。
據地方文獻記載:其菇夏偶見於櫧、栲、栗、等闊葉林下,蓋大者如盤,小者如盅,人見之先行三拜九叩之禮,採下,去雜,烘乾,研末,內服外敷以治百病。從此當地百姓將之奉若神靈,認為是上天所賜,稱為仙姑。
過去由於其生長條件十分苛刻,人們一直沒有選育出可供人工栽培的品種,雖然有些專家曾選育出一些株菌,但是人工栽培後產量十分低,從而失去了生產價值。臨川虎奶菇是由東華理工大學與臨川金山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利用當地的野生菇,經過8年科學攻關,人工培育出可供人工栽培質優高產的新品種。
2013年6月,臨川虎奶菇被江西省農科院選送到神舟十號載人飛船成功進行科學試驗後,身價倍增,一兩精品乾菇市場價120元。

生產情況

2011年,臨川虎奶菇保護面積520公頃,年產量為5200噸。
2016年,臨川區虎奶菇的種植面積已擴大到1600多畝,帶動5000多戶農民走上了致富之路,菇農戶均增收15萬元。

產品榮譽

2011年08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臨川虎奶菇”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016年,臨川虎奶菇被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同年,臨川虎奶菇0121新品種選育及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獲撫州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同年11月,臨川虎奶菇獲第十四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參展農產品金獎。
2017年,臨川虎奶菇新品種選育和最佳化項目獲江西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2018年,臨川虎奶菇栽培新技術在第三屆“中國創翼”創業創新大賽頒獎大會上獲全國總決賽專項組二等獎。
臨川虎奶菇臨川虎奶菇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臨川虎奶菇產於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產地處於東經116°04′—116°37′,北緯27°31′—28°14′之間,東南西北,分別與金谿縣、東鄉縣、南城縣、宜黃縣、崇仁縣、豐城市、南昌市毗鄰,產地以淺丘和平原地帶為主,海拔介於100—500米之間。臨川區位於江西省東部、撫河中段、東西寬48.2千米,南北長69.8千米,總面積2121平方千米。臨川虎奶菇地理標誌保護的具體地域是:羅針鎮、雲山鎮、羅湖鎮、孝橋鎮、湖南鄉、太陽鎮、七里崗鄉、桐源鄉、大崗鎮、撫北鎮等十個鄉鎮。

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選擇:臨川虎奶菇適宜種植於能排能灌細沙粘土和含腐基酸豐富的紅壤菜園土。
(2)品種選擇:臨川虎奶菇選用的主打品種為人工從野生虎奶菇中選育出來並經過提純復壯而得到的虎奶—1號。該品種均具有抗高溫、抗病蟲害、高產、品質優良等特點。
(3)生產管理過程:為了保證臨川虎奶菇的品種特色,本合作社加強以下幾個環節的管理:
①統一供種:由於各級菌種的質量是保證產品產量品質的關鍵,且制種有一定的技術含量,因而菌種應由合作社專門的制種點統一提供。
②統一採用生產原輔材料:配方是根據野生虎奶菇生長特性而配製,具有安全、無污染的特點,有利環境保護和保持產品質量。
③統一栽培技術規程
A制種發菌技術:栽培料配方統一,拌料統一使用10米以下潔淨的
井水、含水量保持60%左右,袋料滅菌統一採用高溫蒸煮,不添加任何化學製劑,接種在專門的無菌室(箱)中進行,以減輕感染雜菌的機會。
B大田出菇管理技術:選擇適宜的大田覆土出菇。覆蓋的土壤要經追用農家肥發酵後使用。噴水催蕾出菇統一使用地下井水,每潮菇採摘後,停止3天左右進行養菌,再行噴水出菇。
C病蟲害防治技術:菌種製備、菌袋生產、接種等環節的滅菌,全部採用物理方法,不使用農藥和其它化學製劑。主要採用物理及生物防治方法防治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鼠害、雜菌污染和蟲害。
D品種採摘技術:商品種菇長到八成熟時為最佳採收時間。具體為菇體淺黃至灰白色,菇蓋厚實,無白邊,菌褶還留有少許菌膜為宜。
採收時手握菌柄,輕旋,使菇與菌棒分離,採收後剔除泥沙,用利刃削去土下菌柄,按大小厚薄分級包裝。若烘製乾品則用刀剪分離蓋、柄,分別乾制,按品質分級包裝即可。
④生產記錄要求:專業合作社組織技術人員做好菌種鑑定、制袋、發菌、出菇、採收、病蟲害防治等技術環節的監理工作,認真做好記錄和數據收集整理,為臨川虎奶菇的生產管理技術體系提供依據。

專用標誌使用

本地域範圍內的臨川虎奶菇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臨川虎奶菇地理標誌,須向撫州市臨川金山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提出申請,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臨川虎奶菇”名稱和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