胬肉侵睛

胬肉侵睛

胬肉侵睛,指有一三角形脂膜胬起如肉,由眼珠眥角橫貫白睛,攀侵黑睛的慢性外障眼病。西醫稱為翼狀胬肉

別稱:胬肉攀睛攀睛

基本介紹

  • 別稱胬肉攀睛攀睛
  • 英文名稱:pterygium
  • 就診科室:眼科
  • 常見發病部位:大眥
  • 常見病因:受外界剌激而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病變
  • 常見症狀:瞼裂部球結膜與角膜上一種贅生組織
  • 傳染性:無
  • 西醫病名:翼狀胬肉
概述,病因,臨床表現,檢查,鑑別診斷,治療,

概述

胬肉侵睛 ,病名。出《秘傳眼科龍木論》,即胬肉攀睛,系指眥部血脈叢生橫貫白睛,漸侵黑睛甚至掩及瞳神,自覺磣澀不適的病證。見《銀海精微》。又名胬肉侵睛、瘀肉攀睛、胬肉板睛、老肉板睛等。

病因

主要病因:由心肺二經風熱壅滯而致氣血瘀滯或陰虛火炎上沖。詳述如下:
一、心肺兩經風熱壅盛。
二、恣嗜五辛酒漿,脾胃壅滯濕熱,上蒸於目。
三、過度勞欲,耗損心陰,暗奪腎精,水不制火,以致虛火上炎。
以上諸因,皆可導致脈絡瘀滯,血壅於眼。此外眼裂部位白睛易受風沙、菸灰或陽光之類物理刺激,可加速胬肉的滋生。

臨床表現

生於大眥者較為多見,也有生於小眥者,亦可大小眥同時發生。男多於女。常見於成年人,特別是老年人及戶外工作者。病變進行緩慢,往往要經過數月或數年始侵入黑睛,甚者可掩及瞳神,影響視力,亦有停止發展者。
瞼裂部位的白睛上起膜,漸漸變厚,有血絲相伴,紅赤高起,而成胬肉。漸向黑睛攀侵。胬肉多呈三角形,自眥角開始,橫向白睛的寬大部分稱體部,攀向黑睛的尖端稱為頭部。
如自覺眼部澀癢,胬肉頭尖高起而體厚,赤瘀如肉,發展較為迅速,每可侵及黑睛中央,障漫黑睛則視而不見。如澀癢不著,胬肉頭平而不高起,體亦菲薄如蠅翅,色白或淡紅,多發展緩慢,或始終停止在黑睛邊緣部,不影響視力。

檢查

一、近眥部的白睛表層,生有翼狀肉膜向黑睛攀侵,多發於內眥。
二、若胬肉頭尖體厚,赤脈粗大,紅赤明顯,尖端隆起,向黑睛攀侵,發展迅速者,稱為進行期。
三、若胬肉頭齊體薄,赤脈細小,紅赤不顯或微紅赤,尖端扁平,發展緩慢者,稱為靜止期。
四、自覺症狀不明顯,進行期或伴有眼澀不適,眵淚交加。

鑑別診斷

一、黃油症《證治準繩·七竅門》認為由肺脾濕熱所致。症見眼裂部白睛表面,黑睛內、外側有淡黃色隆起,狀如脂膜,浮嫩微皺,狀呈三角形,尖端向著眥角,但不與眥角相連,亦無赤絲攀附,不癢不痛,不侵及黑睛,故不影響視力。類似西醫學的瞼裂斑。無須治療。
二、流金凌木白睛與黑睛表面之間呈膜狀或條索狀粘連者,稱流金凌木。多在睛珠外傷(尤其是酸、鹼性腐蝕傷)或黑睛邊緣生翳後形成。其部位不定,不限於瞼裂部,亦無發展趨勢,不紅不腫。由於常常只有頭部視黑睛發生粘連,故可用探針在其頸部下順利通過,而不象胬肉攀睛那樣與周圍組織粘著。類似於西醫學的假性胬肉,無需治療。

治療

胬肉紅赤肥大屬實,治宜祛風清熱通絡散瘀,可用梔子勝奇散加減。胬肉淡紅薄小者屬虛,治宜滋陰清熱,方用知柏地黃丸加減,也可外點磨障靈光膏。胬肉侵及瞳神者,可手術治療。
本病胬肉色白體薄者,多採取眼部點藥為主;色赤體厚,眵淚多者,則加內服藥。辨證有風熱、實熱與虛熱之分,實者宜瀉,虛者宜降,自當分別對待。如藥物無效,發展較快者,當採用手術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