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內效貼扎技術

肌內效貼扎技術是一種將肌內效膠布貼於體表以達到增進或保護肌肉骨骼系統、促進運動功能的非侵入性治療技術。常用於各類運動損傷的處理,並廣泛延伸到神經康復、美容等領域。

簡介,肌貼結構,物理特性,專用術語,錨,尾,延展方向,回縮方向,自然拉力,中度拉力,極限拉力,肌內效貼布的剪裁,I型,X型,Y型,散狀型,O型,燈籠型,貼布的生理效應,貼布的臨床作用,貼扎操作要點,操作流程,貼扎的擺位,貼扎時間,貼扎常見問題及處理,洗澡與出汗問題,貼布過敏性問題,毛髮過多的問題,貼布脫落的處理,影響貼扎療效的因素,常用貼扎順序,常見疾病貼扎舉例,頸椎病,外踝扭傷,足底筋膜炎,高爾夫球肘,肱二頭肌肌腱炎,腰椎間盤突出症,膝骨性關節炎,

簡介

肌內效貼最早由日本的加瀨建造(Kenso Kase)博士創用,命名來自於英語“kinesiology”的前綴,譯成中文為”肌內效“,這一商品名與其主要是通過肌肉等軟組織起效的產品特點十分吻合,故國內專業人士多稱為肌內效貼、肌能貼等。經過多年發展,肌內效貼的貼布材質、貼扎技術得到不斷改進,在歐美、中國台灣及中國香港等地區的運動醫學界得到了廣泛套用(圖1)。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以及近年來的許多大型國際賽事上,許多國家的運動員都在比賽時都套用了這種貼布。
肌內效貼布肌內效貼布

肌貼結構

肌內效貼由三層組成,一層是防水彈力棉布,二層是醫用壓克力膠,三層是保護膠水的背親紙。每平方米的彈力棉布上塗4-70g的膠水,且膠面呈水波紋狀,水波紋的寬度為3.75px,間隙為8.75px,波長150px,振幅40px。
水波紋水波紋

物理特性

肌內效貼的基本物理特性包括彈力、張力、應力、切力及粘著力等。
彈力,為貼布被拉伸後本身具有的彈性回縮力,即向心力;
張力:貼布受到外力作用時本身具有的延展性,即離心力;
應力:軟組織受到貼布的外力作用時所產生的對抗力或單位面積上受到的來自貼布的垂直力量;
切力:為貼布單位面積上的橫向力量,可以水平牽動皮膚皺褶走向;
粘著力:貼布的粘膠附著在皮膚上的力量。
貼布的伸縮能力:縮短5-10%,伸長130-150%。

專用術語

指貼紮起端,為最先貼扎端、固定端。

指固定端貼妥後,遠離固定端向外延伸的一端,或稱尾端;

延展方向

指錨固定後,尾端繼續延展貼扎的方向;

回縮方向

指貼布“尾”向“錨”彈性回縮的方向;

自然拉力

指對貼布不施加任何外加拉力或僅施加<10%的拉力。一般來講,淋巴貼布自然拉力為0-10%,肌肉貼布自然拉力為7-10%。初學者開始套用時,一般採用自然拉力。

中度拉力

指對貼布施加10-30%的拉力。一般來講,筋膜矯正10-20%,軟組織支持20-30%,瘢痕塑形30%。

極限拉力

指對貼布施加超過30%的拉力。一般用於關節矯正。

肌內效貼布的剪裁

根據貼扎目的及貼扎位置的解剖特點的不同,肌內效貼布有多種剪裁方法,常見的有:
貼布類型貼布類型

I型

貼布不剪裁,依需求決定寬度及錨的位置。當錨貼好後,其餘貼布均朝同一方向回縮,此時貼布對於軟組織提供但一方向的強大引導力量,可作為引導筋膜、促進肌肉收縮及支持軟組織等套用。
當錨位於貼布中點時,兩端貼布向中間方向回縮,此時可針對痛點促進循環代謝;當錨位於貼布兩端,此時貼布提供最大固定效果,依施予中段貼布的拉力不同,針對關節活動面或拉傷的軟組織做不同程度的固定。

X型

貼布兩端對半裁剪,中間不裁剪,四個分支的尾端貼布回縮朝向中間的錨,此時可促進錨位置的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起到止痛的效果,也稱為“痛點提高貼布”。

Y型

貼布一端對半裁剪,另一端不裁剪。此時兩分支尾端貼布的長度及夾角會影響回縮向固定端的回縮分離。該型貼布可調整肌肉張力,促進血液循環代謝,適用於放鬆緊張腫脹的肌肉,或促進協同肌收縮,或包繞特殊結構時使用。

散狀型

即爪形貼布,貼布剪裁為多支分支,藉由較多分支貼布牽動皮膚所產生的池穴效應,以及貼布皺褶產生的方向性,將組織液引導向最近的淋巴結,用於消除腫脹,促進淋巴液、血液循環。尾端貼布需包覆水腫的肢體或局部,可以重疊較差的網狀貼扎強化引流效果。

O型

貼布兩端不裁剪,中段對半裁剪,也就是兩個Y型的合體,由於貼布兩端均為固定端,故穩定效果良好,中段對半裁剪的貼布則能維持肌肉張力,促進循環代謝。

燈籠型

貼布兩端不裁剪,中段裁剪為多個分支,也就是兩個散狀型的合體。由於貼布兩端均為固定端,故穩定效果良好,中段散狀型裁剪的貼布則能促進淋巴引流,有效改善局部水腫或瘀血。

貼布的生理效應

通過貼上時的膠布的密度差牽動皮膚的走向,增加皮膚與肌肉之間的間隙,進而影響到皮下筋膜組織的流向,讓筋膜系統能夠有足夠的通透性與流通,促進淋巴及血液循環。
使用前和使用後使用前和使用後

貼布的臨床作用

(1)緩解疼痛:根據閘門控制理論,由於觸覺傳入神經(Aβ纖維)的直徑大於痛覺傳入神經(Aδ和C纖維),在傳導速度上也較快,因此增加觸覺傳入神經的感覺輸入,能夠抑制痛覺輸入,從而減輕或消除疼痛。
(2)改善循環:當貼布於皮膚密合時會自然產生皺褶,這些皺褶具有方向性,可改變筋膜及組織液的流向趨勢,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3)減輕水腫:藉由散狀型貼布產生的池穴效應,以及貼布皺褶產生的方向性將組織間液引導向最近的淋巴結,從而減輕水腫。
(4)支持軟組織:當貼布的自然回縮方向與被貼扎的肌肉收縮方向同向時,也就是說貼布的錨位於肌肉的起點,其餘貼布朝肌肉走向貼至肌肉終點位置,此時貼布協助肌肉收縮。
(5)放鬆軟組織:當貼布的自然回縮方向與被貼扎的肌肉收縮方向相反時,也就是說貼布的錨位於肌肉的止點,其餘貼布朝肌肉走向貼至肌肉起點位置,此時貼布能減緩肌肉緊繃或痙攣,適度放鬆被貼扎的肌肉與局部筋膜。
(6)訓練軟組織:藉由貼扎對於局部皮膚的觸覺感覺輸入,如同專業治療或訓練人員的手部接觸引導,能赤血長時間給予該處軟組織一個誘發動作的信息,能有效提升訓練效果,達到肌肉再教育的目的。
(7)矯正姿勢:調整主要控制姿勢動作的肌群的張力,促進肌肉協調能力,或進一步利用加大張力的貼扎方式將關節固定在對線良好的位置,提供局部關節本體感覺輸入,能有效矯正不當的姿勢。
(8)增強關節穩定性:可防止因不正常肌肉收縮所造成的關節異常,能調整筋膜,使肌肉機能正常化,並增加關節活動度。

貼扎操作要點

操作流程

a.評估—解決問題—選好扎貼技巧—熟練手法
b.告知目的—解釋作用—提示注意事項
c.醫療上需配合其它康復技術,如理療、手法和運動
d.體育上需配合其他繃帶、手法和冷療等。
肌內效貼扎的核心理論是貼扎與人體之間的力學互動,貼扎的方向和施加在貼布上的拉力是貼扎技術的關鍵。

貼扎的擺位

擺位是指貼扎部位在貼扎時所擺放的體位。肌內效貼扎的主要機制與其力學效應有關,如要想放鬆軟組織時,應該使肌肉處在拉長的狀態,貼布回縮的方向應與肌肉收縮的方向相反。貼扎時肢體的擺位可有多種方案,常用的有:在拉伸軟組織的狀態下貼扎;在軟組織的自然狀態下貼扎;在縮短軟組織的狀態貼扎。貼扎時的擺位是影響療效的及其重要的因素。這是專業人員與非專業人員套用貼扎技術的差別所在,也是貼扎技巧極為重要的一環。

貼扎時間

據報導單次貼扎最長可達5天,一般持續貼扎1-3天,過久貼扎貼布彈性下降會導致作用減退,在夏季、大量出汗、對材料過敏或貼於暴露在外面的部位時,也應適當縮短更換的周期。有時出於特殊的需要,貼扎時間可更短,如在競技運動中,當場使用促進貼法,運動後即換成放鬆貼法。

貼扎常見問題及處理

洗澡與出汗問題

肌內效貼布有較好的防水性,洗澡時若水溫不高、使用淋浴且時間較短,浴後可用毛巾、紙巾吸乾表面水分,無礙貼布的正常使用。但出汗屬於內生水,加上溫度上升,容易導致凝膠變性和脫膠,故大量出汗後應及時更換貼布。

貼布過敏性問題

貼布的過敏性與個體體質有關,也與貼扎部位、方法、貼扎時間與貼布的凝膠種類有關。如為過敏體質,建議貼扎層次不易過密,單次貼扎以24小時為限,且使用低敏系列的貼布。如發生明顯過敏應暫停使用。

毛髮過多的問題

原則上在有毛髮處貼扎時,應剃除毛髮後再進行貼扎。

貼布脫落的處理

將貼布兩端剪成圓形可有效預防貼布角的掀起。若貼布尾端掀起,可將掀起部分剪掉,重新修剪尾端與皮膚貼合。若貼布的錨掀起,貼布失去力學固定點,應重新貼扎。

影響貼扎療效的因素

包括貼扎者對患者的評估、局部的解剖結構與生物力學分析;貼布的剪裁形狀,病人的擺位;貼扎時貼布延展的方向;貼布回縮的方向、施加在貼布上的拉力、多層貼扎的次序等。另外,局部皮膚狀態、皮下脂肪厚度、貼扎環境等也會影響貼扎療效。

常用貼扎順序

· 淋巴引流(散狀型或燈籠型貼布)
· 痛點提高(X型或固定端在中點的I型貼布)
· 放鬆軟組織(Y型貼布)
· 促進肌肉收縮及支持軟組織(一端為固定端的I型貼布)
· 固定軟組織(I型或O型貼布)
· 提供旋轉力矩的螺旋形貼布或強力矯正關節的I形貼布

常見疾病貼扎舉例

頸椎病

長期低頭工作者,引起頸肩疼痛。
解決:正確姿勢、緩解疼痛。
頸椎病頸椎病

外踝扭傷

外踝扭傷外踝扭傷

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炎

高爾夫球肘

高爾夫球宙高爾夫球宙

肱二頭肌肌腱炎

肱二頭肌肌腱炎肱二頭肌肌腱炎

腰椎間盤突出症

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間盤突出症

膝骨性關節炎

膝骨性關節炎膝骨性關節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