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安鎮

聯安鎮

聯安鎮位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西南部,靠山面海,總面積50.08平方公里,轄16個村1個社區,總人口3.87萬人,旅居海外華僑、港澳台同胞1萬多人。距海豐縣城6公里,是名符其實的城郊鎮。

聯安鎮是國際重要濕地之一,中國水鳥之鄉,中國最佳綠色生態名鎮,中國特色旅遊小鎮。三江匯流,南面有16公里長的海岸線。2004年東關聯安圍被確定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5年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中國水鳥之鄉”稱號;2008年被聯合國正式批准為國際重要濕地,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國家一級、二級瀕危重點保護的翠鳥、小白鷺、黑嘴鷗、黑翅鳶等鳥類物種34種,省級重點保護鳥類28種;有國家保護的亞熱帶常天然植被桐花樹、老鼠簕、秋茄、白骨壤等紅樹林。近年來,聯安鎮委、鎮政府加大對濕地的保護和宣傳,在濕地駐紮的村落,與濕地水鳥共處,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聯安鎮是一個具有深厚紅色底蘊的革命老區鎮。大革命以來,全鎮有一大批革命民眾付出了寶貴的生命,湧現了一大批黨和軍政領導人,其中被國家民政部門評為烈士的160多名。主要代表人物有:彭桂,彭元璋等。2017年全省紅色資源普查,被省黨史辦核定紅色革命遺址21處,9處正在 申報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聯安鎮
  • 外文名稱:Lianan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汕尾市海豐縣
  • 下轄地區:坡平村、霞埔村、聯田村等
  • 政府駐地:聯安鎮渡頭社區
  • 電話區號:0660
  • 郵政區碼:516400
  • 地理位置:廣東省汕尾市
  • 面積:52.08平方公里
  • 人口:3.89萬人(2018年) 
  • 方言:學佬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大液河、百鳥大濕地等
  • 火車站: 汕尾站
  • 車牌代碼:粵N
  • 行政代碼:441521
  • 名人:陳炯明,彭桂,陳潮,黃宗宏
鎮名由來,鄉鎮概況,行政區劃,人口數據,經濟發展,基礎設施,歷史名人,革命歷史,革命先烈,民俗民風,

鎮名由來

聯安鎮在縣境西南部,東北距縣城6公里,鎮府駐渡頭圩。傳說清代時,石塘、田心、優埔三約代表為避免烏紅旗封建械鬥,在石角頭山會旗宣誓,規定各約不得介入烏紅旗械鬥,要聯合起來保護三約人民的安全,故取名聯安。

鄉鎮概況

聯安鎮地處海豐縣西南部,距離縣城6.2公里,東有大液河通紅海灣,與附城鎮一河相隔,西與梅隴相鄰,有石塘嶺、大箝嶺、獅蹄山,鎮南沿海灘涂是國際重要濕地。北面有群山重疊的蓮花山脈,地勢呈自西北向東南傾斜,中間為廣闊的沖積平原。全鎮區域面積50.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597.6公頃,山林面積1124公頃,轄有16個村委、1個社區,全鎮人口38927人,是海豐縣主要產糧區和海淡水養殖基地,也是海豐縣革命老區之一。鎮區內東關聯安圍國際濕地保護區是一百多種水鳥的棲身地,被稱為“中國水鳥之鄉”。
民間上流傳著這樣的歌謠:“背靠八仙狀元山,面向長沙銀海灘,中間一片肥沃土,耕種養殖美名揚”。東南瀕臨紅海灣畔,海岸線長16公里,有2萬多畝的魚塭和近萬畝可供開發的海灘涂,主要出產大量有名的海產品:血膳、白膳、膏蟹、烏羽蟹、雙膜蟹、沙蝦、白刺蝦、花蝦、牡蠣、烏魚、左口、赤九、蚶、茳蘺等,一部分海產品還銷往港澳台和國內各大城市;西北部為丘陵地帶,群山環繞如天然屏障,山林面積1.61萬畝,有水果面積近4千畝,主要種植荔枝、龍眼、柑桔、橄欖、楊桃等水果;東南部、中部是廣闊肥沃的平原,耕地面積19247畝,以種植優質水稻和蔬菜等經濟作物為主,是海豐縣七大糧產區之一。
近年來, 先後被市、縣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市文明鄉鎮”、“計畫生育”、“移風易俗先進單位”、“先進鄉鎮”、“文明村鎮”“汕尾市固本強基工程示範點”、“公路建設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殯改、稅費改革、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農業結構調整等各項工作走在全縣前列。2009年在亞洲博鰲論壇上獲取“最佳生態名鎮”殊榮。2018年3月,獲得了“汕尾市文明創建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聯安鎮

行政區劃

1957年建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區,1987年建鎮。位於縣境南部,距縣城7公里。大液河經境內流入紅海灣,南面有16公里長的紅海灣岸線。轄友愛、優沖、坣頭、霞埔、永樂、田心、聯田、聯新、聯英、聯川、坡平、聯南、唐寮、圍寮、和平16個行政村和1個渡頭社區。
聯安鎮

人口數據

2018年底,鎮總人口達3.8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6350人,鄉村人口32577人。男性人數20388人,女性18539人。年齡段的分布為:0-17歲9890人,18-34歲11781人,35-59歲11297人,60歲以上人口數量5959人。

經濟發展

聯安鎮區地圖聯安鎮區地圖
2018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72487.22萬元,其中工業產值3800萬元,農業總產值68687.22萬元,人均純收入1.4563萬元。

基礎設施

全鎮已全面實現“三通”,即通路、通水、通電。鎮通行政村公路路面已全部實現水泥化,總里程48公里,實現了全鎮“三縱三橫”公路交通建設藍圖的目標,形成串珠型的公路交通網路。各項基礎設施日益改善,有日供水量7000噸的自來水廠一座,全部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水利乾渠總長70多公里,能保證全鎮農田灌溉用水。

歷史名人

聯安鎮地靈人傑,歷史上人才輩出。早在明代,嘉靖年間,十五省拔貢元、廷試第一名馬尚琮,任過巡撫之職;在清代未期民國初期的歷史人物有兩廣都督陳炯明;大革命時期曾任紅軍第六軍二師師長彭桂烈士;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陳潮烈士及145名不同時期犧牲的烈士。
解放後更是人文蔚起,有原汕頭軍分區司令員、廣東省軍區顧問的彭沃;原任廣東省委常委、省軍區政委的黃志忠,還有一批文化、藝人、教授均孕育在這塊土地上。現全鎮有初級中學1所,國小17所,在校學生3641人。
現代名人
唐風宋月,本名黃宗宏,號唐風宋月居士,別號江湖散人。廣東海豐人聯安鎮夏陽人也。原點思維專利持有人。唐風宋月國學教育原創。詩歌入選多個詩歌選集,著有《唐風,宋月(一)》等。

革命歷史

聯安鎮是一個具有深厚紅色底蘊的革命老區鎮,全鎮人民都在不同程度上參加了紅色革命,特別是坡平、田心、友愛、聯英等村更是在無產階級革命前輩的領導下展開了轟轟烈烈的革命鬥爭,並為此作出重大貢獻。
早在1922年,彭湃同志到聯安坡平、田心、友愛等村宣傳發動革命。坡平村是聯安老區在海陸豐革命鬥爭史一個具體代表性的革命村莊,1922年,坡平村的彭元璋、彭元岳等支持彭湃宣傳發動革命,在澎湃的幫助下率先辦起了亞前彭村“農民學校”,宣傳革命。1923年,又在彭湃、李勞工同志指導下成立了亞前彭村農會。1925年,在坡平亞前彭村成立了農民自衛軍中隊。1926年秋,在該村設立了彭元岳任支部書記的中共亞前彭支部。自此,在黨支部的領導下,農會一坡平亞前彭村為中心向梅隴三區一帶大嶂、港口、東家亞、後港、港尾等村發展,帶領農民開展減租減息,興修水利,並擴建了農民自衛軍,隊員達200多人,革命熱情高漲,聲勢浩大,加快了農運的深入發展。伺候,坡平亞前彭村農會在黨的領導下,自衛軍參加了攻打梅隴區公署所、海豐縣城和海豐第三次起義的戰鬥。90年前的坡平村,成為周圍十八鄉率先起來鬧革命的“赤衛村”,而多次遭受當地反動勢力、國民黨軍隊的血洗。當時,近坡平亞前彭村才170位村民,卻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了81人,成了名副其實的紅色村莊。
大革命失敗後,縣大隊及縣機關撤到埔仔洞及在大安洞等地活動,坡平等鄉的革命力量大部分都參加了紅軍,繼續進行革命鬥爭。在海陸豐革命面臨最困難時期,在極端困難的環境下,聯安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了英勇頑強、艱苦卓絕的鬥爭。為發展和宣傳革命,在田心、聯英、友愛等鄉成立秘密黨支部,保證游擊區黨、政、軍的給養和游擊區人民的物質供應,掩護傷員、通訊聯絡等工作。為革命出謀劃策,作出了重要貢獻。

革命先烈

彭桂。原名彭丹,出生於1903年,聯安鎮坡平亞前彭村人,16歲後隨父親在香港、廣州兩地以拉人力車為生。1925初參加東征軍,同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轉為中共黨員。1927參加海陸豐三次武裝起義,1928年至1933年,先後率部在海陸惠紫、潮普、惠揭等縣山區開展游擊戰爭;曾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第十七師第49團團長、紅十一軍副軍長、紅軍東江獨立師師長兼一團團長、東江軍委常委、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等職。1933年農曆5月12日,在海豐赤石大安洞新杏村被叛徒殺害。
彭元章(璋),原名元龍。出生於1900年,聯安鎮坡平亞前村人。1919年就讀海豐陸安師範,畢業後隨彭湃在教育局工作。1922年在梅隴高小任教。1923年參加農民運動,同年參加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6年轉為中共黨員,1927年參加海陸豐三次武裝起義。曾任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海豐地委書記、中共陸豐縣委常委等職。1928年4月被捕犧牲。
彭元岳,原名士鎮。出生於1904年,聯安鎮坡平亞前村人,父親以耕種兼賣魚維持生計。彭元岳上國小時,經堂兄彭元章輔導,學習成績優秀。16歲時往汕尾煙店做工。彭湃組織農會時,彭元岳在彭元章教育下,回家務農參加組織村農會。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在青年中發展組織,成為團的骨幹;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參加海豐農民自衛軍;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參加海陸豐三次武裝起義,1928年至1931年,率部在海陸惠紫、潮普惠等地進行游擊戰爭;曾任共青團海豐地委書記、紅軍49團營政委等職。1931年被錯殺。
陳子歧。出生於1899年9月13日,聯安鎮白町村人。1921年,他改組優約公學校董會,廢舊規減學費,培養革命青年。1923年,參與彭湃領導的農民運動,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海豐縣蘇維埃經濟委員會主席,兼任工商業委員會、建設委員會委員,海陸惠紫革命委員會、東江特委委員、特委常委併兼任東江政治保衛局局長,海陸惠紫四縣暴動委員會委員,在越南朱篤治病期間建立了印度支那共產黨華僑工委領導下的特別支部,擔任特支書記。1938年9月24日因肺病不幸病逝于越南河仙市。
彭沃(鋈)。出生於1915年11月,聯安鎮坡平亞前彭村人,是亞前彭村倖存下來的童子團團長、青年團員。彭沃1925年在農民學校參加共產主義青年團,1929年任團支部書記,1930年1月參加紅軍,1932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彭沃一生也是戰鬥的一生,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他輾轉戰鬥在潮普惠三縣邊界的大、小南山地區;抗日戰爭時期,在惠寶游擊區領導參與了著名的黃潭戰鬥、百花洞戰鬥、東莞黃猄坑戰鬥和梅塘戰鬥,開闢博羅、挺進九連山;解放戰爭時期,參加了豫東、濟南、淮海等戰役。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廣東軍區珠江軍分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粵東軍分區副參謀長、廣東省軍區汕頭軍分區司令員、湖南省軍區副參謀長、廣東省軍區顧問(正軍職離休)。1992年9月逝世。
林彬。出生於1903年,聯安鎮聯新松江寮村,海豐第一高等國小畢業後任國小教員。1925年2月,東征軍克復海豐後,他投身農民運動,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參加海陸豐武裝起義,1928年至1930年先後在海陸惠紫等地進行革命活動。曾任中共海豐縣委書記、海陸惠紫特委組織部長、西北分委書記等職。1930年犧牲。
陳潮。出生於1882年,聯安鎮霞埔村人。1911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前夕,應召為“選鋒”(敢死隊), 4月27日起義發動,由於始平書院突然被清軍包圍,他在激戰中英勇殉難,後收葬於廣州黃花崗,為七十二烈士之一。
黃符。出生於1896年8月,聯安鎮川村人。中共黨員,1925年10參加革命工作,1928年4月在普寧大南山參加鬥爭負重傷,醫治無效,於1929年5月14日在廣州逝世。犧牲前職務為中共惠來縣縣委書記。
陳任宇。出生於1899年,聯安鎮友愛白町村人。中共黨員,1923年參加農會,1927年為東江特委白町交通站主要交通員,1928年於普寧戰鬥犧牲,犧牲前為海豐縣委委員。
陳慶揚。出生於1904年,聯安鎮霞埔村人,1925年參加農會,1927年6月于海豐縣城戰鬥中犧牲,犧牲前為海豐縣農會秘書。
吳國良(吳汝)。出生於1891年,聯安鎮聯田白石村人。1924年參加農會,1929年9月于海豐縣城被殺害,犧牲前為海豐一區農會長兼審判長。

民俗民風

聯安鎮是一個民風淳樸、禮誼之鎮。聯安人民自古以來就有文娛體育活動的傳統,從建國開始,許多鄉村都有過業餘“戲班”、“曲班”、“獅班”、“龍舟隊”、“排球隊”等組織。每年的端午節,聯安鎮有舉行龍舟競賽的傳統,並有一部分船隊經常獲得縣級龍舟賽冠亞軍的稱號,在我縣享有盛名。聯安人還有打排球的習慣,許多鄉村都有排球隊、排球場,是該縣排球之鄉,特別是霞埔村先後多次在春節期間成功地舉辦過全市男子排球邀請賽,上級文體部門對此予以充分肯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