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古城村

老古城村

老古城村,位於北京市石景山區,是長安街上最後一個城中村。這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自然村里,3000多本地人口和超出本地人口6倍多的常住人口在這裡休養生息。2009年8月10日,石景山區老古城綜合改造項目拆遷定向安置房展示中心正式揭牌。為了妥善安置拆遷居民,石景山區在拆遷的地塊上規劃了建築面積約16萬平方米的定向安置用房,拆遷居民既可以選擇單純貨幣補償,也可以選擇定向安置用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老古城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華北
  • 地理位置:北京市石景山區
歷史,傳說,記載,現狀,拆遷規劃,保留文化,

歷史

傳說

明朝末年,李自成率起義軍攻打北京,一路上風風火火地往前趕。
一天夜晚,大隊伍來到石景山地界,李自成遠遠望去,看到一座城門。他誤以為北京城已到,便下令安營紮寨,天亮後進發。 美麗的老古城
美麗的老古城美麗的老古城
第二天清晨,探子來報李自成,那裡並不是北京城,而是個普通的村子。隨後,李自成入村探查,只見村邊竹籬環繞,遠看貌似城牆,而村東三義廟前兩棵粗壯的白皮松,就像是城門一樣。於是,李自成將這個村命名“古城”。

記載

不過,據明代萬曆年間(1590年)《宛署雜記》所記載的北京西部道路中,就已經出現了“古城村”這一地名,距今有400多年歷史,比李闖王進京要早50年。

現狀

老古城村許多人的童年都是在這樣的房門、這樣的街道度過的
1998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古城村村民拆掉老房子,在四合院里建起了多間出租屋——村裡的電線桿上密密麻麻地貼著出租屋的小廣告。
老古城后街居委會主任馬振才說:“因為“瓦片經濟”,老古城已超負荷運轉,小小一個村需要承擔起近3000本地人口、2萬餘常住人口的負擔。這10年來,雖然供水管已增粗三次,公共廁所增加到12座,但仍無法趕上村子使用量的提高,這裡已不再適合人居住。”

拆遷規劃

在古城國小院內的兩棵白皮松是古城村的象徵
根據規劃,2009年石景山老古城村地區將作為區域經濟發展和保障性住房建設用
地。這也就意味著,長安街京西線上最後一個自然村落將徹底消失。2009年8月7日,石景山區老古城綜合改造項目拆遷定向安置房展示中心揭牌,更是吹響了老村拆遷的號角。 老古城、五里坨劉娘府西黃村、二管廠等地拆遷後,將會建起大型商務區、旅遊中心、花園綠地、購物娛樂消費地及部分保障房。
老古城村老古城村
另外,為了妥善安置拆遷居民,到2009年年底,石景山區在拆遷的地塊上規劃了建築面積約16萬平方米的定向安置用房,拆遷居民既可以選擇單純貨幣補償,也可以選擇定向安置用房,以保證5個地區1萬餘戶拆遷居民能“不挪地兒”就遷入新居,實現就地安置。

保留文化

古風 擔心400年花會無人再練
石景山古城村“秉心聖會”
花會,一個經歷了400多年沉浮的古民俗。在過去的數百年時間裡
,老古城村家家戶戶都參加花會,人人以在踩街上表演為榮。每年大年初二和陰曆四月十一,咚咚作響的高蹺鑼鼓響徹老古城的每一個角落,這是“秉心聖會”的花會隊伍在踩街。馬振才說,“秉心聖會”始於明代萬曆年間,由“花十檔”組成,分別有高蹺會、獅子會等,已被列入首批《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面對古城即將進行的拆遷,老人更是擔心,沒有了以前的老街,沒有了能隨時相聚的老街坊“玩角兒”,踩街的傳統該如何進行。
老古城村老古城村
對此,為保存花會文化,會裡已保留和抄寫了90多首太平歌詞,更將唱段錄製成集。同時,新建小區將會專門為村里建造一個圓形花園廣場,以便這個老北京民俗傳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