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倉山洋房

老倉山洋房

老倉山洋房為鴉片戰爭後所建的一群建築群體,當時福州被闢為通商口岸,倉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而為外國勢力所盤踞,逐步形成福州的領事區、外貿基地和航運中心。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英國在倉山首設領事館,至20世紀初,境內共有英美法德俄荷等17個國家的領事館(或代辦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老倉山洋房
  • 屬地:福州市倉山區
  • 風格:西式老宅、中西式
  • 建立時間:清朝末年至民國間
  • 周邊環境:福建師範大學、福州市二醫院
歷史簡介,建築分布,歷史意義,建築分類,領事館,海關建築,教堂建築,醫院建築,商行建築,教育建築,民居建築,其他建築,手繪地圖,房屋狀況,保護措施,拆除計畫,

歷史簡介

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福州城憑藉其數量眾多且極富特色的文物古蹟而躋身歷史文化城之列。具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的倉山區,因其風格多樣、蔚為大觀的近代建築而成為最具特色的城區之一。長期以來,由於各種自然和人為的因素,倉山近代建築遭到嚴重的破壞,昔日風采已不復存在,保護和修復倉山近代建築已成為政府和社會刻不容緩的任務。
倉山區所處的南台島,兩江環抱,山巒縈迴,南望五虎,北眺三山,這裡青山綠水,繁華似錦,素有“瓊花玉島”之美譽。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南台設閩海關,倉山的商業貿易漸趨活躍。
鴉片戰爭後,福州被闢為通商口岸,倉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而為外國勢力所盤踞,逐步形成福州的領事區、外貿基地和航運中心。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英國在倉山首設領事館,至20世紀初,境內共有英美法德俄荷等17個國家的領事館(或代辦處)。光緒年間,倉山已有外國商行30多家,如滙豐、渣打銀行倉山分行等。西方基督教會、天主教會也紛紛派傳教士來倉山建教堂、辦學校、開醫院。在這種情況下,一批風格多樣、造型美觀的近代西式建築在倉山拔地而起,成為倉山城區建築的一大特色。
倉山的近代建築可以說是西方建築風格的濃縮,建築及裝飾風格多為東、西歐樣式,如哥德式、羅馬式、洛可可式等。各種建築又以其使用功能而各有特色,這些風格多樣的近代建築雲集倉山,因此被稱為“萬國建築博覽會”。

建築分布

值得注意的是,倉山的近代建築呈規律性分布:領事館在對湖、倉前山、樂群路一帶,學校在麥園路、公園路、對湖路、下藤路一帶,醫院在上藤路、中藤路、對湖路一帶,教堂則在上下渡、中下藤路、樂群路一帶,洋行、商店、倉庫主要在江南橋以東及觀井、觀海、上藤、麥園一帶,西式民居多在麥園、公園、對湖、馬廠、樂群、進步、愛國、嶺後路一帶。這樣密集且有規律性的近代建築,對倉山區在處理舊城改造和文物保護的關係中是十分有利的。

歷史意義

近代西式建築,是時代遷易的特殊產物,是倉山特有的歷史印證,具有不容忽視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這特殊的歷史印證,正是倉山的特色所在,因而保護好倉山的近代建築,對提升倉山的文化品位,打造倉山區域發展的品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近代建築是我國近代歷史的見證,具有十分珍貴的文物價值。其次、提升城區文化品位,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再次、為旅遊經濟服務,創造經濟和社會效益。
近代建築是我國近代歷史的見證,具有十分珍貴的文物價值。
倉山地區的領事館、公館、教堂、醫院、學校、洋行的西式樓房,反映了倉山近代史上的特殊文化,是倉山近代歷史的見證,也是中國近代歷史的見證。從民族角度來看,這些近代建築雖是民族慘痛而心酸的歷史記憶,但對於後人確實極其生動的教育實物,可以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激情和民族凝聚力。從近代建築本身來看,由於倉山近代建築是歐洲建築歷史的縮影,其繽紛的風格,其散發的創造性和欣賞性對中國的建築設計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並進一步美化倉山人民的居住環境。從文物的歷史特性來看,倉山近代建築是獨一無二的,是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的文物資源。我們不能讓文物僅僅停留在檔案上的保護,不能讓文化積澱在“城市建設規劃”中泯滅,在“城市舊區改造”中消失,而要在城區建設中充分考慮和發揮近代建築的文物價值,使城市在現代化進程中充滿人文氣息,與自然、歷史融為一體。

建築分類

領事館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英國在倉山首設領事館,此後至20世紀初期,倉山境內共有英、美、法、德、日、荷、西、葡等17個國家的領事館(或代辦處)。領事館建築多為四周環廊,樓梯位設在中間,層距間隔高,單間面積也較大,頂部斜坡頂,樓內各大房間均有壁爐,底層建有地下室,都是典型的歐式建築。十分寬敞、堂皇、氣派,民國以來直至福州解放前夕,由於政治和經濟等原因,許多領事館相繼關閉或轉讓,解放後全部收歸國有,目前僅剩英、美、俄等少數國家的領事館舊址和部分建築尚存。

海關建築

1858年清政府與英、美、法簽訂的《通商章程善後條款》議定:“任憑總理大臣邀請英(美)人幫辦稅務”。1861年起,外籍稅務司管理中國海關近半個世紀,1861年9月在泛船浦臨江設閩海關,俗稱“洋關”,由英國人華德任第一任稅務司,徵稅範圍覆蓋海關周邊五十里水路及所有進出口貨物稅收,原設在中洲島的清海關形同虛設,主權喪盡。1862年建一座二層樓房為關址,此後不斷在沿江和煙臺山擴增關產,建起大批海關建築。

教堂建築

五口通商後,西方基督教會、天主教會也紛紛派傳教士來倉山傳教步道修建教堂,使倉山成為福州地區教堂最多的城區,這些教堂多為哥德式建築,但也有拜占庭式、羅馬式、巴洛克式,有的寬敞堂皇,有的小巧玲瓏。改革開放以後,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進一步得到落實,倉山區得教堂均得到良好的保護而重放異彩。目前,倉山共有天主教堂3所,基督教堂12所,其中尤以泛船浦天主教堂和基督教聖約翰堂(石厝教堂)最有特色。

醫院建築

教會醫院是西方教會創辦的社會公益事業之一。清同治五年(1866年),英國聖公會在倉山上藤路創辦了福州第一家西式醫院——塔亭醫院。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美以美會在倉山對湖路創辦馬高愛醫院。這是倉山最著名的兩家教會醫院。塔亭醫院,解放後相繼更名“福州工人醫院”和“福州第二醫院”,現僅保留一座西式主樓。馬高愛醫院於1932年與聖教醫院合併為協和醫院,留下一座倒“凹”字形的西式3層紅磚建築,1977年,因拓寬馬路被拆除。

商行建築

“五口通商”後,外國商人紛紛在倉山開發商行。到了光緒年間,倉山已有外國商行30餘家,銀行如滙豐、渣打、美豐等,洋行有英國的太古、裕昌、卜內門,美國的美孚,德國的東亨、德士古、禪臣,日本的三井、鈴木等。倉山的洋行多為四周環廊,樓梯位躲在中間,單層較高,單間面積也較大,沿江洋行多為店面、寫字樓、倉庫、碼頭四位一體。

教育建築

天主教、基督教傳入倉山後,為了順利地傳教不到和擴大西方文化的影響,必須以辦學校作為傳教的輔助手段。因而倉山的教會學校很多,社會影響也很大。主要有英華中學、華南女子高級中學、毓英女子初級中學、塔亭護士執業學校、三一中學、陶淑女子中學、尋珍女子中學、協和大學、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協和神學院等。教會學校建築多採用單邊或中間走廊的樣式,多為羅馬旋門式的磚木結構,一般不超過三層,隔間較多,光線充足。室外場地較大,樹蔭蔽日,綠草如茵,一般具有花園式風格和特點。解放後,這些教會學校均被撤併改名,部分建築因學校擴建被拆除。

民居建築

近代以來,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當時一些有身份地位的倉山人因受西方文化的濡染,也喜好採用西式建築風格構築民居。數以百計的西式民居,風格多樣,典雅美觀,葛優千秋。這些西式民居都以初建者的喜好或志趣冠以雅名,如可園、以園、夢園、碩園、復園、德園、陶園、拓廬、忠廬、鼎廬、亦廬、無逸山莊、東山別墅等,此外,倉山還有不少中西合璧建築風格的民居如坐落於公園西路的陶園。時至今日,倉山的西式民居被拆除和損壞非常嚴重,保存下來的不計總數十分之二。

其他建築

除了領事館、教堂、洋行、學校、醫院、民居等近代西式建築外,倉山尚有不少其他的近代建築,如獨立廳、魯貽圖書館、樂群樓、閩海關等,這些近代建築也因布偶那個的用途而型制不一、風格各異。

手繪地圖

池志海於2011年繪製並於2012年夏天出版的老洋房手繪地圖——《倉山老洋房探尋之旅》基本涵蓋了現存所有老洋房以及部分已經消失的比較重要且有史料記載的老洋房。

房屋狀況

戴顯群教授曾對倉山近現代西洋建築的現狀做過調查,總體狀況是“大多數已面目全非或破敗不堪”。
“老房子有了護身符,主人就會有維修的積極性。對於那些產權屬於政府的老建築,可以騰出來租給特殊人士,比如鼓浪嶼上的一些產權屬於政府的老房子,就以高價租給藝術家居住,前提是不得破壞房子結構,老房子在他們的照顧下可頤養天年。”戴顯群說。
散落在福州倉山街巷中的近現代西洋建築,凝固著城市的記憶,也使倉山有著與福州其他區不同的異國情調。然而,隨著倉山舊屋區改造的腳步越來越快,這些風格各異的歐式老建築將被大批拆除。

保護措施

福州規劃部門所編制的《倉山近現代建築保護總體規劃》,將100餘座西洋建築列為保護對象,德園也被列入其中。不過,該規劃還處於論證階段。
福建師大歷史系教授戴顯群說,文物保護法不夠系統,對這些非文物保護單位的老建築,還起不到保護作用,應該有其他的救濟手段。比如相關保護規劃要儘快通過,使其具有法律效力。具體到倉山西洋建築,應明確哪一幢建築列入保護規劃,否則那些屬於公房性質的老建築,因為缺乏住戶的抗爭,更容易被拆掉。

拆除計畫

紅磚外牆,五個獨立拱門,屋內當年的壁爐、百葉窗,還完整地保留下來……位於福州倉山聚和路的德園,有著百餘年歷史,其特有的風貌,使其成為倉山區西洋建築群中的代表作之一。
老倉山洋房
德園之所以將被拆遷,是因為這一片被列入程埔舊屋區改造項目範圍,除了“林森公館”等少數的歷史建築能被保留下來,其他的都將被拆遷。
圍繞在德園四周的許多老房子,已被夷為平地,殘垣斷壁、碎瓦片遍布在四周。據介紹,德園不是文保單位,但見證了一段特殊的歷史。清末五口通商時,這裡是德國領事的官邸,它的消失意味著一段歷史的缺失。近半年來,已有十多批次省市古建築專家、德國建築藝術家來到德園考察、拍照、攝影、拓刻。福州規劃部門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說,德園一帶的岩山,清末時是為專供外國人生活、娛樂的主要場地,它對研究五口通商後城市發展和社會活動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如果實物都被剷除,拿什麼研究歷史?命運與德園一樣的還有福建同盟會創始人程拱宸的故居,這幢西洋建築也被列入拆遷對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