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姓

翦姓,中國姓氏之一,本姓哈,其先出自信仰佛教的西域哈密,宋時為西域望族。成吉思汗西征時,回部內附,屢從征伐。明朝時興,哈八十輔佐明太祖朱元璋征伐屢著戰功,朱元璋以其翦除寇盜,賜哈八十姓翦,更其名八十為八士,是為翦氏得姓之始。

翦氏以范陽、長沙為郡望。有名人翦伯贊翦萬籌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翦姓
  • 拼音:jiǎn xing
  • 出處:出西域望族;出自姬氏
  • 遷徙分布:范陽翦氏、長沙翦氏
  • 先祖信仰:佛教、道教、中原民間宗教
  • 得姓始祖:翦八士
  • 名人翦伯贊翦萬籌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第三個淵源,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歷史名人,翦八士,翦如琰,翦奎午,翦蓋南,翦質輔,翦伯贊,翦天聰,翦知湣,翦萬策,翦萬籌,翦敦道,翦仲襄,翦建午,翦繼志,翦冰清,翦安,翦寧,翦依琴,翦晏,翦大西,翦新春,翦英海,翦迪岸,翦去病,翦斯平,翦必希,翦知漸,翦立新,翦象友,翦萬亮,翦伯象,翦清治,翦保平,翦萬笈,翦大明,翦建政,翦文斌,翦育林,翦英紅,翦進,翦健,翦林宏,翦萬里,翦象倬,翦英廣,家譜文獻,翦姓宗祠通用聯,

基本介紹

翦[翦,讀音作jiǎn(ㄐㄧㄢˇ)]
翦姓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翦氏本姓哈,其先出自信仰佛教的西域哈密,宋時為西域望族。元太祖(應為元世祖)之西征,回部附之,屢從征伐。有哈勒者,嘗從太祖征西夏部落,屢戰克捷,以軍功封折衝將軍。自是族屬東徙,世仕元代,是為翦氏先世東徙之始。明興,其裔八十,佐明太祖征伐。八十勇武有韜略,屢著戰功,太祖嘉之,以其翦除寇盜,賜之姓曰翦,更其名八十曰八士,是為翦氏得姓之始。洪武五年,太祖封八士為荊襄都督、鎮南定國將軍,加太子太保銜,命其鎮守辰常一帶。是年,湖廣辰州四十九洞及九溪衛、水坪、散毛、菉溪等蠻夷,連結作亂,侵掠旁郡。八士奉旨討之,凡克四十八洞。後又攻銅鼓、五開、曹滴、騰浪、篤美、洪州、古州等蠻,平之。洪武十四年五月,武溪蠻復叛,八士又奉旨進討。諸蠻望見‘翦’字旌旗,皆竄逃無跡。自是諸蠻懾服而五溪以安。洪武十六年,論平蠻功,晉封八士為太子太傅,誥授光祿大夫。洪武二十二年,卒于軍,奉旨敕葬常德關外黃龍岡。是為翦氏南遷湖廣之始。八士有子曰拜著,原任荊襄都督府總兵,自幼隨父征討,習於攻戰。八士卒,拜著襲其官。洪武十八年夏四月,奉旨討五開、曹滴諸洞蠻,平之。洪武二十二年,又奉旨進討雲貴諸蠻,屢奏虜功。論功晉封靖邊將軍,加太子太傅銜,誥授光祿大夫。其後亦卒于軍。奉旨仍葬常德東關外黃龍岡。朝廷以八士父子,平蠻有功;又念其同死邊疆,乃命子孫世襲常德衛正指揮使。仍率‘翦旗營’營兵,屯田常德桃源,戍守武陵。並敕建‘建功樓’於桃源陬市屯戍之地,以昭忠烈。拜著生二子,長曰常蒲,次曰常黎。拜著卒,常蒲襲職為常德衛正指揮使,常蒲旋辭官北歸西域回部。八士之副將,亦多隨從回籍。惟常黎樂常桃山水,遂家焉。自是翦氏之族,或在夷狄,或在中國,而常黎者,實為湖廣翦氏之始祖。常黎生原狄,原狄生成,成生祥,祥生錠,仍世襲常德衛正指揮使。錠生柯,改授洞庭守備。自常黎以後五世誥敕盈館,棨戟臨門,赫然為世祿之家。以後失其官爵,遂為黎庶。自前明迄今,子孫繁衍。分居湖廣、廣西等地,或力田為農,或服賈為商,皆聚族而居
哈八士之墓哈八士之墓
始祖哈勒·八士陵墓始祖哈勒·八士陵墓
與賽福鼎談翦伯贊的“翦”
1950年夏,賽福鼎來北京參加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議,閉幕那天,毛澤東一直把他帶到自己的家裡。在談到新疆問題、維吾爾族為國家的統一作出過重大貢獻時,毛澤東說:“你知道翦伯贊嗎?”他仿佛想起什麼,沒等回答,又說:“他是北大的教授,是你們維吾爾人。他的家在湖南桃源縣,但祖籍是新疆。”“什麼時候遷居湖南的?”“明朝初年。”“他的名字好像很特別。”賽福鼎說。“是的,他的名字不像一般維吾爾族那樣本名加父名,他是有姓的。‘翦’就是姓,這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的。”接著,毛澤東講了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他說:“明朝初年,湖南常德和湘西一帶土司發生叛亂,新疆維吾爾有一位勇武善戰的將軍,叫哈八十,朱元璋就命他率領一支由維族和回族組成的軍隊前去平叛。這支軍隊不僅平息了常德、湘西的叛亂,而且平息了貴州、雲南等地的叛亂,為明朝南方的安定立了大功。事後,朱元璋論功行賞,封哈八十為‘鎮南定國將軍’,賜姓‘翦’,意為‘翦除禍患有功’,又在常德賜封土地,哈八十的後代就在這塊御封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下來了,翦伯贊就是那位哈將軍的後裔。”“他們是不是已有了很大變化?”賽福鼎問。“儘管他們的語言變了,但從他們的習俗、服飾等仍可以找到維族的特徵。有機會你可以去那裡看看。”毛澤東向賽福鼎建議說。(揣振乎著《萬方樂奏》,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年版第102~103頁)
始祖哈勒·八士陵墓始祖哈勒·八士陵墓
“他為什麼姓諸葛?”
1951年年底,毛澤東沿津浦鐵路南下視察,車到濟南,在火車上召見濟南市委書記、市長谷牧。他對濟南市的工作給予肯定後,接著就話題一轉,天南海北,上下古今地談了起來。毛澤東問:“諸葛亮是哪裡人?”谷牧答:“祖上是山東臨沂人,後來移居湖北襄陽。”“他為什麼姓諸葛?”谷被問住了。毛澤東說:“你讀過陳壽的《三國志》嗎?《諸葛瑾傳》裡頭有個注,說明孔明的先世本姓葛,原籍諸城,後來移居陽都(即臨沂,治所在今沂南縣)。當地葛氏是大族,排外性強。孔明的先人因本祖來自諸城,故自姓諸葛,以別於當時葛姓。後代相沿,就姓了諸葛。”(《黨史信息報》2002年10月16日)
“你知道為什麼叫聞喜?”
1958年3月,毛澤東在成都會議上聽取陶魯笳匯報山西地區缺水,有引黃河水入汾河的構想時,他又問:“你們山西有個聞喜縣,你知道為什麼叫聞喜?”陶魯笳說不知道。他說:“漢武帝乘樓船到了這裡,正好傳來在南越(即現在的越南)打了大勝仗的捷報,漢武帝就給這地方起名為聞喜。漢武帝那時就能坐樓船在汾河上行駛,可見當時汾河水量很大,現在汾河水幹了,我們愧對晉民呀。”(陶魯笳《一個省委書記回憶毛澤東》,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65頁)

第二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翦蠹氏,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翦蠹氏,亦稱翦蟲氏、剪蟲氏,亦簡稱剪氏、翦氏,為西周時期所設定的官職,隸屬秋官所轄,專職負責翦除農業、林業、家居害蟲。這在典籍《周禮·秋官·剪氏注》中有注釋:“翦,斷滅之言也。”在古代,“剪”、“翦”二字通假互用,都有截斷、滅殺之義,“翦”比“剪”更徹底、更無情、更殘暴。這在典籍《玉篇》中也有記載:“翦,俗作剪。”翦氏屬下設定下士一名,史一名,徒兩名。由於剪翦氏屬於經驗型官職,因此多為世襲。為了幫助各國消滅害蟲,周定王姬瑜在執政的第十年(公元前597年)還將經驗豐富的翦氏分贈給各諸侯,這個事件在《左傳·宣公十二年》中有記載:“王將其翦以賜諸侯。”到了南北朝時期,北周政權亦仿周制,設定有翦蠹中士(翦蟲中士)之職,屬正二命官階正八品),下設翦蠹下士(翦蟲下士)等附屬官員,隸屬於秋官府司管轄。
在翦蠹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翦氏、剪氏、蠹氏、蟲氏等,與剪氏一樣,皆世代相傳至今,其翦氏史稱正宗。

第三個淵源

源於佛教回鶻族,出自明朝時期佛教回鶻族將領哈常黎,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據史籍《萬姓統譜》記載:“明有剪成,曾任衛千戶。”剪成,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受明太祖朱元璋調遣率軍南下、時任常德指揮使的佛教回鶻族將領哈勒·八十的後裔。傳說,因哈勒·八十守邊有功,剪除了許多前朝敵對勢力,因此明太祖賜他姓氏為‘剪’,並改“八十”為“八士”,還封給他湖南桃源縣良田一千一百七十畝,此後稱剪八士,世代定居桃源,繁衍後代。經湖南省圖書館研究推斷,實際上,剪氏是哈勒·八十的後代哈常黎以居住地名稱改為剪氏。其兄長哈常蒲依然稱哈氏,後返回新疆原籍(今新疆庫爾勒),“惟常黎樂常桃山水,遂家焉”。桃源縣山清水秀,美不勝收,特別是桃花源,因晉朝田園詩人陶淵明的一篇《桃花源記》文意幽深奧美,引多少墨客騷人尋求其處,吟詩作賦。哈常黎忘情於桃源山水,尋幽探勝,始居桃源鄒溪,即後來的左千戶所駐地。鄒溪臨沅江,溯江而上,船行三十餘公里,就到了桃花溪,與桃花溪隔江相望是剪刀溪(今湖南剪市)。剪刀溪,是因為有兩條溪流於此合流入沅江,溪流分岔似剪刀,故名。哈常黎到了風景如畫的剪刀溪,流連忘返,築廬於此。為了更好地融匯到當地的人文環境中去,也表示定居的決心,於是改哈氏為剪氏。以邑為氏,乃取氏的通例。該支哈姓翦氏初為剪氏,傳說其族後因以“剪”作為姓氏用字不雅,就改用作為“剪”的正字“翦”,到現在為止,湖南還有些地方“翦”、“剪”皆作為姓氏通用字,如在華容縣就如是。該支翦在何時改“剪”為翦?湖南省圖書館的學者認為,最早也在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以後,因為在清道光三年的《桃源縣誌》中出現的歷史人物,還是“剪八士”、“剪敗著”等,其中的“剪敗著”也因為“敗”字不雅,改記為“剪拜著”。

遷徙分布

子孫墓碑排位子孫墓碑排位
翦氏是一個多源流姓氏群體,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九百六十七位,與剪氏一樣,翦氏以范陽、長沙為郡望。
主要居住在湖南省桃源縣楓樹維回鄉與青林回維鄉以及漢壽縣毛家灘回族維吾爾族鄉鼎城區許家橋回族維吾爾族鄉。其始祖哈八士來自當時信仰佛教的新疆哈密石橋河,因幫明朝驅剿南方的蠻族入侵有功,被明太祖欽賜“翦”姓,封鎮南將軍,奉命駐守常德,後人也就此安居下來,成為中國維吾爾族的第二故鄉。回維村裡的維族風情極濃,每年的開齋、古爾邦聖紀三大節日時前往清真寺做禮拜。最有意思的是,誰能想到,在遠距新疆數千公里的內地,竟也能領略到純正維族人的生活習俗。而其餘翦姓都是由此移居出去。
今北京市,天津市,湖南邵陽、益陽、張家界、龍山、華容,河南長葛尹家堂,河南臨潁張莊,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台灣省台北縣、高雄市左營區,重慶酉陽等地,均有翦氏族人分布。
民國末年,翦凝宏、翦震世、翦清廉、翦萬君遷台灣。至今全國翦氏總人口8066人(1996年)。
桑植翦氏:清同治年間自桃源熱水坑遷桑植竹葉坪甄家峪。後人分布在竹葉坪、谷羅山兩地。
河南翦氏:河南省長葛市老城鎮尹家堂維吾爾族(翦氏)之祖翦崇夷,是翦八士的八代四房梅公之曾孫,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定居河南長葛。至今三百餘年,已繁衍十五代維吾爾族的翦氏家族700餘人。1998年11月8日,他們在迷失300多年之後,重新回歸祖先的民族和宗教(伊斯蘭)。
翦姓

郡望堂號

郡望

長沙郡:周朝時期即有該地,戰國時期楚國始建郡,秦國滅楚國後承之,治所在臨湘(今湖南長沙),其時轄地在今湖南省東部、南部一帶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省全州市、廣東省連縣、陽山縣、英德和江西一部分地區。西漢改郡為長沙國,並築城。東漢仍改回為郡。隋朝初期廢黜,隋大業年間及唐天寶、至德年間曾改潭州為長沙郡,治所在臨湘(今湖南長沙)。明、清兩朝為長沙府治。直到民國時期,長沙歷經了國、郡、州、府、廳治。
范陽郡:秦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定興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魏文帝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陽郡,其治所在薊(今河北薊縣),其時轄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區、房山區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帶。西晉時期改為范陽國,北魏時期復改回范陽郡。隋朝開皇初年廢黜。唐朝時期的幽州范陽郡,本是幽州涿郡,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薊縣(今北京),又名為方鎮。唐寶應元年(公元762年)改幽州,併兼盧龍。唐大曆四年(公元769年),與固安等縣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陽縣為治所。
子孫墓碑排位子孫墓碑排位

堂號

范陽堂:以望立堂,亦稱幽州堂。
長沙堂:以望立堂。

歷史名人

翦八士

元末明初的著名將領。他的祖先是跟隨成吉思汗南征北戰的一位名將,名字叫哈勒,先祖來自當時信仰佛教的哈密地區。哈勒曾當過西遼高昌都督,後追隨鐵木真,浴血沙場,立下了汗馬功勞,被封為折衝將軍,後代世襲官職。到了元代末年時,哈勒後裔哈勒八十齣任燕京總兵(相當於今天的北京軍區司令員)。14世紀中葉,元代滅亡後,哈勒八十被明太祖朱元璋起用,成為朱元璋麾下一名得力幹將。由於在征戰中,開疆擴土,功勳突出,朱元璋賜姓“翦”,改名字八十為八士,哈勒八十從此叫翦八士。同時,朱元璋將義女吐葉公主(大將鄧愈之女)賜給翦八士為妻,取名朱氏夫人。公元1372年,朱元璋又晉封翦八士為鎮南定國將軍,授職荊襄都督府都督,鎮守湖廣辰常一帶,威鎮兩廣。
1388年,翦八士與另一名將沐英出征雲南時,同時捐軀沙場,葬於湖南常德東關外黃龍崗,從此,翦氏家族世代定居湖南桃源縣。哈勒八十墓地有墓碑,對哈勒八十生平做了介紹,碑文大致如下:哈勒八十,字周有,原籍新疆佛教回鶻哈密人。先明勛著燕京,官拜京都總兵。從明太祖征討,屢建奇功。後又征剿雲、貴等處叛寇,旋師復命。太祖天顏有喜,以為翦除方寇,定國良臣,賜姓曰翦。公,原名八十,太祖御筆親更八十曰八士,晉封鎮南定國將軍。洪武十六年春,加封太子太保,誥授光祿大夫。洪武十八年,征雲貴等地,凱旋復命。洪武二十一年終於疆場。翦八士之子翦拜著也是一個虎將,在平定一次叛亂獲勝回來時,卻不幸掉進陷阱身亡,和他父親葬在了一起。

翦如琰

湖南桃源人,清朝湖廣督標中營千總,禁菸抗英民族英雄。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任湖廣督標中營千總的翦如琰正留守在虎門,其妻張氏和兒子翦嵩芬(庠生)全部也在虎門。當時翦如琰負責虎門炮台副指揮(即監軍),就在英國軍艦包圍虎門的緊急時刻。翦如琰帶領虎門守衛將士經過17個日日夜夜的浴血奮戰,擊退了英國艦艇的數十次進攻。他在炮台上向將士們高呼:“有我如琰活一天,英軍就莫想前進一步!”此時的如琰千總,已60多歲,他拖著沉重的身體,在硝煙瀰漫的炮台上同敵人對峙。糧食、水、彈藥供應不上,翦如琰就命令衛隊承擔送糧、供水、補充軍火的任務。此時,英軍調集了全部戰艦一齊向我方陣地開炮,我方土炮失去戰鬥力,已多處受傷的翦如琰倒下了,守台將士幾乎全部壯烈犧牲。在翦如琰的影響下,身為藍翎知縣的翦山學,燒毀了英國不少鴉片,先後處置了何彪、羅保德等10名為英國鴉片尋找銷路的地痞黑販,為祖國人民立下功勳。

翦奎午

(1847-1949),湖南桃源人,派名萬效,又名逢吉,字奎午,翦伯贊之父,教育家。幼年游泮,翌年補稟,後考入湖南優級師範學堂(今湖南大學),攻讀數學專業。加入同盟會,思想一貫傾向革命,一生從事教育事業,曾出任湖南省立第二師範(今常德市一中)第一任校長,並執教數學,桃李滿天下,中共領導人中,即有滕代遠袁任遠張唯一粟裕廖漢生等,均屬其得意門生。1937年夏,出資與龍湛岑創辦湖南省私立漁父中學(今常德市五中),以紀念宋教仁。解放後,郭沫若曾為其墓碑親題“數學專家翦奎午之墓,沫若敬輓”的碑銘。

翦蓋南

(1882.12.13-1961.3.9),湖南桃源人,教育家。22歲考入縣立初級師範肄業月余,升考常德官立中學,以最優等頭名畢業。調京複試,位列最優等,獎給師範科舉人,加內閣中書銜。民國元年,與宋教仁譚延闓黎元洪蔣翊武諸公創辦民國江漢大學於武昌,任齋務理事長,不上三月,辭職返湘。民國二年,受聘甲等工業學校(今湖南大學)物理學講授,兼德能、瀚德兩女校英文教員。民國二年下期任湖南高等師範監學,兼高師附中物理教員。民國三年上期,任湖南高等工業學校監學,下期兼英文助教,翻譯書籍,民國四年,由教育部保送考取第四屆縣知事,簽分甘肅,因交通不便,未能赴省報到,留湘聽用。民國五年,任湖南財政廳清理委員兼第十區捐募公債委員。民國六年,任桑植禁菸坐辦,民國七年至九年,任靖國聯軍湖南第三軍總司令部秘書長,民國十二年任桃源雜稅局文書,十四年任常澧警備司令部衛隊營書記,十五年任湘西招撫使署秘書,十九年復任常澧警備司令部二等書記,廿一年冬至廿三年任常德縣公安局第三分局局長。民國三十六年至三十八年任常德清真國小董事長,三十七年冬受聘常德人力車業職業工會書記,創辦力役車業合作社,1954年被選為桃源縣政協委員,1961年3月9日(農曆正月十七)病逝,享年79歲。

翦質輔

(1893.8.13.-1951.5.9),湖南常德人,派名敦文,實業家。民國時期,其開辦的翦質記油鹽米號,為常德著名商號,十二大莊客之一。1918年創辦“國民國小”,1921年異地改建為“常德清真私立務本國小”,免收學費,使回、漢貧苦子弟有了入學的機會。1931、1933年兩次遭洪水衝垮,修復後又於1939年被日本飛機轟炸燒毀,當時該校的校歌是“陽山毓秀,玉帶凌霄,英氣壯東郊。莘莘學子,總角垂髫,聯席共冶陶。學科研究,經典推敲,昌明兮吾教。義勇勤樸,穆民素照,勖勉兮吾曹。”1931年,與李仁山大阿訇在常德清真古寺創辦了全省第一所伊斯蘭師範學校,招收桃源、益陽、邵陽及常德等地學生60多名,一律實施免費就讀,1933年,校舍被洪水沖毀而停辦。資助李仁山、張春山阿訇合編出版的12冊《回文讀本》,在全國風行一時,先後再版九次,印數達一萬餘冊。1934年6月18日,當選為中華回回教公會常德分會理事長。由於其興辦教育、樂善好施、接濟貧困、振興宗教等等優良品格,在常德回民與工商界中都有很高的名望。1946年,擔任常德糧食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同情革命,不僅把獲悉的敵特破壞革命的訊息轉告中共回民支部負責人,而且騰出住房供中共湘西工委辦公。其長子翦萬松是中共回民支部地下黨員,次子翦萬民,在西南聯大讀書時就是個進步青年。常德回民支部地下黨員王澤民,利用回民青年會總幹事的公開身份,與翦萬松、翦萬民結成好朋友,王經常到翦家串門,主動與翦質輔接觸、交談,取得了他的信任。翦氏一家對共產黨有了較高的認識,在常德臨近解放時,為黨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一次,啟明鎮(今城東街道辦事處)鎮長向國民黨縣黨部密報清真國小有共產黨嫌疑分子活動,縣黨部準備抓捕王澤民等人,翦質輔得知這一情況後,及時通知了王澤民等人,使其躲過了國民黨警察與特務的迫害。隨後,他將自己的住房讓出一部分供回民支部成員居住和活動。當湘西工委書記方用辦公和居住地存在危險時,他們又毫不猶豫地住到鄉下,把住宅讓出來供方用和湘西工委機關使用。他家裡有單獨的庭院,二層樓房,而且有電話機,這在當時是較稀罕的,長沙和外縣來聯繫工作的地下黨員,隱蔽在這所“高門大戶”內,實在是又安全,又不露痕跡。常德臨近解放時,東門外一帶的回族貧民生活困難,到了難以維持的地步。地下黨為了安定民心,找翦氏協商解決。鑒於當時市面上食鹽緊張,鹽價很高,他們當即無償獻出自家倉庫里的10袋近2000斤食鹽分給各戶貧民賣鹽買米,度過難關。1949年7月,解放軍進駐常德城後,無米可買,征糧一時也來不及,軍糧成了大問題,而這時能最快換來大米的不是金條,而是食鹽。翦氏父子得知此情況後,再次獻出自家倉庫里的數千斤食鹽,換成大米後解了軍糧的燃眉之急。
其女兒翦清廉1942年嫁給定中明阿訇,後隨夫君出任外交官,遷往台灣。

翦伯贊

(1898年4月14日~1968年12月18日),湖南桃源人,維吾爾族,著名歷史學家,派名象時,筆名林宇、林零、商辛、餞肅端、農疇、陳思遺、太史簡等。1903年入私塾啟蒙,次年轉入清真國小,1908年入縣立高等國小堂,1910年入常德中學預科,1912年升入本科,1916年畢業後考入北京政法專門學校,月余,轉入武昌商業專門學校。1919年畢業後在母校常德中學任英語教員。1924年夏,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研究經濟,1926年回國後,投身北伐戰爭,在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工作。大革命失敗後,開始研究歷史,1929年後參與覃振等的反蔣活動。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參加發起組織湖南文化界抗敵後援會,後任《中蘇文化》副總編,從事統戰工作。並撰寫《中國史綱》。解放戰爭時期,在南京、上海和香港從事統戰和宣傳工作。建國後,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歷史系主任、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曾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著有《歷史哲學教程》、《中國史綱要》、《歷史問題論叢》。 著名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傑出的教育家,國學大師,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39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翦伯贊投身北伐戰爭。大革命失敗後,為了探討革命失敗的原因,開始運用馬列主義研究中國社會的性質和中國歷史。“九·一八事變”後,特別在抗日戰爭爆發後,翦伯贊寫了大量的著作,宣傳黨的堅持抗戰、團結和進步的方針,揭露批判國民黨反動派的投降陰謀和分裂倒退活動。
1940年起,翦伯贊長期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在重慶從事統一戰線和理論宣傳工作,進行抗戰鬥爭。在這艱苦的歲月中,翦伯贊以極大的努力完成了《中國史綱》第一、二卷和《中國史論集》第一、二輯等上百萬字的重要著作,為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在中國的奠定和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解放戰爭時期,翦伯贊按照周恩來的部署,在南京、上海和香港繼續進行統戰和宣傳工作,團結愛國民主人士,堅決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倒行逆施,熱情支持各地蓬勃發展的愛國民主運動和青年學生運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翦伯贊在統一戰線民族團結、理論宣傳和教育事業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工作,後出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和歷史系主任,歷任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翦伯贊協同郭沫若范文瀾等,籌建了中國史學會,開展史學研究和史料編撰工作。翦伯贊宣傳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努力改造舊史學,建立並發展馬克思主義新史學。他發表的《論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論中國古代的農民戰爭》及有關《紅樓夢》研究、歷史名人評價等論文,都是為闡述毛澤東同志關於中國歷史的論述而寫的。他的《對處理若干歷史問題的初步意見》、《目前史學研究中存在的幾個問題》等文章,宣傳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批判抵制了唯心史觀和虛誇學風。他認真執行貫徹黨的知識分子政策,鼓勵史學工作者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改造世界觀,提倡老專家要認真帶徒弟,青年要虛心向老專家學習,做到尊師愛生,互學互助。他在主編大學文科教材《中國史綱要》時,廢寢忘食,嘔心瀝血,孜孜不倦。文化大革命中,翦伯贊以“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名義被打倒、被迫害,遂與妻子一起自殺而死。
1978年8月,鄧小平親自批示:“我認為應予昭雪”,翦伯贊的十年沉冤始獲徹底平反昭雪。翦伯贊是我國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研究中國歷史的老一代史學家之一,為在我國建立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他的著作共達四百多萬字,是他一生獻身於革命、獻身於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的珍貴成果。

翦天聰

(1921年7月~2007年8月),派名凝固,維吾爾族,湖南桃源人,系翦伯贊次子。1944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機械系,華中理工大學(今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名譽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湖北省電機工程學會理事兼汽輪機專委會主任,武漢市電機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歷任火電教研室主任、氣動熱力學研究室主任等。全國高等學校(電)教學委員會委員兼汽輪機組副組長,《汽輪機技術》雜誌顧問及武漢汽輪機廠(長江動力公司)高級顧問等。
1980年任湖北省第四屆政協委員。1983年先後任武漢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副主任。
1986年先後任湖北省中國農工民主黨第一、二、三屆省委會主委,全國第七、八屆政協常委會委員,湖北省第六、七屆政協副主席,農工民主黨中央第十、十一屆副主席,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委員,湖北省、武漢市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及名譽副會長等。著有《汽輪機調節動力學》、《汽輪機原理》、《汽輪機最優經濟運行》、《內燃機調節》及《內燃機製造工藝》等。其中全國高校通用教材《汽輪機原理》一書獲能源部優秀教材二等獎。另撰寫科技論文三十餘篇,其中《具有定常氣壓要求的余能利用透平聯繫調節系統》一文被選為出席第一屆國際動力學會議論文。主持的青山熱電廠7號汽輪發電機組功頻電波調節系統研究課題,產品投運效果良好,獲湖北省科研成果獎。
1988年隨全國政協代表團赴非洲喀麥隆等三國訪問;1995年率湖北省政協代表團赴香港、澳門訪問。
2007年8月16日逝世,享年87歲。

翦知湣

男,維吾爾族,湖南常德人,1966年12月生,上海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87年北京大學地質系古生物與地層學專業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1993年同濟大學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系研究生畢業,獲博士學位,同年留校任教。1995年9月-1996年7月在德國基爾大學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合作,1996年起任同濟大學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系副研究員。1999年9月-2001年8月獲德國亞歷山大·馮·洪堡獎學金赴德國基爾大學地球科學系做博士後研究。1999年6月起任同濟大學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系教授,2000年1月起受聘為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學科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現任教育部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任國際綜合大洋鑽探計畫IODP)的科學指導和評估委員會SSEP委員、國際海洋古全球變化IMAGES的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海洋學會海洋地質分會和中國地質學會海洋地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理事、中國微體古生物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地質學會第四紀地質專業委員會委員,以及教育部科技委學部委員、“科學通報”、“海洋學報”、“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編委等學術職務。通過集體的努力,他在南海、沖繩海槽和西太平洋的古海洋學微體古生物學方面已取得一系列國際等級的創新成果。如發現了末次盛冰期西北太平洋深層水團急劇增強;揭示了全新世黑潮約1500年的變化周期;第一次從海洋角度探討了東亞冬、夏季風不同的驅動機制;首次取得中國海百餘萬年來連續的古氣候長序列,在東亞古季風的海洋標誌和演變特色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從而,將我國海區古海洋學研究向三維空間高解析度和長時間序列發展。在國際“古海洋學”、“地球行星科學通信”、“第四紀研究”、“海洋地質學”、“古地理學古氣候學古生態學”、“海洋微體古生物學”等學報,以及國內“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其中36篇被《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並被他人引用兩百餘次。曾多次應邀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做大會報告,如2001年應邀在日本召開的第七屆國際古海洋學會議做大會報告,獲得學術界高度評價。為此,1998年入選“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計畫和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1999年獲“第四紀研究青年科學家”獎及“上海市教育系統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00年入選“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 2001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02年獲“上海市十大傑出青年”稱號,並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2002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03年獲“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上海市優秀留學回國人才”,並作為學術帶頭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2004年入選人事部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並獲得第八屆“中國青年科技獎”和第二屆“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

翦萬策

男,1938年7月出生,寧夏銀川人,祖籍湖南常德,翦敦道之子,1963年畢業於寧夏醫學院(今寧夏醫科大學)醫療系,任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醫院院長、骨科主任醫師。1964年起曾參加西吉縣醫療隊、永寧縣乾溝巡回醫療隊等到農村從事醫療工作,任副隊長、隊長等職。1957-1974年先後在青銅峽縣醫院、青銅峽瞿靖地區醫院工作。1974年到自治區人民醫院,任骨科醫師。1975年到北京積水潭醫院骨科進修一年。1985-1987年參加中國援貝寧醫療隊,任隊長。目前側重矯形外科的研究。論著有:“脊柱截骨術治療駝背畸形”,《寧夏醫藥通訊》1982年第4期。

翦萬籌

男,1928年生,湖南常德人,翦敦道之子,西北大學地質學系教授,碩士生導師。論文“華北地台西南緣晚前寒武紀生物地層研究”獲1988年國家教委頒發的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著有《地質歷史與板塊構造》、譯著《禍從天降 恐龍絕滅之謎》等。

翦敦道

號本齋,男,湖南常德人,翦質輔三弟,原為西北軍閥馬福祥的隨從秘書,1933年12月23日署任寧夏省政府秘書長,兼第十五路軍(後為第十七集團軍)總指揮部秘書處長,寧夏銀行監事,主纂有《十年來寧夏省政述要》。1946年舊曆除夕,因與馬鴻逵等賭博過久,突發腦溢血而死。

翦仲襄

男,維吾爾族,湖南桃源人,派名象儼,又名思若,系歷史學家翦伯贊的胞弟。湖南工業專門學校(今湖南大學)畢業,採礦冶金科學士,地質學專家,原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的主任委員。1928年秋,介紹歷史學家呂振羽與胞兄認識,成就一段佳話。後因文革中遭迫害而懸樑自盡。

翦建午

中統特務,漢奸,湖南桃源人。曾任中統訓導處訓導長,汪偽國民黨六大中央委員、社會部副部長、全國經委會委員。汪精衛在越南河內發出“艷電”公開投敵後,翦因與周佛海丁默邨等人系同鄉好友、老同事關係,又與周佛海夫人楊淑慧系同學關係,曾做過周佛海、丁默邨與汪精衛之間的橫向聯絡人,1946年因漢奸罪被逮捕、槍斃。

翦繼志

1955年6月生,女,維吾爾族,湖南桃源人,現任貴州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經濟法碩士生導師。貴州省仲裁法學研究會副會長,貴州省民法、經濟法學會常務理事,貴州省訴訟法學會理事,貴陽仲裁委仲裁員,貴州省企業法制研究院副院長,貴州省社科院法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經濟法、公司企業法、契約法。現擔任法學專業研究生《經濟法》《公司企業法》、MBA研究生《經濟法》、《契約法與契約管理》教學。主持貴州省社科規劃課《企業法律制度與實務》,任課題負責人。主持貴州省教委課題《我省MBA教育培養模式研究》、《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法律制度研究》,任項目負責人。專著《新公司法與國企改製法律實務研究》,2007年獲貴州省第七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類三等獎。在省級以上公開刊物發表學術論文28篇。擔任高校及科研機構法律顧問,擔任多家公司企業法律顧問,參與貴州多家企事業單位產權改製法律實務。

翦冰清

1942年生,維吾爾族,湖南桃源青林回維鄉大洋村人,中共地方黨務、教育工作者。1959年7月畢業於桃源一中國中部,被保送到中央民族學院武漢分院預科部學習,1966年7月於中南民族學院本科畢業。1967年分配到邵陽市隆回縣四中從事教育工作。1970年開始從政,先後任縣委辦秘書組長,雨山公社革委會主任、黨委書記,縣委辦副主任,主任、縣委常委。
1983年調任邵陽行署副專員。1985年開始,先後任邵陽地委副書記、邵陽市委副書記、益陽地委副書記、益陽市委副書記,曾任益陽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是湖南省第六、七次黨代會代表,湖南省第八、九屆人大代表。在地、市工作期間,主管、分管過黨群政法、科技教育、意識形態、統一戰線、農村農業和辦公室工作。在工作中,思想解放,勇於開拓,求真務實,管理嚴格,各項工作都取得了較大成績。1979年被隆回縣委、縣政府授予模範幹部稱號,1994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稱號。工作之餘,結合實踐撰寫了三十餘篇關於幹部工作、工會、共青團工作、秘書工作和辦公室管理工作等方面的理論探索和經驗性文章,其中二十餘篇發表在省級以上報刊上,多篇獲得省級優秀論文獎和一等獎。

翦安

1949年生,維吾爾族,湖南桃源人,系翦伯贊孫女(翦伯贊長子翦斯平之次女),圖書館學專家,天津圖書館研究員,中國民主進步會會員。
1987年畢業於天津師範大學(自考)。現任天津市圖書館典藏部主任,第十二屆天津市政協常委。從事圖書管理工作多年,具有強烈的責任感、事業心及良好的業務素質和管理能力。任天津市圖書館典藏部主任以來,銳意進取,開拓創新,不斷加強隊伍建設,完善內部管理,扎紮實實開展各項工作,為圖書館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個人1991年獲天津市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稱號。編輯出版《<益世報>天津資料點校彙編》(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9);發表論文儀館藏館舊平(精)裝中文書看我國近代書籍的變革和發展》、《中國圖書館專業名詞溯源》、《陶湘和他的涉園藏書》、《鹽商對天津文化的貢獻》、《天津查氏主要人物事跡考錄》、《關於<水西莊記>的來龍去脈》、《查禮事跡編年》等。

翦寧

1951年8月出生,維吾爾族,湖南桃源人,系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孫女(翦斯平三女),古錢幣專家。 中國國家博物館(原中國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中國文物學會培訓部講授專家,北京市文保文物鑑定中心鑑定專家。1979年至今在該館從事錢幣管理、編目、展覽及研究等工作。為中國錢幣學會會員,任北京市錢幣學會常務理事。
1982年、1992年先後參與籌辦《中國歷代貨幣展覽》,參加編寫:《20世紀中國貨幣精品選》、《中國錢幣大辭典·魏晉南北朝編·唐五代十國編》、《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捐贈文物集萃》、《中國歷代名人畫像譜》、《館藏文物研究叢書·錢幣卷》(編寫中)。

翦依琴

1923年生,維吾爾族,湖南桃源人。翦仲襄之女,亦即翦伯贊侄女,派名凝音,圖書館學專家,南京圖書館副研究員,1995年病逝。

翦晏

翦伯贊長孫女(翦斯平長女),維吾爾族,湖南桃源人。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副編審,北京市西城區人大代表,個人編輯出版有《20世紀中國貨幣精品》等。

翦大西

男,1954年6月出生,系翦伯贊孫子(翦天聰次子)。國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研究員,碩士生導師。1977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數學專業,1993被評為高級工程師。從事重力與固體潮研究工作,參加和負責完成了地震局重力學科技術管理、科技攻關、地震基金等項目多項。其中,“中國固體潮研究”1983年獲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二等獎;重力單項清理攻關項目“全國重力固體潮台站觀測數據的清理”1984獲國家地震局單項攻關三等獎;“重力固體潮觀測的綜和研究”1994獲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三等獎。1992以來主要從事計算機軟體,硬體,系統集成等計算機網路工程的開發與研究。2002年以來任武漢市建築招投標委員會委員(網路工程),主持完成大型網路工程20項,“十五”建設以來主要負責湖北省,貴州省防震減災中心計算機網路工程的設計、安裝、調試工作及參加瀾滄江水庫地震預警監測系統工程的設計和監理項目。

翦新春

男,1951年生,維吾爾族,湖南安鄉人。1975年畢業於湖北醫學院口腔醫學系(今武漢大學口腔醫學院),1986年畢業於湖南醫學院研究生班(今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研究生院),獲醫學碩士學位,1992年-1994年在美國維吉尼亞州立大學醫學院口腔頜面外科研修。歷任湖南醫科大學口腔醫學系口腔頜面外科講師、副教授;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美國維吉尼亞州立大學醫學院口腔頜面外科客座教授。現任中南大學湘雅口腔醫學院院長,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口腔醫學研究所所長,中南大學湘雅口腔醫學研究所所長,中南大學湘雅口腔醫學研究所口腔組織工程研究室主任;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口腔科主任,口腔科學教研室主任,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口腔頜面外科主任,中南大學湘雅口腔醫學院唇齶裂治療中心主任,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湘雅口腔醫學院口腔頜面外科學教研室教授,口腔頜面外科主任醫師,湘雅醫學口腔科美容牙科主診醫師,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外科學整形外科學博士生導師。

翦英海

男,1963年生,維吾爾族,湖南桃源人,生長於北京,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今中國傳媒大學),華普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2003年胡潤中國大陸百富榜第36位。停車計費系統成功在香港上市,他從而進入資本市場,還把部分房地產項目在上海買殼上市。第一桶金來自於八十年代末在深圳做電器貿易,之後他在1991決定去美國發展,在那裡繼續做貿易並開始房地產投資。第二年便回到北京開始投資房地產,另外還有北京超市連鎖。2001年華普產業集團的銷售收入達1.45億美元(2000年1.20億美元),納稅超過6百萬美元,有3000名員工。

翦迪岸

男,1949年12月生,維吾爾族,湖南桃源人,高級會計師、高級經濟師。現任華僑城集團公司副總裁、總會計師,兼任泰州華僑城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華僑城酒店集團監事長、華僑城集團公司董事。深圳市第三、四、五屆政協委員,華僑城會計學會會長,深圳市旅遊協會會長,廣東省旅遊協會副會長,深圳市少數民族促進會副會長。歷任湖南省桃源縣商業局黨委書記兼副局長、縣財辦副主任,湖南省國際交流服務公司總經理,1994年調入深圳華僑城建設指揮部工作,歷任深圳特區華僑城建設指揮部主任助理兼城管(保衛)處處長、華僑城經濟發展總公司總經理助理兼貿易公司總經理、深圳世界之窗總經理、華僑城集團公司紀委委員、黨委委員、華僑城集團公司副總裁、東部華僑城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2006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09年深圳地產十大貢獻力人物十大領軍人物,還獲得過全國旅遊系統勞動模範,深圳市先進會計工作者等一系列獎項。自2004年開始分管華僑城集團財務工作,通過科學理財,促進了集團的長期可持續發展。至2008年底,集團資產總額409億元,比2003年年底的176億元增長132%;歸屬母公司所有者權益75億元,比2003年底的35億元增長114%;2008年實現營業收入208億元,比2003年底的161億元增長29%;實現利潤總額21.7億元,比2003年的5.5億元增長295%。2008年,東部華僑城實現營業收入20 億元,實現利潤總額3億元,自開業以來累計接待遊客超過400萬人,實現收入36億元,累計實現利潤總額5億元,解決4000餘名員工的就業問題,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任職世界之窗總經理期間,提出“幹活、理財、乾淨”思路,狠抓經營管理,實現利潤以每年43.3%的速度遞增,企業效益直線上升,自2000年起連續三年實現利潤超過1.1億元,以占全國2726家旅遊景區利潤總額(4.69億元)的1/4而位居中國之最,創造了中國主題公園經營奇蹟。勤于思考、善於總結,在國家及省部級報刊、雜誌上發表學術成果及論著數十篇,在業界產生了一定的反響。
2010年6月29日,東部華僑城因“太空迷航”遊樂項目發生6死10傷重大事故,同年10月,免除東部華僑城董事長一職,但暫不退休。

翦去病

(1896—1928),化名陳一貫,名敦堃,又名遂如,湖南桃源人。1920年任湖南勞工評議員,1922年後,任湖南勞工會駐滬辦事處宣傳委員,《勞工周刊》主編。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湖南省總工會工作,同年12月當選總工會秘書長。其妻王月貞,又名王悅貞,湖南常德人,1922年入黨,曾任湘陰農民協會執行委員兼宣傳部部長、湘陰縣特別法庭庭長,有“女縣長”之稱。1928年5月,由於叛徒的出賣,翦敦堃、王月貞夫婦在長沙被捕。“敬日事變”時他倆被押回常德,沒過幾天,就相繼英勇就義於常德市的泮池街。臨刑前翦敦堃高呼口號:“今天殺了我翦敦堃,廿年後我又是一條好漢。”就義時,他們夫婦分別為32歲、23歲。

翦斯平

湖南桃源人,維吾爾族,翦伯贊長子,又名翦天民,派名凝思。民國32年(1943)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建築橋樑專業,民國35年(1946)赴莫斯科大學建築系深造,1949年回國,是北京、天津古城改造設計的決策人之一,有“橋樑之父”之稱,晚年居天津。

翦必希

湖南桃源人,維吾爾族,博士,美國阿拉巴馬大學免疫-遺傳學研究所研究員,畢業於湖北同濟醫科大學(今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病理生理系。

翦知漸

1964年9月17日生,維吾爾族,湖南常德人,於2007年6月25日獲取湖南大學材料物理與化學專業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為湖南大學物理與微電子科學學院副教授,湖南大學物理實驗中心副主任。

翦立新

湖南桃源人,維吾爾族,博士,湖南大學化學生物感測與計量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

翦象友

湖南桃源人,維吾爾族,1945年生,曾任桃源楓樹維回鄉鄉長,湖南省第七屆人大常委會委員。

翦萬亮

男,1934年10月生,湖南常德人。1961年畢業於華中工學院(今華中科技大學),長沙建築機械研究所二室副主任、研究員。多年從事混凝土機械研究工作。曾設計成功TJ系列並用泵,其中4TJ-8和6TJ-12型井用泵,1967年出國支援索馬里。20HL-50等導葉式混流泵和Z4JM-2液力變壓器,JCD6、JCD6A型混凝土攪拌輸送車,獲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以及YTK70型壓路機振動系統集成閥。1989年國家專利局授予實用新型“攪拌輸送車液壓油冷卻裝置”專利權。在《機械工程學報》發表了“液壓馬達導軋曲線和凸輪的計算及其線切割程式”一文。

翦伯象

男,1963年9月生,維吾爾族,湖南桃源人,廣東五邑大學中文系教授。1981.9~1985.7 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獲學士學位;1999.9~2002.7 畢業於廣西師範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獲碩士學位。1985.7~2007.7 在常德師範學院中文系、湖南文理學院中文系講授古代文學、古代漢語、現代漢語、寫作學等課程,同時在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編輯部擔任社科版執行編輯。2007.9 調入五邑大學中文系,講授中國古代文學、中國文學批評史、宋詞研究等課程。
1995年評為講師,2001年晉升副教授,2006年晉升教授。在《社會科學戰線》、《學術界》、《中州學刊》、《學術交流》、《華南師大學報》、《貴州社會科學》、《學術論壇》、《河南大學學報》、《求索》、《湘潭大學學報》、《東方叢刊》、《語言與文學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5篇,其中全國中文核心期刊11篇,CSSCI源刊6篇;獨立出版學術著作1部,參編著作、教材2部。目前的科研方向有四個:其一是宋元詞學理論研究,其中重點是“張炎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是專著《張炎詞學研究》(中南大學出版社,35萬字,2006年7月出版)。其二是宋詞演進中的矛盾運動研究,其中重點研究詞在悲劇性生存狀態下與社會、時代、詩教、政治由矛盾達成和解的歷程,研究成果是系列論文:《悲劇性和解:北宋詞的生存策略》、《宋詞演進中的和解策略及其文化意義》、《北宋詞“悲劇性和解”現象論》。其三是古代都市文化研究,其中重點研究汴京文化對宋詞的影響,主要成果有:《汴京的詞學史地位》、《論汴京的詞學背景功能》、《略論汴京詞人群》、《宋詞汴京意象論》。其四是詞體美學研究。其研究成果是系列論文:《北宋詞的審美悲劇意識》、《北宋詞的悲劇精神及其消解》、《北宋詞的悲劇美學特質》。主持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項,主持湖南省教育廳科研項目1項,主持學校科研項目2項;參與湖南省社科聯重點科研項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2項。省級成果鑑定1項:科研成果“宋詞悲劇性和解及其文化意義研究”(系列論文)被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鑑定為 “國內先進水平”(2006年),順利通過省級成果鑑定。論文《北宋詞的審美悲劇意識》被人大複印報刊資料J2《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3第6期全文轉載,論文《文心雕龍風骨說的人格論視閾》被《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5(3)文摘。2006年,論文《宋詞汴京意象論》被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會評為論文類一等獎;2007年,系列論文“宋詞悲劇性和解現象與意義研究”獲常德市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優秀獎”。
曾在2008年受廣東省僑辦、五邑大學、華南師大的委派,與其夫人成慧芳教授一起前往印尼棉蘭亞洲國際友好學院,進行為期一年的華文教學與交流工作。他們在印尼支教期間,出色地完成了“文化使者”的使命,並與印尼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翦清治

河南省長葛市老城鎮尹家堂村人,曾任鄢陵縣革委會主任、宣傳部長、中共河南省曲劇團委員會書記。

翦保平

男,河南省長葛市老城鎮尹家堂村人,1957年生,1974-1975年就讀於老城高中(今長葛三高),畢業於湖北財經學院成教部(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成教學院)。高級會計師,現任河南省煤田地質局局長。
1976年從事經濟、財會工作,1984年在鄭州礦務局負責財務工作,主持全局生產、基建財務核算及管理工作。為搞好財務工作,他一方面虛心向老同志請教,刻苦自學,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一方面帶領財務處同志下礦蹲點調查,獲得第一手材料。近十年來,他先後在財務工作中推行了“盈虧承包責任制”、“目標成本責任制”、“會計工作電算化”等一系列科學的管理方法,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連續六年完成了總承包任務,1992年實現減虧一千萬元,受到中國煤炭總公司的表彰。同時在各級刊物上發表論文30多篇,出版了《企業管理的理論與實踐》等四部專著。由於成績顯著,1990年被評為國家人事部財政部授予的“企業會計先進工作者”稱號,1991年被能源部授予“先進財務工作者”稱號,多次被評為鄭州市優秀黨員、局勞模、優秀知識分子等,而且他曾帶隊參加全省煤炭系統財務會計技術競賽並獲團體第一名。

翦萬笈

1941年11月出生,男,中專文化程度,1996-2001年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委員會副巡視員,2001年起任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委員會巡視員。

翦大明

男,四川省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1982年12月華西醫科大學(今四川大學)醫學系本科畢業,1988年華西醫科大學(今四川大學)皮膚病專業研究生畢業,醫學碩士。系翦伯贊外孫(翦伯贊女兒翦心倩之子)。1996年晉升為副主任醫師,2002年晉升為主任醫師。2002年參加第十二期泰國性病愛滋病培訓班學習。長期從事皮膚病性病的臨床治療和科研防治工作,擅長治療變應性皮膚病和性傳播疾病等多種皮膚病,擔任過中國-歐盟性病愛滋病防治合作項目課題負責人之一,有多篇文章在國家級雜誌上發表和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上交流,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三等獎各一次。

翦建政

湖南桃源人,現任湖南省塑膠行業協會會長、湖南省塑膠研究所所長,中國塑膠加工工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專家。

翦文斌

男,1972年10月出生,國防科大碩士畢業,工程師,一級建造師,現任水電八局機電製造安裝分局副局長。先後參與了五強溪、二灘小浪底、三峽等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在制安分局從事技術工作期間,有多項技術屬局內甚至國內首創,如大型整體製作脈衝自動焊技術即為國內首創。曾獲局科技進步獎3個、集團公司科技進步獎3個,中國電力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二等獎各1個,2003年並榮獲長江三峽工程首批機組發電施工建設中一等功,多次獲優秀科技人員、先進生產工作者等獎項,並利用業餘時間在《水利機械》等雜誌發表了四篇論文,其中《三峽水利樞紐左岸廠房蝸殼製作焊接》獲全國水電焊接學術計討論會一等獎。在東江廠任職期間,先後完成了三板溪水工金結、長洲尾水管、越南宣光水輪機組埋件、緬甸瑞麗江水輪機組埋件、柘溪水輪機組埋件、惠州抽水蓄能水輪機組埋件和閘門製作任務,並在我局第一次嘗試對水輪機組埋件非核心部位的管型座的產品製作,產品質量得到業主的高度評價。在平班溢流道及底孔金屬結構製作調差金額525萬元。通過內抓管理,外拓市場,該廠逐步扭虧為盈,最後的年產值達1億元。
在武漢廠任職期間,他通過內部管理體制和機制的調整,使該廠生產經營逐步步入正軌。

翦育林

男,1956年12月出生,湖南常德人,湖南工程學院化學化工系教授,大學本科學歷,畢業於蘇州絲綢工學院(今蘇州大學染整專業,現任湖南工程學院輕化教研室染整專業教師,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染整委員會委員,兼任湖南印染科技信息情報站站長。主攻方向:苧麻紡織品染整工藝及苧麻紡織品後整理技術,先後發表科研論文20餘篇,主持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06JJ5083),省科委科研計畫項目1項,參與省計委科研項目1項(湘計[2000]862),主持和參與院級科研項目8項,主持的教研課題《染整工藝專業理論與實踐教學改革研究》獲省九五教育科學研究課題優秀成果三等獎,撰寫的論文《改性氨基矽油柔軟劑對苧麻、亞麻織物白度及顏色特徵的影響》獲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三等獎。

翦英紅

女,湖南桃源人,中科院成都有機化學研究所碩士,吉林化工學院環境與生物工程學院副教授。

翦進

碩士,湖南桃源人,曾任凌訊科技總經理助理,北京中關創新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高管,現任清華大學校友總會副秘書長。

翦健

男,漢族,1971年生,中共黨員,工程師,現任長江三峽技術經濟發展有限公司監造部副主任,中國設備監理協會會員。
1990年7月,他從武漢電力學校畢業後分配在葛洲壩電廠二江分廠機修車間水輪機班,在艱苦的崗位一乾就是三年,曾任班組工作負責人、技術專責。1993年底,開始從事共青團工作,曾擔任葛洲壩電廠檢修分廠團委副書記。1999年2月,他在原葛洲壩水電建設監理公司監造部開始從事三峽左岸電站水輪機埋件監造工作,並擔任葛洲壩水電建設監理公司技術部主任,參加了三峽左岸電站機組安裝監理方案的編寫工作,組織完成了多個項目監理檔案的整理和移交。2003年初,作為三峽發展公司首批赴溪洛渡工地人員,參加溪洛渡水電站征地移民工作和籌建期工程監理工作,擔任溪洛渡監理部技術部副主任。2004年9月,從溪洛渡工地抽調回三峽工地,擔任長江三峽技術經濟發展有限公司監造部副主任,接手三峽右岸電站機組監造工作。此前,三峽左岸電站機組的監造任務由法國技術監督局、法國電力公司組成的聯合體-BV/EDF承擔,國內尚無一家監造單位承擔過70萬kW以上機組的監造任務。與三峽左岸電站機組監造相比,國內廠家第一次以主承包商身份承擔機組供貨任務,供貨範圍更廣;同時,三峽電源電站機組和三峽右岸電站機組的生產同時進行,監造工作任務更重。對此,他沒有退縮。在監造部技術專家和其他同事的協助下,編制了監造工作方案和詳細的監造質量見證計畫,並在哈爾濱電機廠長駐三年多,參加了三峽右岸電站四台水輪發電機組、三峽右岸電站十二台水輪發電機組調速器、三峽電源電站兩台水輪發電機組的駐廠監造工作,組織發現、檢查、匯報、處理了設備製造過程中的一系列質量問題,為三峽右岸電站機組的投產發電,為增強三峽發展公司在水電設備監造市場中的競爭能力做出了一定貢獻。曾被評為1999年度三峽總公司先進工作者,2000年獲葛洲壩電廠“十佳青年”稱號,2005年獲得三峽總公司質量管理“先進個人”稱號,2007年獲管理學院碩士學位,2008年獲得第五屆中國三峽總公司“十佳青年”稱號,2010年榮獲國資委“中央企業先進職工”光榮稱號。

翦林宏

1966年5月2日生,湖南桃源人,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高級實驗師

翦萬里

翦萬里,字鷗程,黃埔四期學員,湖南桃源人。

翦象倬

字雲漢,黃埔六期學員,湖南桃源人,1934年陣亡,其女翦露芝,生於1928年。

翦英廣

翦英廣,湖南桃源人,出生於1976年8月,國內有名的工業設計師。常年任職於廣東,從事於開發設計工作,現有學生350多名,均在沿海一帶的大中型企業里任重要職務。

家譜文獻

湖南桃源翦氏族志,著者待考,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二修、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三修木刻活字印本,1996年四修鉛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南省陬市桃源鄉鄒溪翦家崗村、湖南省圖書館。

翦姓宗祠通用聯

桃源望重;哈勒名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