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鑑賞:造型藝術美學分析

《美術鑑賞:造型藝術美學分析》是2010年5月1日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樊林。

基本介紹

  • 書名:美術鑑賞:造型藝術美學分析
  • 類型:藝術
  • 出版日期:2010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6139343
  • 作者:樊林 
  • 出版社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 頁數:166頁
  • 開本:16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美術鑑賞:造型藝術美學分析(第2版)》內容簡介:日常的審美選擇會影響我們的每一天,通過閱讀畫冊了解藝術作品,到美術館去看展覽,在街頭欣賞雕塑都是審美活動,不僅如此,即便一枚簡單的郵票,往往也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展開藝術感受的裝了“外框”的圖像,有些郵票會在政治內容與藝術趣味方面都處理得意味深長。選擇日常用品、裝飾自己的家居、規劃城市的發展,這些行為也無不涉及個人或者群體的審美體驗。於是這種廣泛存在的現象在一定程度打破了“美術”一詞在傳統意義上的指向性,擴大了審美的範疇。
《美術鑑賞:造型藝術美學分析(第2版)》: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美術類系列教材

作者簡介

樊林,女,1968年生,廣西桂林人。1990年畢業於中山大學漢語言文學系,1993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曾在中山大學漢語言文學系做訪問學者。現為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長期致力於西方美術史的教學和研究。出版《從神性向人性的升華》、《西方名畫中的歷史與神話》(合作)、《石像,是有體溫的》(合作)、《形象化的民族自傳》(合作)、《星群璀璨的年代》(合作)等著作,翻譯《美術術語與技法詞典》(合作),發表論文《奧德·奈卓姆繪畫中的“雌雄同體”形象》、《西方美術史教學中的“技術性介紹”》、《新技術在美術史教學中的批評性反瘦》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 視覺圖像的意義
一、視覺圖像的普遍存在
二、圖像的解讀
三、最初的圖像
四、藝術發生理論

第二章 藝術的目的
一、存在的目的
二、多種文化的體現
三、不同時代的生活
四、審美的特殊快樂

第三章 藝術的題材分類
一、再現
二、表現
三、抽象與具象

第四章 趣味的構成
一、形式因素
二、結構原則
三、形式的統一

第五章 知覺與造型藝術
一、眼睛與視覺
二、藝術發展史中的觀察方
三、視覺與創作
四、通感
五、視覺與欣賞

第六章 藝術家
一、技藝
二、學院訓練
三、自由的境界

第七章 藝術批評
一、藝術批評
二、博物館
三、藝術史在鑑賞中的作用
學生閱讀參考文獻

序言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已不限於專業知識和技能。作為人才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素質日益被社會所重視。什麼樣的課程才能培養這種文化素質,值得教育工作者認真探討,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在這方面已經有了具體的方針。
在1998年教育部頒發的《關於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我們所進行的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工作,重點指人文素質教育。主要是通過對大學生加強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教育,同時對文科學生加強自然科學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體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修養和科學素質。”
2002年以教育部第13號令的方式頒布《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其中規定“普通高等學校應當開設藝術類必修課或者選修課”,“普通高等學校的藝術課程應當進行考試或者考查,考試或者考查方式由學校自行決定。實行學分制的學校應將成績計入學分”。
2006年3月教育部下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強調“公共藝術課程是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是普通高等學校藝術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從這一系列檔案中,我們可以看到國家對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非常重視,對高校通識課程的建設要求很明確。不同科類的高校,對開設公共藝術課程可能有自己的理解和做法,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加強藝術教育,堅持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教育,應該成為所有大學的共同責任。
具有超凡魅力的藝術課程,以視覺形象的形式和材料吸引學生,以富有感染力的藝術作品撼動學生,在飽含悠久文化底蘊的藝術接觸中,培養他們求真、求實、求美的品格,使他們更加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熱愛人民。
我們相信,經過專業學術團體協作,由專業教師編寫出來的這套公共藝術課程教材,既能成為老師喜歡的教材,也能成為學生喜愛的課本。希望我們的教師創造性地用好這套教材,真正發揮公共藝術課程的價值和功能。是言成序。
廣東省教育廳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處
2006年9目14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