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兩難論

為了解釋即使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所有東亞國家出現經常項目盈餘還要繼續保持本幣美元的穩定匯率羅納德·麥金農(McKinnon)於2004年提出了“美德兩難論”,又稱為“美德兩難效應”。他指出任何不能用本幣貸款的國際債權國出現了另一種形式的貨幣錯配即美德兩難,這實質是債務國原罪論的翻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美德兩難論
  • 提出時間:2004年
  • 實質債務國原罪論的翻版。
  • 別稱:“美德兩難效應”
美德兩難論概述,理論內容,

美德兩難論概述

為了解釋即使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所有東亞國家出現經常項目盈餘還要繼續保持本幣美元的穩定匯率羅納德·麥金農(McKinnon)於2004年提出了“美德兩難論”,又稱為“美德兩難效應”。他指出任何不能用本幣貸款的國際債權國出現了另一種形式的貨幣錯配即美德兩難,這實質是債務國原罪論的翻版。

理論內容

有著高儲蓄率“美德”的東亞國家傾向於保持經常項目盈餘,而經常項目盈餘意味著對外債權增加。但是與歷史上的債權國不同,東亞債權國不能以本幣進行國際放貸。隨著對外債權的不斷增加,兩種情況將會發生:
隨著美元債權的積累,本國美元資產持有者越來越擔心持續增加美元資產會迫使本幣升值
外國人開始抱怨債權國貨幣不公平低估導致了該國連續性貿易順差
上述兩種情況是相互作用的。貿易逆差國的抱怨越多和對本幣升值所施加的壓力越大,越強化了本國美元資產持有者對於本幣升值的預期,從而使自我實現的擠兌更容易出現。一旦人們開始用美元擠兌本幣,該國將陷入本幣升值不行、不升值也不行的“兩難”(conflicted)境地。因為如果本幣升值,經濟將最終陷入通貨緊縮零利率流動性陷阱;如果不讓本幣升值,則將遭致外國的貿易制裁,同樣蒙受很大的經濟損失。而能以本幣進行國際貸款債權國就不存在這樣的兩難境地。這種不能以本國貨幣進行國際放貸的債權國,由於經常項目盈餘帶來對外債權的不斷增加最終所面臨的兩難困境就是“美德兩難”綜合症。
麥金農對於東亞國家當前大量經常項目盈餘同美國大量經常項目赤字的關係,從匯率制度方面給出了比較新穎的解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