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菜(羊肚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羊肚菜又稱羊肚菌,羊肚菇、美味羊肚菌、羊蘑。真菌學分類屬盤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屬。主要分布於我國河南,陝西、甘肅、青海、西藏、新疆、四川、山西、吉林、江蘇、雲南、河北、北京等地區。子實體較小,菌蓋不規則圓形,長圓形,表面形成許多凹坑,似羊肚狀,淡黃褐色,柄白色,有淺縱溝,基部稍膨大,一般生長於闊葉林地上及路旁,單生或群生。可食用,可藥用,味道鮮美,益腸胃,化痰理氣,是一種優良食用菌。

基本介紹

羊肚菜基本概述,栽培技術要點,一、栽培料配方,二、室內脫袋栽培,三、室外脫袋栽培,四、病蟲害防治,五、加工,

羊肚菜基本概述

羊肚菜又稱羊肚菌,羊肚菇、美味羊肚菌、羊蘑。
羊肚采圖羊肚采圖
拉丁名:Morehella esculenta (L. ) Pers
分類:真菌學分類屬盤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屬。
分布:我國河南,陝西、甘肅、青海、西藏、新疆、四川、山西、吉林、江蘇、雲南、河北、北京等地區。
基本介紹:子實體較小或中等,6-14.5cm,菌蓋不規則圓形,長圓形,長4-6cm,寬4-6cm。表面形成許多凹坑,似羊肚狀,淡黃褐色,柄白色,長5-7cm,寬粗2-2.5cm,有淺縱溝,基部稍膨大,生長於闊葉林地上及路旁,單生或群生。
可食用,味道鮮美,是一種優良食用菌。可藥用,益腸胃,化痰理氣。含有異亮氨酸、亮氨酸、賴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蘇氨酸和纈氨酸等7種人體必需胺基酸。可利用發酵罐培養菌絲體。羊肚菌為真菌植物問真菌羊肚菌Morchellaesculenta(13)Pers.尖頂羊肚菌M.conicaPers. 的子實體。羊肚茵每百克乾品含蛋白質24.5 克,脂肪2.6 克,碳水化合物39.7 克,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
羊肚菌是世界上最珍貴的食用菌,屬高級營養滋補品,含有多種人體需要的胺基酸,具有補腎、壯壯、補腦、提神的功能。對頭暈、失眠、腸胃炎症、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有治療作用,還可防癌、抗癌、預防感冒。日前國家收購價一直穩定在每公斤400—500元。過去只靠野生,採集困難。現將其栽培技術要點介紹如下。

栽培技術要點

一、栽培料配方

(1)農作物秸粉75%、麩皮,20%、磷肥1%、石膏1%,石灰0.5%,腐殖土3%;
(2)木屑75%、麩皮20%、磷肥1%、石膏1%和腐殖土3%
(3)棉殼75%、麩皮20%、石膏1%、石灰1%和腐殖土3%。以上三種,任選一種均可。料水比例為1:1.3,拌好料後堆積發酵20天,含水量為60%。採用17厘米╳33厘米聚丙烯或聚++烯塑膠袋裝料,每袋500~600克,然後進行滅菌100℃8小時,滅菌後即可接菌種。採用兩頭接種法,封好袋口,置於22~25℃下培養30天左右,菌絲可滿袋,菌絲滿袋後5~6天,讓其充分長足,即可進行栽培。

二、室內脫袋栽培

菇房消毒後即可進行栽培,先在每層床面上鋪上塊塑膠薄膜,然後鋪3厘米厚的腐殖上,拍平後將脫去塑膠袋的菌棒逐個排列在床上,一般1平方米床面可排17厘米╳33厘米的塑膠袋40個。排完菌棒後輕噴水一次即可覆土3~5厘米,覆土後表面再蓋2厘米厚的竹葉或闊葉落葉,保持土壤濕潤,一個月後可長出子實體,一般黃河以南地區3月10日至4月20之間出菇最佳,此時空氣濕度為85%~90%,羊肚菌出土後7~10就能生長成熟,一般顏色由深灰色變成淺灰色或褐黃色就可採收。

三、室外脫袋栽培

選光照為三分陽七分陰的林地作畦,畦寬1米,深15~20厘米,長度不限,整好畦後噴或輕澆水1次,並用10%石灰水以殺滅畦內害蟲和雜菌。脫袋排菌棒方法與出菇管理方法與室內栽培相同,只是底層不可鋪塑膠薄膜,要注意畦內溫度變化,防止陽光直射。

四、病蟲害防治

菌絲生長與子實體生長都會發生病蟲害,以預防為主,保持場地環境的清潔衛生。播種前進場地殺菌蟲處理;後期發生害蟲,在沒出子實體之前可噴除蟲菊酯10%石灰水,殺害蟲與雜菌。

五、加工

主要曬乾或烘乾,在進行乾燥時注意不要弄破菌帽,保持其完整,分等裝在塑膠袋內防潮保存,不易在柴火中煙薰,可用烤菸房烘乾或在陽光下曬乾,以免影響質量。30℃之間能正常出菇的要求。可合理安排栽培季節。
根據出菇季節的安排,南方栽培的制種季節應為:1月上旬擴制母種,1月下旬擴接原種,3月上旬生產栽培種,4月上旬生產栽培袋,5月上中旬至7月為出菇收穫期。也可採用多製備原種,用原種直擴栽培,菌種生產季節可延遲一個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