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古城門

羊城古城門

羊城古城門即廣州城門,廣州城門的歷史可追溯至秦漢時期,現存廣州最早的地圖出現在明代,但關於廣州城門的歷史可追溯至秦漢,早在2000多年前,南海郡尉任囂就在廣州修築城池。趙佗於公元前204年建立南越國,他建築了具有王國都城氣派的城池,史稱“趙佗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羊城古城門
  • 別名:廣州城門
  • 建設時期:秦漢時期
  • 位置:中國廣州
歷史背景,地理髮現,西門口,西濠涌,守護廣州的門,北門,南門,東門,西門,最後一塊門額,晨後完整城牆,最後一座城樓,最後護城河橋,因城門得名,城牆得名,

歷史背景

2000多年前南海郡尉任囂就在廣州修築城池 諸多城門雖已消失卻變成了鮮活地名。小北路、大東門、西門口、大北立交、大南路,乃至文明路、朝天路、靖海路……
廣州是一座有著2200多年歷史的古城,越秀山上保存下來的明代古城牆是昔日的見證。雖然上世紀初由於開闢馬路拆除了各城門令人惋惜,可這些古城門化作了地名,一直沿用至今,活在廣州市民的生活里。
趙佗城北至今越華路一線,南至今西湖路一線,西至今小馬站一線以東,東至舊倉巷一線,規模和範圍比任囂城要大,至少有東、西、南三個門。
到了三國時代,吳國大將步騭,把交州刺史治所遷到番禺城,在被焚毀的趙佗城基礎上重建起宮殿城池。當時文溪東西支水道已較以前狹窄,珠江北岸也已向南推移,面積比趙佗城有所擴大,三個城門的位置,與趙佗城相去不遠。在如今的中山路南面,開始出現民宅商貿區,城門開始與百姓生活緊密相關,成為百姓免受外敵侵擾的一道屏障。
鑿低番、禺二山 城市南拓至珠江畔,步騭城建成後,約800年間基本規模沒有大的改變,城門位置也沒有發生大改變。直到五代十國時期,隨著番山、禺山的鑿平,南城門開始南移。據記載,番山位於現在文德路第十三中學內高地一帶,禺山則約位於如今廣州百貨大廈一帶,約為越秀書院街以南的地方。番、禺兩山並非孤立的山峰,而是丘陵起伏,彼此相連,成為屏障。
但到了唐末,隨著珠江北岸南移,南城門外形成繁盛的商業區,這二山反成了城市南拓的屏障。南漢國開國君主劉隱駐節廣州,他率先鑿低番、禺二山,重建南門城樓。在北京路的“千年古樓遺址”,仍可看到下面層層疊壓的門樓遺蹟。後來在清代,這裡曾建拱北樓,成為當時的地標。
到了南漢劉龑繼位,再次鑿低二山,城區突破了唐城的南界,擴展到約現在大南路、文明路一線,稱為“新南城”。新南城的南城門叫魚藻門,約在今北京路與大南路、文明路相交處。
宋代城中有城 穿越朝天門景致大不同,宋代是廣州城大規模擴建的時期,重修了中城,增築東、西兩城,史稱“宋三城”。東約至今芳草街一線,西至今人民路,南至今大德路、大南路、文明路一線,北至今百靈路一線。在約為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著16個城門。
當時,“宋三城”連在一起,又相對獨立,三城之間,有厚實的城垣與寬闊的濠涌相隔,城門便成了相連的通道。中城和東城,靠行春門連通;中城和西城,靠朝天門連通。城內有城,從東往西,穿過城門,三城氣象迥然各異:東城是新建的城區,還保留著一派田園風光;中城最古老,既有守備森嚴的官衙,又有書香氤氳的書院、學宮;西城是繁華商貿區,又是眾多寺觀的清修地。
明代廣州城大拓展 城門上建城樓,廣州的城市擴展在明代迎來大開拓,將“宋三城”合為一體,擴築了舊城,並建起新南城,城區範圍比原三城擴大一半以上。同時伴隨了城垣的北擴,原位於今百靈路、越華路、豪賢路南側一線的城牆北界,向北擴展到越秀山上。把原位於芳草街一線的城牆東界,擴至今越秀路一線,與擴展了的北城牆相連線。
原來“宋三城”之間的城門被拆去,合成一個完整的城池,四面開闢八個城門,建築更堅固雄偉,城門上均建有城樓。
明代的廣州城已經具備了今日越秀區的格局,明代舊城北面是大北門(今解放北路與盤福路相交處)和小北門(今小北路與越秀路相交處)。南面城門從東至西,共有四個門:定海門、文明門、正南門和歸德門。
其中,定海門又稱小南門,在今德政路與文明路交界處。歸德門,又叫小市門,在今解放路和大德路相交處。東面的城門,叫正東門,位於今中山路與越秀路相交處。正西門即現在西門口。
此外,隨著珠江北岸繼續南移,明代還建有新南城,是相對於舊城來說的。比舊城更加繁榮,於是新修築了城牆來保衛南城商業區。共建有8座城門:永安、小南、永清、五仙、靖海、油欄、竹欄、太平。
小北門旁依明城牆樣式重建小北城門,在廣州博物館碑廊,至今保存著一塊珍貴的文物:橫書篆體刻著“歸德”二字的城門石額,這是廣州僅存的明代城門石額。
在18個城門中,歸德門的地位尤為特殊。當時,廣州分屬南海縣、番禺縣管治,歸德門正好是舊城兩縣的分界。歸德門外建有歸德橋,南北向跨於玉帶濠上,門內有歸德直街,街的東面,是番禺縣屬地,西面就是南海縣屬地。因此廣州人把“歸德”借代為“門”的意思,把門關上,就叫“閂埋度歸德”。
雖然廣州的城門至今已基本不存在,但消失的城門變成了鮮活的地名:直接以當年城門命名的地名,有靖海路、大南路、文明路、朝天路、小北路、西門口、素波巷等,大東門則出自昔日的正東門。此外,人民路和北京路原本也出自城門,人民路本叫太平路,因明清的太平門得名。北京路本名永漢路,這裡曾是清代的永清門,辛亥革命後,把“清”改為“漢”。
循著這些地名不難找到明清廣州城門的位置,追古溯今。2012年,在小北路越秀公園的東門,即歷史上小北門的旁邊,依照明城牆的樣式重新建造了氣勢恢宏的小北城門。高高的城牆以灰色為主色調,城樓上有兩層建築,門樓中間採用大拱門設計,城樓兩端則各連線一段仿古城牆。人來熙往穿過“城門”,頗有羊城古韻。
話你知,直接以當年城門命名的地名有靖海路、大南路、文明路、朝天路、小北路、西門口等,素波巷大東門則出自昔日的正東門。

地理髮現

西門口

在記憶與現實的門口
中山六路、中山七路連線處與人民路交界的一帶,就是明清兩代城門的正西門,這—帶也因此得名,被稱為“西門口”。西門口一帶歷來是商業繁華之地,在廣州市博物館,我們看到許多清末在西關一帶生產的陶瓷、織物,據稱當時的廣貨已經頗為有名,不少外國商人到廣州,住在西門口外十三行一帶。今天,中山路與人民路的商業圈在此交匯,繁華程度比當日尤甚。
西門口一帶古城牆
西門口殘留的城牆被中山七路分作兩段,往東的一段因為保存得比較完整,因而用鐵欄桿圈起,列為保護文物。這段古城牆不足十米,似乎正是城牆拐角處,分作兩段。中山七路以西的—段城牆非常難找。在與人民路平行的一條巷子叫做“長庚首約”的。長庚首約巷地勢較低,與對面的城牆腳下相當,從人民路要下幾級台階可到達巷口,整條巷長約200多米,都是古老的民宅。向左走進巷子終端,最靠近中山七路的一處民宅的院門,就是建在城基之上。這段城牆遠遠地可與對面城牆連成—線,按清代廣州地圖看,中山七路正好穿過當年的正西門,那么今天的這兩段城牆應該是緊挨城門的兩段。

西濠涌

當時老屋巷子還是水道,稱做西濠涌,也就是當年西城門外的護城河。當年陳伯家的老屋與四甫水腳巷隔水相望,今天卻只隔了一條青石板路了。當年兩濠涌的水來自流花湖,—直通過這條水道流進珠江。
西門口曾經阻隔了廣州的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今天站在當年正西門的位置四望,這一帶也似乎是處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處,既有老西關的舊屋,也有現代化的建築;既有狹窄的小巷,也有寬敞的主幹道;既有被保留的歷史,也有正在消失的現實。

守護廣州的門

北門

廣州城牆從秦代開始,有秦城牆、唐城牆、宋城牆、明城牆和清城牆等,但最北一直未超越明城牆。廣州東北面是山,從白雲山開始,向飛鵝嶺、越秀山直到番山、禺山,山脈一氣呵成,形成“龍探頭”來喝水的形狀,據說從中國古代風水學的角度看,這是一個很好的城市形狀。

南門

明嘉靖後,隨著珠江北岸南移,城牆不斷向南伸張。據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的工程師袁奇峰介紹說,原來在北京路、西湖路口,有一個南門,後來拓至大德路—帶,清初,廣州城牆繼續南拓到一德路和珠江邊,廣州城的規模至此完備。廣州南門不斷南拓的過程,正是江退人進的過程,可以想見,宋明兩代的珠江要比現在的水位高,江面更加寬闊,當年天朝大國的南疆軍事重地,依山傍水而建,想來倒也頗有氣勢。
五仙門是嘉靖時所築成的,為“新城”的南門之一但如今除了名字,南門的蹤跡幾不可尋。

東門

從光緒五年版的《廣州府志》中廣州城圖可以看出,當年的東門城外,也就是今天的較場東路以及東山一帶原本比較荒涼,而當年的廣州城中建築,更多的是與政治、文化和軍事有關。當年的廣州城內,不但有廣州府、布政司、都統府等軍政要地,連番禺縣、南海縣的行政機構也設在廣州城內。和中國古代其他城市一樣,政治中心必然是文化中心,後來的農民運動講習所附近,是當年的孔廟,其他大小書院、學府更是數不勝數,尤其是大馬站和小馬站一帶,是科舉考生住宿的地方,來自各地的考生會聚於此,因此這一帶有比如潮州書院等各地書院和大小客棧,至今仍有遺蹟。當年的廣州,清晰可見學而優則仕的傳統,文化與政治密不可分,共同牢牢把持著城市的核心。20世紀初期廣州拆城牆修路,這才將政治中心向今天的東山一帶東移。

西門

從光緒五年版的廣州城圖可以看出,今天的西關、上下九、十三行一帶似乎並不在廣州城內,清朝末年,人民路以南、人民公園直到十三行,是廣州對外貿易發展的重要基地。又是天朝大國的思想作怪,“洋人”已經到了家門口,卻仍要攔在城牆之外,當年的西門,對於西方文化來說,至少是象徵意義的阻隔。

最後一塊門額

有關城門最重要的記憶在越秀山,越秀山鎮海樓前面有一碑廊,有歷代碑刻24塊。還有就是記者在歸德門發現的一塊城門石額。後人稱明初洪武年間所築的廣州城為“老城”或“舊城”,老城有八門:大東門、定海門(即小南門)、文明門、大南門、歸德門、西門、大北門、小北門。這八門今天能看到的,也就僅剩下這一塊石額。這塊石額方正古樸,黑色打底,上面的字已經幾乎被磨平,和其他碑刻在一起,這塊石額似乎是最市井氣的,卻也和廣州關係最為密切。

晨後完整城牆

從越秀公園西門登上越秀山,可見一段殘存的明代廣州的城牆,長約1100米左右。城牆下部為紅砂岩條石砌築,上部為青色大城磚。城牆掩映在古樹叢中,青磚上布滿綠苔。
廣州古城區地跨越秀、荔灣、東山,古城輪廓大致在明清兩代基本定型。洪武十三年(1380年)前後,將宋元時的三城合一,向北跨至今越秀山,城周長21里,當年的2l里城牆,現而今,就只剩下這一段。據說能有這樣一段古城牆留下,還得益於它的位置在廣州擴城時無礙於交通而未被損壞。

最後一座城樓

越秀山上的鎮海樓當年就修建在北門城牆之上,是今天保存最完整的古城樓,明朝鎮守廣州的永嘉侯朱亮祖於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把廣州城牆擴展至越秀山時,建築了鎮海樓,說是“雄鎮海疆”,又可以“壯三城之觀瞻”。

最後護城河橋

這座橋在越秀路附近,三角市巷內,橫跨東濠涌,頭頂上就是飛躍而過的東濠涌高架橋。這座不長的石橋沒有橋墩,由巨石搭建,橋兩端連線民巷,橋上寫著“小東門橋”四字,可以想見,當時的護城河橋應該是有多座,這座因靠近小東門而得名。這座石橋現在是一個臨時的菜市場,早上菜販在橋上擺賣。從石橋上下台階才能到三角巷,這條連線越秀南的小巷也頗為陳舊,因為靠近水邊,石板路潮濕,長滿青苔,迎面吹來的風涼爽而濕潤,竟讓人疑心這裡不是廣州,倒似江南的一處水鄉。

因城門得名

大南路 在市政府南偏東,東連北京路,西至廣州起義路。明清時廣州城牆經此,1920年拆除,改建為路,並以路之東端原“大南”城門命名,1966年改稱延安一路,1981年復名;長296米,寬12.2米,瀝青路面。大南街派出所、市民族經濟貿易中心、陝西省人民政府駐廣州辦事處、市廣告公司位於此路。
朝天路 在市政府西南,中山六路南側,南接米市路。清代稱朝天街,因宋代廣州西城的城門朝天門而得名,1932年擴建為馬路,稱朝天路,1966年曾稱朝陽南路,1981年復名。長310米,寬10米。
靖海路 在市政府南偏西,北起一德中路,南至長堤大馬路。曾名靖海直街,因在明代廣州城門靖海門之南而得名。長179米,寬22米。以低層連體騎樓式樓房建築為主,地下鋪面經營百貨、飲食,二樓以上為居民住宅,有廣州醫學院附屬醫院。
素波巷 在市政府之南,維新橫路東側,北邊高第街,南接部前東,因在宋代廣州城門——素波門之前而得名。長210米,寬3米,花崗岩石板路面。
五仙里 在市政府之南,一德東路北側。清朝時稱五仙街,因清代廣州城的五仙門而名,1926年改稱今名。長13l米,寬4米。為居民住宅。
油欄通衢 在市政府西南,長堤大馬路北側,北交海珠南路。因清代時為油欄門(廣州城門之一)外的通道,故名。長109米,寬3米,混凝土、石板路面,為居民住宅。
小北 在市政府東北,小北路兩側,東界約為南坑西,朱紫寮、登瀛路和法政右巷一線,西界約為田心前至洪橋街一線,北界環市中路,南界東風中路。因明清兩代廣州城的小北門而得名。在小北門遺址,建有噴水池、石山,植有花卉,仍俗稱小北花圈。
大北 在市政府西北,解放北路與盤福路相交處一帶,東界約為越秀山西麓和連新路,西界約為雙井街、醫國街,北界約為流花路,南界為東風(西、中)路。因明清兩代廣州城的大北門而得名。在大北門遺址建有花圃,仍俗稱“大北花圈”。
清代廣州大北門清代廣州大北門
文明門 在市政府東南,文明路西段南面。因在明清時文明門前得名。長27米,寬3米,石板路面。兩側為居民住宅。

城牆得名

連城裡 在市政府南偏東,北京路西橫街內,北接木排頭。清代時泰康路是城牆,因此街與城牆相連,故名。長40米,寬5米,花崗石板路面。為居民住宅區。
北城根 在市政府西北,盤福路東側,南接百靈路。因明、清時位於廣州城北城牆的牆基內側,故名。長60米,寬4米。為居民住宅。
拐腳樓 在市政府西南,大德路西段北側。明清兩代廣州城牆經此,並在轉彎處建有拐角樓,本街位於拐角樓之東側,故名(“角”與”腳”同音)。長44米,寬5米。為居民住宅。
因護城河得名
玉帶濠 在市政府之南,大德路南側,東連廣州起義路,西接人民南路。明朝時是廣州的護城河,因像玉帶那樣圍繞廣州城南,故名,以後漸淤塞為污水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