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三石

指古時珠江(廣州河段)上的三塊大型礁石,分別是浮丘石海珠石海印石。後來因河道淤塞、城市發展,現在已經與珠江北岸陸地相連,並沉埋地底。

基本介紹

海印石,海珠石,浮丘石,

海印石

在舊東濠口東側,即今廣九大馬路與廣九三馬路相交處,是舊珠江河道中的巨型礁石,因形似印章,故名“海印石”。明萬曆年間在石上建有海印閣,清嘉慶時改建為京觀樓,供人登臨觀賞珠江景色。清同治年間改建為東定炮台,其後附近一帶成為陸地。清末時海印石被埋入地下。
羊城三石羊城三石

海珠石

舊珠江河道中的巨型礁石,又名海珠島,在今沿江西路與新堤一橫路附近。海珠石因長期被江水沖刷而渾圓如珠,所以該石稱為“海珠石”。宋時石仍位居江心,後因泥沙沖積,漸與珠江北岸陸地相連。1931年擴築新堤建今沿江西路時,海珠石始沉埋地下。

浮丘石

在今中山七路,即廣州老城的西門外。宋代以前這裡仍是珠江河道中的一個海島。該石古代是廣州城西珠江中浮露出水面的小山丘,並按狀取名“浮丘”。由於水道的沖積,遂與周圍漸成陸地。民國時修馬路鑿低丘石作為路基,成為今中山七路的一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