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裙帶(植物)

羅裙帶(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羅裙帶為石蒜科植物文殊蘭的葉。可用於清火,解毒,散瘀,消腫。文殊蘭野生於河邊、村邊、低洼地草叢中,或栽植於庭園。分布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湖南、四川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羅裙帶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天門冬目
  • :石蒜科
  • 分布區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湖南、四川
羅裙帶簡介(一),植物形態,選方,羅裙帶簡介(二),原形態,生境分布,栽培,化學成份,藥理作用,

羅裙帶簡介(一)

羅裙帶 (《綱目拾遺》)
羅裙帶羅裙帶
【異名】:萬年青(《生草藥性備要》),秦瓊劍、牛黃傘、千層喜、文蘭樹(《植物名實圖考》),扁擔葉(《分類草藥性》),十八學士(《廣州植物志》),郁蕉(《福建民間草藥》),水笑草,裙帶草(《廣西中獸醫藥植》),水蕉(《陸川本草》),鬱金葉(《四川中藥志》),引水蕉(《泉州本草》),海帶七、腰帶七、玉帶風(《湖南藥物志》),海蕉(《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來源】:為石蒜科植物文殊蘭的葉。

植物形態

文殊蘭(《南越筆記》)
多年生草本。乾短粗壯,直徑10~15厘米。葉多數,聚生於乾頂,劍形,長可達1米,寬7~15厘米,先端漸尖,全緣,基部抱莖。花莖直立,粗壯;傘形花序頂生;佛焰苞長約10厘米,直伸,分裂至基部;花白色,芳香,約20朵或更多;花柄長約2厘米,柄基有1長線形的小苞片;花被管纖弱,長8~10厘米,裂片6,線形,長7~8厘米,寬約8毫米;雄蕊6,花絲與裂片等長,下部綠色,中部白色,上部淡紫色,丁字藥黃色;雌蕊1,柱頭三淺裂或頭狀,子房下位,3室。果近扁球形,淺黃色,直徑5厘米。花期6~8月。果期11~12月。
野生於河邊、村邊、低洼地草叢中,或栽植於庭園。分布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湖南、四川等地。
【採集】:全年可采。
【化學成分】:全草含生物鹼、胺基酸。
【性味】:辛,涼,有毒。
①《廣西藥植圖志》:"味甘微苦,氣平,性涼散,無毒。"
②《陸川本草》:"味酸,性涼。"
③《四川中藥志》:"性涼,味淡,無毒。"
【功用主治】:清火,解毒,散瘀,消腫。治癰腫瘡毒,跌打骨折,頭痛,關節痛。
①《生草藥性備要》:"消熱毒,敷瘡,用酒糟或蜜糖捶葉敷患處。煲水洗外痔。"
②《植物名實圖考》:"治腫毒。"
③《分類草藥性》:"治惡毒癰瘡,包魚口。"
④《廣西藥植圖志》:"治扭傷,頭風痛。"
⑤《湖南藥物志》:"治乳癌,心氣痛。"
【用法與用量】:外用:搗敷、搗汁塗、炒熱罨或煎水洗。內服:煎湯,鮮者1~3錢。

選方

①治皮膚潰瘍:文殊蘭葉搗汁搽患處。(《湖南藥物志》)
②治跌扭傷筋,瘀血凝腫作痛:鮮文殊蘭葉放在鐵鍋內先炒軟,然後用紅酒淬入,乘微熱包紮在傷腫處,日換一次。(《福建民間草藥》)
③治跌傷,骨折:鮮文殊蘭四兩,水冬瓜、圓麻根各二兩。搗爛包患處。(《貴州草藥》)
④治癰疽:鮮文殊蘭葉和鱗莖,加蜂糖少許,搗爛包患處。(《貴州草藥》)
⑤治頭風痛:羅裙帶葉火烤至軟,乘熱作帶扎頭。(《廣西藥植圖志》)
⑥治腳、手關節酸痛:鮮文殊蘭葉,切碎,調麻油,烘熱貼患處,每日一換。(《泉州本草》)
⑦治四肢腋窩腫大:鮮文殊蘭葉合紅糖、生蔥二株搗敷,每日一次。(《泉州本草》)
羅裙帶羅裙帶

羅裙帶簡介(二)

《中華本草》:羅裙帶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⒈《植物名實圖考》:牛黃傘,江西、湖南有之。長葉綠脆,紋脈潤,層層抽長,如抱焦心,長者可三、四尺,斷之有涎絲。俚醫以治腫毒,目為難得之藥。亦間有花,即廣中文殊蘭。逾嶺經冬葉隕,故少花,其葉甚長。文蘭樹產廣東,葉如萱草而闊長,白花似玉簪而小,園亭石畔多栽之。按此草近從洋舶運至北地,亦以秋開。
⒉《南方主要有毒植物》:文殊蘭,全株有毒。以根頭(鱗莖)最毒。中毒症
【拼音】:Luó Qún Dài
【英語】:Leaf of Chinese Crinum
【別名】:萬年青、扁擔葉、郁蕉、水笑草、裙帶草、水蕉、鬱金葉、引水蕉、海帶七、腰帶七、斬蛇劍、破龍刀、金武劍、王帶風、海蕉、九筋草、朱蘭葉
【來源】:藥材基源:為石蒜科植物文殊蘭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rinum asiaticum L.var.sinicum(Roxb.ex Herb.)Baker[C. sinicum Roxb.ex Herb.]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多用鮮品或洗淨曬乾。

原形態

文殊蘭,多年生草本。植株粗壯。鱗莖長柱形,直徑約10-15cm。葉20-30枚,多列,帶狀披針形, 長可達1m,寬7-12cm,先端漸尖,邊緣波狀,暗綠色。花莖直立,粗壯,幾與葉等長;傘形花序通常有花10-24朵;佛焰苞狀總苞片2,披針形,外折,長6-10cm,白色,膜質 ;苞片多數,狹條形,長7-10cm;花梗長0.5-2cm;花被高腳碟狀,芳香,筒部纖細,長4-10cm,直徑1.5-2mm。花被裂片6,條形,白色,長4.5-9cm,寬6-9mm,向頂端漸狹;雄蕊6,淡紅色,花絲比花被裂片短,長約4-5cm,上部淡紫紅色,花葯黃色,狹條形,先端漸尖,長約1.5cm或更長;雌蕊1,柱頭3淺裂或頭狀,子房下位,3室,紡錘形,長不及2cm。蒴果近球形,淺黃色,直徑3-5cm;通常種子1顆。花期6-8月,果期11-12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常生於海濱地區或河旁沙地,亦栽植於庭園。
【資源分布】::分布於福建、台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濕潤、光照充足的環境,但幼嫩時期宜有適度蔭蔽,夏季怕烈日曝曬,耐鹽鹼土,不耐嚴寒。生長適溫為13-19℃,冬季鱗莖休眠期適溫為7-10℃。
【栽培技術】:用種子及分株繁殖,以分株繁殖為主。
【分株繁殖】::早春或晚秋將植株挖出,按其自然狀態分開為3-4株不等,穴栽,栽植不宜過淺。栽後澆水和適當遮蔭。
【種子繁殖】::以3-4月為宜,種子較大,點播,覆土深度2cm,發芽適溫為18-24℃,播后土壤不宜太濕,約2星期發芽,幼苗具2-3片真葉時移栽。
【田間管理】:生長期應逐漸增加澆水次數,並進行多次追肥,夏季遮蔭,雨後注意排水,不使土壤過濕,入秋後應減少澆水,休眠期則停止施肥,嚴格控制澆水。

化學成份

莖含生物鹼:文殊蘭鹼(crinine),文殊蘭星鹼(crinsine),石蒜鹼(lycorine),鮑威文殊蘭鹼(powelline)。

藥理作用

【性味】:辛;苦;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瘀止痛。主熱瘡腫毒;淋巴結炎;咽喉炎;頭痛;痹痛麻木;跌打瘀腫;骨折;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敷;絞汁塗;炒熱罨;或煎水洗。內服:煎湯,3-10g。
【注意】:內服宜慎,寒疽禁用。
【各家論述】:1.《生草藥性備要》:消熱毒,敷瘡,用酒糟或蜜糖捶葉敷患處。煲水洗外痔。2.《植物名實圖考》:治腫毒。
⒊《分類草藥性》:治惡毒癰瘡,包魚口。
⒋《廣西藥植圖志》:治扭傷,頭風痛。
⒌《湖南藥物志》:治乳癌,心氣痛。
【摘錄】:《中華本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