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庵子

羅庵子

羅庵子位於江蘇省徐州市沛縣朱寨鎮內,羅庵子村民風淳樸,歷史悠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庵子
  • 外文名:Luo An Zi
  • 人口:1000人左右
  • 學校:羅庵子國小
  • 地理位置:沛縣偏西南
簡要介紹,羅庵子戰鬥,安徽督軍張文生,魏敬先,人物信息,人物生平,地圖,

簡要介紹

羅庵子位於江蘇省徐州市沛縣朱寨鎮內,羅庵子村民風淳樸,歷史悠久。村內有集市,已有百年。1951年建朱寨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改鄉。1996年,面積42平方千米,人口3.4萬人,轄朱寨、張柳莊、張樓、王樓、朱集、蔡村、杏花、梅村、蔡小樓、燕牌坊、閻莊、朱崗、甄樓、曹坑、邵廟、燕廟、田祖廟等18個行政村。2000年4月,撤銷閏集鄉,併入朱寨鎮,全鎮面積82平方千米,人口6.1萬人,轄33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朱寨村。2008年末,面積82平方千米,人口64595人,轄朱寨、張樓、王樓、朱集、杏花、梅村、蔡小樓、燕牌坊、朱崗、蔡村、邵廟、甄樓、燕廟、閻集、馬元、黃莊、羅庵子、蔡樓、暗樓、黃井、甄廟、閻寨22個行政村,104個自然村。鎮政府駐地朱寨村位於鎮域中北部,距縣城10千米,鎮區面積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約0.9萬人。原閻集鄉位於沛縣西部,距縣城9千米。沛豐公路過境,沛豐運河橫貫境內。1962年析朱寨、王店公社9個生產大隊建閻集公社,1983年建閻集鄉。1996年,面積34平方千米,人口2.7萬人,轄閻集、胡廟、馬園、李樓、黃莊、鄭莊、張寨、馬橋、暗樓、蔡樓、羅庵子,黃井、甄廟、武埝、閻寨15個行政村。
郵編: 221624

羅庵子戰鬥

戰役戰鬥名稱:羅庵子戰鬥
作戰時間:1945年7月8日
作戰地點:江蘇省沛縣
我方參戰兵力:冀魯豫軍區第11軍分區部隊
敵方參戰兵力:偽淮海和平救國軍第33師2000餘人
主要戰果:斃傷偽軍100餘人,俘偽軍260餘人,繳獲長短槍300餘支、輕重機槍18挺、汽車2輛、馬30餘匹
附註:此戰鬥屬湖西攻勢戰役中之戰鬥

安徽督軍張文生

任期:1920年9月—1922年10月
羅庵子
生卒:張文生(1882-1924)是清末及民國將領、將軍府定威將軍。江蘇沛縣人。原為張勛部屬,清末歷任統領、總兵等。擁護張勛復辟,升為記名提督。張勛復辟失敗後,轉歸皖系,歷任徐州鎮守使、定武軍統領、蘇皖魯豫四省邊區剿匪督辦、安徽督軍等。1924年7月在天津逝世。終年53歲。
“辮子軍”入京
張文生任職安徽督軍一事,《民國人物大辭典》、《安徽文史集萃》、《天津史志》和《沛縣誌》中均有記述。馮亦吾先生也曾撰文,介紹張文生的軍旅經歷,刊載於《沛縣文史資料》上。
離家當兵
張文生的家鄉住址,今屬沛縣城關鎮,一說五里廟,一說下樓村,歿後葬在趙圈。少年時期曾隨父親在譚寨和羅庵子生活一段時間。
張文生的家境十分貧窮,小時沒有讀過書,也沒學過手藝,十來歲時就跟人打短工,到了冬天,便無事可做。
因為生活所迫,十六歲那年,他獨自到微山湖東岸謀生,因手中缺少盤費,到了湖邊,卻搭不起船。正在無可奈何的時候,忽然遇見鄰居朱翁。朱老頭樂善好施,欣然拿出錢來幫他搭船過湖。臨走時還鼓勵他說:“過了湖,一定能找到活乾,你快去吧!”
張文生上了船連聲稱謝,直奔湖東而去。途中又聽人說,棗莊煤礦招工,張文生遂產生了去當煤礦工人的念頭。來到臨城(今薛城)車站,見客棧內走出幾個人來,手裡揮舞著小白旗,一打聽,說是招兵的。求事心切的張文生於是打消了去當礦工的念頭,跟著打旗人來到招兵報名處。報名處的人只簡單地問了一下姓名、年齡、籍貫地址,便登記註冊,批准入伍了。
晚上點名,這一天共收了新兵十幾個人。張文生看看自己的同伴,一個個鳩形鵠面,都是面帶飢色的窮人,唯獨自己雖然也是窮苦子弟,但體形出眾,與他們相比還算一個壯漢。
從入伍那一天起,張文生就下定了決心,當兵就要不怕死,要乾就乾出個樣子來。所以,在同伴面前,他總是提起精神,挺直腰板,極力顯示不比別人差的樣子。遇到官長點名,張文生答應的聲音特別洪亮,目的是引起官長的注意。
負責招兵的軍官兵招多了,自己的職級可以提升,為了自己的提升,所以招兵十分賣力,而且還注意在新兵中物色人選。這天,招兵的軍官看到張文生,有個頭,有精神,很聰明,決定先委任他做個新兵頭頭,於是便叫來張文生談話。
軍官問:“你為什麼要當兵?” 張文生回答:“想吃飽飯。”又問:“你家有什麼人?”張文生答:“沒有什麼人。”再問:“你當了兵有什麼打算?”張文生回答:“要是能碰上個好上級,也許能混個好差事乾乾。”軍官說:“你看我怎樣?”張文生說:“我看你挺好,待人很和氣。”軍官說:“那好,我保你當官,你可要好好地帶好兵呵!” 就這樣,張文生離開沛縣,走上了一生軍旅的生活道路。
連升官級
軍閥混戰時期,張文生經常參加作戰,由於他作戰勇敢,官級連升。他們的部隊常駐徐州一帶,活動在津浦鐵路沿線。
張勛在徐州擔任鎮守使多年,在徐期間,作威作福,殘害革命志士,最後又策劃滿清皇帝復辟,對於他的倒行逆施,人民民眾恨之入骨,畏之如虎。這時,張文生在張勛麾下,因有戰功屢次升遷,並被保送到隨營學校學習,畢業後不久便升任由張勛帶領的定武軍全軍營務處長,甚得張勛喜愛,此後青雲直上。
據《民國人物大辭典》記載:張文生曾任長江江防營統領,徐州鎮總兵,記名提督。1912年後,任定武軍統領,徐州鎮守使,蘇魯豫皖四省“剿匪”督辦,1917年7月參與張勛復辟活動。
張文生這一段的活動情況,史志記述甚少,只見到馮亦吾先生寫了一段回憶。大約在1916年,張文生曾回到沛縣,參觀沛縣高等國小。校長張宗昭邀請他對學生訓話,張說:“我沒念過書,不認識字,當兵以後,給家裡寫信也得求人。後來當了官,有文書幫我寫信,可是檔案卻看不懂,要人念給我聽,有時聽不懂,還得人家給講解。公文上需我簽名的,我不會寫,只蓋圖章,出了不少笑話。”張文生鼓勵學生說:“你們正在讀書時期,要好好讀書,將來能做大事,不至於像我似的……”
張文生的這番話,樸實無華,語重心長,是肺腑之言,在青年學生中,曾產生過好的影響。據馮亦吾回憶,張文生說話時態度穩重,像個文人,當時已在鎮守使任上,在人們的心目中,是個了不起的大官。這次回鄉視察還真有些鄉親人的味道。
背離張勛
張文生的升遷,是隨著張勛的發跡而飛黃騰達的。擔任徐州鎮守使時,糾合地方士紳,為張勛建造生祠,給張勛歌功頌德,在張勛的幕僚中,張文生成了一員大權在握的得力幹將,深得張勛信任。
1917年7月1日,張勛不顧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夥同康有為擁戴遜位清帝溥儀出來再做皇帝,演出一場復辟鬧劇。
當時,張勛親率辮子軍5000人進京,臨行招呼張文生在徐州好好看家,並且約定一個暗號,就是宣布復辟後再調派40個營開往北京。為防止泄密約定在電報上只寫“速運花卉40盆來京”,此電一到,大兵即刻出發。張文生一口答應,表示一定照辦,決不誤事。
後來不知是何原因,事情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張勛在北京宣布了復辟,也給徐州發來了電報,坐鎮徐州的張文生並沒有發兵,僅命人從花園中取出40盆花卉,派了兩個副官押運,送到北京。張勛一見花盆,氣得咬牙切齒,渾身顫抖,連呼:“壞了,壞了!這小子也抽我的梯子了!”
張勛宣布復辟後,段祺瑞立即在馬廠誓師,張勛帶去的5000兵力,經不起段祺瑞的攻擊,僅十餘天的時間,復辟即宣告失敗,張勛從北京逃往天津。
張勛復辟失敗後,張文生棄張投段,徐州定武軍的善後事宜,由段祺瑞命令張文生辦理。當時留駐徐州一帶的武安軍聽到復辟失敗的訊息後,軍心大亂,其中第44營、第55營勾結土匪譁變,四處焚掠,駐守當塗、宿遷、南通和沭陽的部隊,也相繼作亂,張文生秉承段政府的旨意,當機立斷,率部剿伐,動亂遂告平定。
後來,張勛的一位秘書問及此事時,張文生坦然回答說:“我看,老帥這件事幹得不太妥當,40個營的兵力送去,也不會成功。”
出任督軍
1920年9月,安徽督軍倪嗣沖因病去職,張文生遂以安徽軍務督辦的身份,一躍而為安徽督軍,並授將軍府將軍銜。
當時,張文生只有48歲,是軍閥督軍中較年輕的一個。這時,安徽省的議員選舉剛結束,由於議員都是花錢買來的,並且安排了倪嗣沖的許多親信,因而遭到人民的反對。省長許世英聽到民眾的呼聲很大,遲遲不敢召開議會。
張文生的督軍署設在蚌埠,賄選議員意欲取得張文生的支持,遂推選出二十多位代表來到蚌埠。張文生見了他們說:“先生,你們都是省議員嗎?聽說你們花了不少錢呀!”他問:“議員的薪俸一月有多少?”其中一個代表回答:“沒有薪俸,只是開會的時候拿點出席費。”張文生笑了笑說:“那么即使每月出席30次會議,也只有60塊錢,我聽說先生們有的都花了上萬的洋錢,這本在哪裡,利在哪裡呢?”他勸他們不要去當這樣的議員,還不如去做生意好。
聽了張文生的一番講述,有些人還是糾纏不走。張文生生氣地說:“我是管軍事的,議會召集不召集,那是省長的事,你們還是找許矮子(世英)去罷!”結果把這些人打發走了。
張文生其人,具有北方人的直爽。這種直爽往往變成粗魯蠻幹,在公事交往中,有時令其他同事下不了台。據說,有一次他來到省府,要求立即見省長許世英。許世英派政務廳長王淮琛代他接談。張文生開門見山說:“我的兵沒有吃的了,冬天的衣服也沒有。我來找省長想個法子,需要不多,十萬大洋就夠了。”
王淮琛不敢做主,推說:“省長馬上要來,你同他談談好嗎?”哪知,等了半天,許世英並沒出來。張文生火冒三丈,一把揪住王淮琛,向著兩個隨從說:“請王廳長到我們那裡去坐一坐吧!”兩個隨從夾住王淮琛,推推搡搡,把他拉到了張文生的辦公處。
張對著王說:“王廳長,對不起,我是個督軍,還能綁你的票嗎?請你打個電話給許省長,叫他帶一張10萬元的支票來,我們的事情就解決了!”王淮琛則說:“督軍,你雖不是綁票,但要省長拿支票來贖廳長,這也是一件新聞。”張文生聽了並沒動氣,只輕聲地說:“只有這樣,我們可以解決得快些。”
結果,許世英張羅了四五天,湊夠了10萬款子才算了事。
張文生在安徽任職督軍兩年,於1922年10月,被皖南鎮守使馬聯甲驅走,後至天津寓居。
張文生居津生活情況不詳,只有福建督軍李厚基的母親去世時,看到他的一副輓詞,文曰:“李老伯母,冥鑒:愉愉婦德,肅肅母儀。桓孟之范,鐘郝之規。篤生令子,功業昭垂。康疆逢吉,百歲可期。風寒樹背,頓失女師。芳型邈矣,永此幽思。”落款是:“愚侄張文生敬題”,並加蓋了陰文珠印。全文工筆書寫,書體俊秀,定為別人代筆。
1924年7月,張文生病逝天津。張文生寓居天津時,有房產二三處,家道不興。個人生活不嗜菸酒,講究養生,常服鹿茸、人參等物。喜愛飼養寵物。有後人在天津。

魏敬先

人物信息

魏敬先,1937年2月生,江蘇省沛縣羅庵子人。中國發繡領軍人物,現代人像繡的創業者和奠基人;水彩畫家。1957年—1963年就讀於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現為溫州大學美術系教授、碩士生導師,溫州市人像繡研究所所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曾為世界許多國家元首製作發繡肖像作為國禮贈送,為國爭光,為東方藝術添彩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被稱之為“發繡外交家” 。他的發繡作品——世界名人肖像被譽之為“東方一絕”、“不可多得的珍品”。
羅庵子
中文名 魏敬先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江蘇沛縣
出生日期 1937年12月
職 業 教授、碩士生導師、水彩畫家
畢業院校 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
主要成就 發繡人像創始人、發繡外交家
代表作品 《中國發繡藝術》、《現代人像繡技法》《魏敬先水彩畫選》

人物生平

魏敬先,1937年2月生,江蘇省沛縣人。1957年—1963年就讀於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當代水彩畫家,發繡人像創始人。現為溫州大學美術系教授、碩士生導師,溫州市人像繡研究所所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溫州大學美術系教授,溫州市人像繡研究所所長 ,浙江水彩畫會理事,溫州市水彩畫會會長。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先後赴日本、荷蘭、馬來西亞、美國、阿聯等國家進行講學和舉辦藝術展覽 。發繡人像作品走進了英國白金漢宮、荷蘭王宮、馬來西亞首相官邸、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紐約聯合國總部……
製作的發繡和彩色絲繡國家元首級人物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黛安娜王妃、荷蘭女王、戈巴契夫、美國前總統布希、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爾和夫人,以及尼泊爾國王和王后等。被作為國禮,由江澤民主席等國家領導人贈送; 1992年,為鄧小平同志精心製作了一幅發繡肖像,在中共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前夕,敬獻給鄧小平同志,繡像受到88歲高齡的鄧小平同志的讚賞。
1991年,成立全國首家研究製作現代人像繡研究所;人像繡研究這一技藝1998年已被列入教育部社科科研立項,獲國家科研資助。先後出版了《魏敬先水彩畫選》、《魏敬先水彩畫》、中國水彩畫家系列叢書《魏敬先》和《甌繡技法》、《中國發繡藝術》、《現代人像繡技法》等書,在發繡現代人物肖像理論方面,填補了國內
1990年魏敬先受教育部及省、市領導人的委託下用其發繡作為禮品贈送給港澳台知名人士,為其所在的省引進五億元人民幣籌建金溫鐵路,並於1997年建成通車;1992年,為溫州師院引進五百萬港元建“逸夫圖書館”及“逸夫發繡藝術樓”;另外,台灣名人何朝育先生、黃美英女士也因魏敬先的發繡藝術牽線搭橋和投石問路,於1992年捐款一千二百萬港元為溫州師範學院興建了“育英大禮堂”。

地圖


江蘇省沛縣朱寨鎮羅庵子村
羅庵子村位於沛縣-敬安路以西2km處,沛縣-豐縣路以南3km處,羅庵子村南臨趙莊(屬棲山鎮),東有東李樓(屬張寨鎮),東北過沛敬路與沛城鎮為鄰,南有濟徐高速公路,交通便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