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石

置石

置石是以石材或仿石材布置成自然露岩景觀的造景手法。置石還可結合它的擋土、護坡和作為種植床或器設等實用功能,用以點綴風景園林空間。置石能夠用簡單的形式,體現較深的意境,達到“寸石生情”的藝術效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置石
  • 記載:《南史》
  • 優點:可結合它的擋土等
  • 所屬學科:園林設計學
置石介紹,運用方法,

置石介紹

禹貢》記載泰山山谷應上貢品中就有“怪石”。《南史》載:“溉第居近淮水。齋前山池有奇礓石,長一丈六尺。”這是置石見於史書之始。《舊唐書》載:“樂天罷杭州刺史,得天竺石一”,“罷蘇州刺史時得太湖石五”。唐朝癖石之風甚盛。宋代江南私家園林也紛紛置石。明代林有麟編繪的《素園石譜》中有宣和六十五石圖。明、清時期,置石於園則更為廣泛,有“無園不石”之說。現存江南名石有蘇州清代織造府(在今蘇州第十中學)的瑞雲峰、留園的冠雲峰、上海豫園的玉玲瓏和杭州花圃中的皺雲峰;而最老的置石則為無錫惠山的“聽松”石床,鐫刻唐代書法家李陽冰篆“聽松”二字。

運用方法

特置
又稱孤置,江南又稱“立峰”,多以整塊體量巨大、造型奇特和質地、色彩特殊的石材作成。常用作園林入口的障景和對景,漏窗或地穴的對景。這種石也可置於廊間、亭下、水邊,作為局部空間的構景中心。如北京頤和園的“青芝岫”,故宮御花園內的鐘乳石、珊瑚石、木化石等。特置也可以小拼大,不一定都是整塊的立峰。
對置
在建築物前兩旁對稱地布置兩塊山石,以陪襯環境,豐富景色。如北京可園中對置的房山石。
散置
又稱散點,即“攢三聚五”的作法。常用於布置內庭或散點于山坡上作為護坡。散置按體量不同,可分為大散點和小散點,北京北海瓊華島前山西側用房山石作大散點處理,既減緩了對地面的沖刷,又使土山增添奇特嶙峋之勢。小散點,如北京中山公園“松柏交翠”亭附近的作法,顯得深埋淺露,有斷有續,散中有聚,脈絡顯隱。
山石器設
為了增添園林的自然風光,常以石材作石屏風、石欄、石桌、石几、石凳、石床等。北海瓊華島“延南薰”亭內的石几、石凳和附近山洞中的石床都使園林景色更有藝術魅力。
山石花台
布置石台是為了相對地降低地下水位,安排合宜的觀賞高度,布置庭園空間和使花木、山石顯出相得益彰的詩情畫意。園林中常以山石作成花台,種植牡丹、芍藥、紅楓、竹、南天竺等觀賞植物。花台要有合理的布局,適當吸取篆刻藝術中“寬可走馬,密不容針”的手法,採取占邊、把角、讓心、交錯等布局手法,使之有收放、明晦、遠近和起伏等對比變化。對於花台個體,則要求平面上曲折有致,兼有大彎小彎,而且曲率和間隔都有變化。如果利用自然延伸的岩脈,立面上要求有高下、層次和虛實的變化。有高擎於台上的峰石,也有低隆於地面的露岩。蘇州留園“涵碧山房”南面的牡丹台就是這樣布置的。
同園林建築相結合的置石
如抱角、鑲隅是為了減少牆角線條平板呆滯的感覺而增加自然生動的氣氛。置石於外牆角稱抱角;置石於內牆角稱鑲隅。建築入口的台階常用自然山石作成“如意踏跺”,明文震亨著《長物志》中稱為“澀浪”;兩旁再襯以山石蹲配,主石稱“蹲”,客石稱“配”。
塑石
在不產石材地區,近代有用灰漿或鋼筋混凝土等材料製作的塑石。此法可不受天然石材形狀的限制,隨意造型,但保存年限較短,色質等也不及天然石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