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裝經典:四庫全書精華

《線裝經典:四庫全書精華》在編纂過程中,把當時所存的中國古代全部書籍搜羅集中、考證、校勘、分類提要,共收書3503種,存目6700種,是中國歷史上為保存古籍而編纂的卷帙最浩繁的一部叢書;《線裝經典:四庫全書精華》所收書籍都經過大量考證、鑑定版本,辨別真偽、考析篇章,校勘文字,進而“分別流派,撮其要旨,褒貶評述,指陳得失”,對中國古代文化作了大規模的清理和總結。

基本介紹

  • 書名:線裝經典:四庫全書精華
  • 出版社晨光出版社
  • 頁數:319頁
  • 開本:16
  • 作者:《線裝經典》編委會
  • 出版日期:2014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146673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線裝經典:四庫全書精華》由晨光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經部
易類
《周易》
書類
《尚書》
詩類
《詩經》
禮類
《周禮》
《儀禮》
《禮記》
春秋類
《左傳》
《公羊傳》
《穀梁傳》
孝經類
《孝經》
四書類
《論語》
《孟子》
《大學》
《中庸》
《爾雅》
《說文解字》
史部
正史類
《史記》
《漢書》
《後漢書》
《三國志》
《晉書》
《宋書》
《南齊書》
《梁書》
《陳書》
《魏書》
《北齊書》
《周書》
《隋書》
《南史》
《北史》
《舊唐書》
《新唐書》
《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遼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編年類
《資治通鑑》
雜史類
《國語》
《戰國策》
《貞觀政要》
傳記類
《晏子春秋》
史評類
《史通》
地理類
《水經注》
《徐霞客遊記》
子部
儒家類
《荀子》
《孫子兵法》
法家類
《管子》
《韓非子》
農家類
《齊民要術》
醫家類
《黃帝內經》
天文算法類
《九章算術》
藝術類
《古畫品錄》
譜錄類
《茶經》
雜家類
《墨子》
《鬼谷子》
《呂氏春秋》
《淮南子》
《論衡》
《夢溪筆談》
小說家類
《世說新語》
《山海經》
《搜神記》
《太平廣記》
道家類
《老子》
《莊子》
《列子》
集部
楚辭類
《楚辭》
別集類
《曹子建集》
《嵇中散集》
《陶淵明集》
《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
《王右丞集》
《柳河東集》
《白氏長慶集》
《李義山詩集》
《范文正公集》
《臨川集》
《劍南詩稿》
總集類
《文選》
《樂府詩集》
《文心雕龍》
《二十四詩品》
《六一詩話》
詞曲類
《樂章集》
《珠玉詞》
《東坡詞》
《淮海詞》
《漱玉詞》
《稼軒詞》
《白石道人歌曲》

序言

浩如煙海的中華文化典籍,是世界文明史上最博大、最宏偉的寶藏之一;而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叢書《四庫全書》,則可以稱之為中華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集成之作。 “四庫”之名,源於初唐,初唐官方藏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個書庫;又因經史子集四部基本涵蓋了古代所有的圖書,故稱“全書”。
乾隆三十七年(1772)十一月,安徽學政朱筠提出《永樂大典》的輯佚問題,得到乾隆皇帝的認可。隨後,乾隆皇帝便詔令將所輯佚書與“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諸書”彙編在一起,命名為《四庫全書》。
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庫全書》正式開始編修,紀昀、陸錫熊、孫士毅為總纂官。為了存放《四庫全書》,乾隆皇帝還下令建造了南北七閣。
乾隆四十六年(1781),第一份《四庫全書》繕寫告竣,貯藏於紫禁城內文淵閣,是為“文淵閣《四庫全書》”;此後的第二、三、四份《四庫全書》,分藏於文溯閣、文源閣、文津閣,與前者共為“北四閣《四庫全書》”。
乾隆四十七年(1782)七月,乾隆諭令: “茲《四庫全書》允宜廣布流傳,以光文治。如揚州大觀堂之文匯閣、鎮江金山寺之文宗閣、杭州聖因寺行宮之文瀾閣,皆有藏書之所,著交四庫館再繕寫全書三份,安置各該處……”於此產生了“南三閣《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按照傳統的經史子集四部區分類聚,部次群籍,把歷代文獻井然匯聚於一堂,為弘揚民族文化、傳播古代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經部位列四部之首,收錄的是儒家經典以及歷代注經之作。《四庫全書總目》云: “經稟聖裁,垂型萬世,刪定之旨,如日中天……蓋經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史部收錄了有關歷史、地理、職官、政事、人物傳記等方面的著述。子部書籍,淵源於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所云: “儒家之外有兵家,有法家,有農家……敘而次之,凡十四類。”集部則主要收錄歷代文學家的總集、別集以及詩文評論一類的著述。
《四庫全書》共著錄書籍3461種,79309卷;存目書籍6793種,93551卷;總計10254種,172860卷,記錄了文、史、哲、理、工、醫等各學科的原本,基本囊括了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各個學科門類和各個專門領域。因此,《四庫全書》素有“典籍總匯,文化淵藪”之譽。
由於歷史的局限,《四庫全書》於佛、道兩家典籍,意存軒輊,摒除殆盡,實為一大缺憾;但它對中國古代學術文化主體的儒家學說,卻進行了較為完整的整理和總結。可以說,《四庫全書》作為國家正統、民族根基的象徵,已成為中國乃至東方讀書人安身立命的圭臬。
令人嘆惋的是,在《四庫全書》的編纂過程中,朝廷寓禁於徵,大興文字獄,釀成了一場文化浩劫。據統計,在長達10餘年的修書過程中,朝廷禁毀圖書3100多種、15萬部以上。收入《四庫全書》的圖書中,也有不少刪節、挖改之處。但就整體而言,作為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一項大型的文化工程,《四庫全書》的修撰應當是功大於過的。
《四庫全書總目》作為一部集大成的目錄著作,在《四庫全書》的纂修過程中應運而生。《總目》依賴《四庫全書》而成為中國古代內容最宏富、體例最完善、編制最嚴密的目錄著作。二者相輔相成,對清乾隆以前的歷代典籍進行了系統整理,對中國傳統文化做了全面總結,不僅鮮明地反映出1 8世紀知識界的學術特徵和思想觀念,在文獻學和目錄學史上也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四庫全書薈要》、《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四庫全書考證》、《武英殿聚珍版叢書》等,也是在《四庫全書》的編纂過程中產生的。《四庫全書薈要》是《四庫全書》的精華,收書473種、19931卷。《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是《四庫全書總目》的簡編本,分列了《四庫全書》收錄的圖書,各書的提要也寫得比較簡單。《四庫全書考證》是四庫館臣對應抄、應刻各書校勘字句的記錄彙編,對於校訂古籍有較高的參考價值。《武英殿聚珍版叢書》用木活字印成,是古代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獻。
本書在卷帙浩繁的四庫書海中細心拾擷,精選篇目,力求在保留四庫的風格、韻味的基礎上,突出四庫的博大、精深,突出它的歷史厚重感和凝重感,為熱愛國學經典的人起到導航作用。
本書意在秉承四庫之精神,發揮國學的經世致用性,力圖對傳統文化在中國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更希望通過呈現這樣一個異彩紛呈的文化藝苑,增加讀者對國學的信仰,讓讀國學之人自信、自豪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深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