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無政府主義

網路無政府主義

馬克·斯勞卡在1995年最早提出了“網路民主”一詞,將網路與民主聯繫起來加以研究肇始了網路時代對民主形式的新探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網路無政府主義
  • 觀點:網路並不必然帶來民主
  • 年份:1995年
  • 提出:提出了“網路民主”一詞
網路並不必然帶來民主,韓國“網路無政府主義”,網路無政府主義?,背景閱讀:無政府主義,

網路並不必然帶來民主

西方民主發展到今已經有2500多年的歷史,對民主的探討研究已是汗牛充棟。“民主”一詞起源於古希臘語,詞條由“人民”和“統治”構成,意為“人民的統治”或“主權在民”。具體含義,莫衷一是。“實質民主論”和“程式民主論”所代表的古典直接民主和現代代議民主成為主流劃分的民主形式。從本質上說,這兩種民主形式涉及到了民主概念的基本問題,即戴維·赫爾德所提及的民主究竟意味著某種大眾化的權力,還是為達成政治決定而做出的制度安排。民主歷來是政治哲學家們爭論的焦點,而這些旨在闡釋民主的簡短定義,即使獲得普遍的贊同也不能說明太多的問題,因為沒有觸及問題的實質,網路民主思潮的出現即是尋求理想民主與現實之間矛盾解決的結果,是政治民主化的內在要求與網路技術普及融合的結果。馬克·斯勞卡在1995年最早提出了“網路民主”一詞,將網路與民主聯繫起來加以研究肇始了網路時代對民主形式的新探討。網路民主定義尚未統一,但基本都包含了網民、網路空間和政治意願表達要素。網路加強了公民政治溝通的能力,提高了政治表達的自由,觸發了公眾對民主形式的再思考,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然而我們是否就可以據此而論,網路必然帶來民主?
網路無政府主義
陶文昭在《探索》2005年第1期上撰文認為,網路時代的無政府主義有兩大類:一類是傳統的無政府主義團體運用網際網路作為新的組織和傳播工具,另一類則是伴隨網際網路發展而出現的新式無政府主義。如果說前者是無政府主義的信息化,後者則是信息化的無政府主義。
新式的網路無政府主義秉承傳統無政府主義的基本理念,強調虛擬空間的獨立性,反對來自政府或其他集團的包括法律的和技術的管制。約翰·巴羅在“賽博空間的獨立宣言”中宣稱,虛擬網路空間獨立於現實空間,國家權力不能越界干預網際網路。無政府主義情緒在眾多網民都有程度不同的表現,而比較常見的典型是黑客和閃客。黑客是無政府主義的極端代表。當今一些黑客具有極大的網路和現實的破壞性。閃客也帶有無政府主義傾向。雖然目前大多數閃客還只是製造惡作劇,但閃客也難以掌握和控制,可能釀成突發事件。
網路無政府主義,深深根植於網際網路的技術結構之中。網際網路非中心式的分布結構,是對傳統集權式中央等級式組織的解構,也是孳生無政府主義的溫床。網際網路的一些技術和套用,如點對點技術、部落格技術乃至網路論壇,在為個人提供最大限度便利與自由的同時,也激發無政府主義的潛力。網際網路的普遍匿名制,以及網路活動難以追蹤的特性,虛擬空間與現實社會相對分離,網上行為的社會後果有限等,都弱化個人網上自我約束的觀念。
網路無政府主義具有複雜的文化和歷史淵源。計算機網路發展於20世紀60年代,一些先驅人物深受當時席捲西方的激進文化浪潮的影響,無政府主義是這個文化的一個因素。當代網路先驅多是具有技術的年輕人,他們年輕而浪漫不羈,個性張揚卻帶有茫然的漂泊意識,有的幻想成為電子時代的羅賓漢。網路無政府主義存在著負面和消極影響,並且日趨嚴重。它們擾亂了網路生活,進而擾亂現實的生活。當社會生活和經濟生活開始轉移到虛擬的網路空間上時,現實生活中各種相關的條文與規範相應地移植到網際網路上。虛擬的網路空間不再是無國界、無政府、無管理的“三無地帶”。無論是民族國家,還是國際社會都在試圖強化治理。目前的治理是網路自治和法律規範相結合。既要治理網路的過度放任,也要警惕對網路的過度管制。

韓國“網路無政府主義”

近日韓國,在網路上主張“要挾主要新聞廣告商”或煽動反政府鬥爭的一些強勢力表示了任何制度、法制權威也不認可的“無政府主義”。
這些勢力表示“不能妨礙網路空間上自由的輿論交流”,並強力反駁,為保護受非法內容而受到傷害的人而立的措施。
近日,Daum的線上討論坊AGORA依據信息通信網法,臨時採取了刪除關於對東亞日報廣告商要挾的內容的措施。他們又上傳了“Daum也想被擠垮吧”,“Daum也自覺地走向滅亡了”等駁斥的內容。
上個月初,一些大型網站按照有關法令臨時採取了刪除有關李明博總統的批評文章中虛偽的事實和能夠造成名譽毀損的文章的措施。因此,他們反駁道,“網路也配合著政權的口味走嗎?”
對於全面否定為了防止網路上的非法活動或侵害他人權利而立的合法措施的主張,一些左派媒體高喊,“不要把馬嚼子戴在網路輿論上”。
最近,現場直播蠟燭示威的網路電視 “非洲”的運營者,Nowcom代表文某因非法複製下載電影並流通的嫌疑而被拘留,左派們卻荒唐的主張“那么所有非法下載的人都得被拘留嗎?”。
法國,巴黎第八大學的工學博士朴榮民對最近發表的“網路遊戲及虛擬世界的秩序”的論文裡診斷出,“虛擬世界對現實世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力,相反,現實世界卻不能防禦虛擬世界的無秩序的狀態”。
但是,很多人指出,管制網路世界的無政府、無秩序的狀態,用現行的法律體系進行管制還欠缺很多能力。
廣播通信委員會的成員表示,“實際上,門戶具有形成輿論的功能,同時應當負有像新聞和廣播等的言論責任,但用現行法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須制定適應新的環境的新的法律制度。”

網路無政府主義?

在理解網路互連與人類社會相似性之前,我認為有必要澄清一些本體論式的問題:人類社會的存在是由看不見的網路編織的,君主與臣民間的連線並不是電纜,而是社會關係;在網際網路的歷史中,每一台電腦與另一台電腦中存在可見的物理連線形式,但是信息的傳遞關係,同樣類似於人類的社會關係,是不可見的。如果說推動人類社會協作和組織的核心是生存資源爭奪。在網路社會,就是信息的發布權在推動網路社會形態的變化。
下面我們開始。
無政府主義今天,Opera發布了Opera Unite服務,根據軟體的文檔,這一瀏覽器最大的特點就是將每台電腦變成伺服器:你可以用opera unite在自己瀏覽器中開設公共memo pad,聊天室,提供檔案共享服務,甚至直接用opera unite發布主頁。
而十幾年前,這些服務是由ISP提供的。當時最早的服務提供商,如網易(見《南方人物周刊》丁磊專訪)就是靠主頁託管服務、信箱服務奠定了它的商業基石。在十幾年前,聊天室程式、郵件程式、主頁託管程式,都是可以賣大錢的東西。服務提供商的技術優勢,恰如基督教會具有的魅惑技能,以技術賦權(神賦君權)的形式,在網路的這一歷史階段里,扮演了人類歷史上開明君主的社會功能:每一台子機都是其下的臣民(或者,某種意義上的公民),而每一台子機又通過主機成為二級的信息傳遞通道,直到最底層的信息消化階層,造就了一片金字塔結構的網路連線關係。並且此時的服務商,同樣具有社會管理的暴力功能,不時按其意願清掃其認為子機提供的不恰當內容。而零星的個人主機推行的獨立服務,恰如馬爾他島上的騎士團,在一片皇家爭奪中中據守自己的封地。這些零星的個人主機,衍生的仍然是金字塔狀社會。
也恰恰如人類歷史的演化圖,網路社會的金字塔結構出現之後幾年,迅速出現了子機間的聯通嘗試。napster, bearshare,甚至soulseek,這些名字我們都記得。它們的共同點是,主機的存在,已經取消了技術賦予的道德上的管理權,它的存在,就是為了子機間的互通;這是一個物理形態上以主機為核心的放射狀社會結構,而在其信息的交流結構上則是網狀的。主機仍然具有一些君主式的權利(kick, ban, filter),但是它的存在的目的已經與1st gen的主機明顯存在不同。可以說,這種2nd gen的主-子機網路結構,雖然在物理上仍然是主機核心的,卻已經具有了理想意義上公民社會的特徵,主機即成為了現代意義上的public servant角色。這種架構,是所有類似於facebook的web 2.0網站的生存基礎。
今天發布的opera unite,按照其設計意圖,將會把網路社會結構帶領入類似於無政府主義的社會結構:每一台子機,都可以變成獨立主機,發布信息。也就是說,每一台機器都成為了(至少有權成為)核心主機。雖然這一架構的物理形式仍然是以opera unite的服務為核心的,但是它在信息傳遞上,成為了點狀結構。其實我們真的需要在msn, yahoo chat room, omegle, emule甚至picasa之外再多一個opera來摻信息共享的渾水嗎?未必,但是opera unite的提供的以上服務的整合功能,在技術上賦予了任何一台主機成為皇帝的權利,但人人都是信息皇帝,詭異地成為了其反面——由於人人都不再具有信息特權,則只能通過協作和互通有無來進行信息的傳遞。也就是說,真正提供了無政府主義的存在的可能性。(想想看,人人只要賣力,就能吃上自己種的麵包,那么麵包店還有存在的必要嗎?用於管理麵包店的政府,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opera今日之發布,若與十幾年前網易提供主頁託管的歷史開始,幾乎完全重演了一遍馬克思的社會演化理論和技術(經濟?)決定論的正確性。但此時我們必須尋求另一個理論支點,來完成這一形而上的討論:opera提供這一本體論上可能性,未必意味著人類確實可以在網路上建成無政府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回到梭羅,他說:“改革的動力,恰恰就在每個人的心裡”。一個個人首先要把自己改造成為一個自覺的無政府主義者,才能參與入這一社會;一個1st gen網際網路時代的習慣用戶,在面對如今網狀信息傳遞結構的時候,究竟會發生什麼?我們走著瞧吧。

背景閱讀:無政府主義

無政府主義(或安那其主義)是一系列政治哲學思想,英語中的無政府主義“Anarchism”源於希臘語單詞“αναρχία”,意思是沒有統治者。所以被翻譯成中文時,根據這一最基本的特徵譯成“無政府主義”,也有文獻音譯為“安那其主義”。無政府主義包含了眾多哲學體系和社會運動實踐。它的基本立場是反對包括政府在內的一切統治和權威,提倡個體之間的自助關係,關注個體的自由和平等;其政治訴求是消除政府以及社會上或經濟上的任何獨裁統治關係。對大多數無政府主義者而言,“無政府”一詞並不代表混亂、虛無、或道德淪喪的狀態,而是一種由自由的個體自願結合,以建立互助、自治、反獨裁主義的和諧社會。
一如其他政治哲學思想,無政府主義包含不同的分支和流派。雖然他們都有著反對國家的共同特色,但卻在其他議題上有著不同的立場,包括是否進行武裝鬥爭、或以和平非暴力建立社會的問題上產生分歧,而在經濟的觀點上也有顯著的差異,從主張財產徹底公有化的團隊精神流派,至主張私人財產和自由市場的個人主義流派,政治光譜分布相當廣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